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諮商二三事—同時找兩位心理師治療,可以嗎?

文/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正奇從事心理諮商實務工作多年,其間經歷許多不同的工作型式,包含駐點機構的心理師、到處接案的行動心理師及開立心理諮商所的實務工作者,由於過去這些不同單位的工作經驗,讓我對於諮商中學生、家長、民眾或是助人專業工作者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有更多了解。因此,我想藉助這個平台,將一些自己遇過、想過、被問過與諮商相關的事,分享給大家。
圖片
由於曾當過國中老師,且在實務工作發展的早期,遇上的恩師陳信昭醫師,也恰好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因此正奇先前的許多實務工作,都是與兒童、青少年一起,在與孩子工作的同時也接觸了許多家長。

當孩子遇到麻煩時,許多父母經常是心急如焚,或是被孩子搞的心神不寧,因此都會很急著想讓孩子盡速平穩下來,或說是快一點好起來,所以就希望找到所有能夠幫忙的人,一起幫忙孩子。

在這樣的狀態下,對於孩子需要心理諮商服務,父母的心態也經常是愈多愈好,就會有父母同時為孩子找超過一個以上的心理諮商或輔導人員。父母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愈多人幫忙,讓孩子可以早一點「好起來」,這樣的概念或許適用於一般人際支持或家人關懷,但卻不適用於心理諮商工作哦!

我們從幾個角度來談同時找超過一個以上的心理師進行諮商工作,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或不合適的地方。

觀點差異或方向不一致

心理諮商可能透過談話、遊戲或媒材等各種不同方式進行,但不論透過什麼方式,心理師在某程度上,都在透過這個歷程,發揮他的專業知識及影響力,讓來談者能夠平穩來下、回歸原來狀態。

在這個諮商歷程中,心理師透過他個人過去的生命經驗及專業的學習,來達成助人這個目的,重點來了,不同的心理師肯定有不同的成長歷程,也會有不同的專業學習,因此,他們必定帶著不同的概念進到會談室。當來談者同時找兩個不同心理師談話時,來談者經常會從心理師身上,獲得不同的觀點或訊息,這樣一來,來談者可能就會愈來愈困惑。

舉例來說,曾有一位來談者,帶著生涯議題找我諮商,過程中我評估他的狀態,尚處在混亂階段,較不適宜為生涯做出適合的決定,但另一個助人者卻告訴他,要他必需趕快找工作,因為他認為應該要騎驢找馬才對,這樣不一致的訊息,肯定會讓來談者感到混淆與壓力。

再者,如果來談者是孩子,由於他們的自主性和判斷力更弱,那麼兩位心理師觀點的落差和方向上的不一致,就會造成更大的困擾。

訊息取捨表達困擾接著談論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當來談者同時找兩個心理師會談,假設兩個都是每週約一次,則來談者在跟他們會談時,到底要跟那個人、講那些事?就會覺得傷腦筋,來談者是要以議題內容來分?如分感情類、家庭類、人際類、生涯類,還是要以時間來分,週一、三、五跟A談,週二、四、六跟B談,週未就不講了嗎?

既使來談者真的可以將議題和時間分得這樣麼清,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心理師在與來談者談時,總是得到不完整的訊息,因此,他連要清楚了解來談者的機會都沒有,如何可以有好的諮商效益。

再者,人是一個整體,不論用時間或議題來切割,都會造成分裂,以致來帶來後續的問題,如關係的混淆。


治療關係對感受的混洧

助人歷程中,助人關係一直是重要的療效因子。當一個來談者,同時與兩個心理師談時,雙方的關係就會產生另外的困擾議題。

從來談者的角度來說,需要同時間「經營」兩段親近的關係,這需要費力,且面對兩個不同的心理師,且與兩人建立起的關係又是那樣的不同,這也會是一個困擾,又這樣的關係亦可能會出現一般關係中的競爭、比較等議題,這就讓助人關係變得更複雜;

又從助人者來說,當訊息無法完整,或是訊息是被切斷的,這也會讓心理師在關係上產生混淆狀況。舉例來說,來談者在週一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於是他在週二與A心理師會談時講了,也獲得了一些回應。

到了週四與B心理師會談時,他可能就不會講這部份,或既使講了可能也只是清描淡寫,不論那種講法,B心理師可能都會覺得,來談者是否對自己不信任,或是兩人關係中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因此,這樣的狀況,對於B心理師與來談者的關係,就是一種負面的影響,因而影響諮商的成效。

心理諮商關係不同於一般人際關係,所以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擾,需要藉助心理諮商專業工作時,若有更清楚的概念,你就能夠從中得到更快速、更療效的幫助,至少不至於變成造成另一種壓力。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這類訊息的提供,能夠讓你對於諮商工作有更多的了解,也更能夠從中獲益,我們下次再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