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青少年自殘,小心為自殺警訊

2016/4/5 作者:柯俊銘
 5,489 | 文章收藏
 
小慧是一名國三學生,平日內向乖巧,但隨著學測的逼近,她開始出現焦慮、不安等症狀,脾氣也變得暴躁,常抱怨書唸不完。近來,她還被老師發現拿小刀切割手臂,嚇得家長連忙帶至精神科,經診斷為罹患憂鬱症,需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殺位居青少年死因的亞軍。而近9年來,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雖下降達三成,但自殺未遂通報率這幾年來卻逐漸攀升,其中女生自殺未遂通報人次甚至為男生的1.94倍。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青少年以致傷不致命的方式自殘,其實是在發出求救訊號,需及時介入處理,不可掉以輕心,以免釀成憾事。
所謂「自殘」是指蓄意毀損身體,促使緩解或改變不適感受的傷害行為,常見的有以利器切割或口咬肢體、拉扯頭髮、用頭撞牆、煙頭燒灼皮膚、重物敲擊軀體等。青少年自殘的原因主要有: 
•  對抗權威,拒絕大人的管教,強調個人的獨特性與價值。 
•  生活遭遇學業、感情、交友、家庭等問題所引發的困擾,藉此宣洩痛苦。 
•  心智功能障礙,缺乏判斷能力,例如有智障、自閉症等。 
•  本身罹患精神疾病,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等。 
•  早期不愉快經驗導致的創傷後遺症,如曾被性侵害、虐待或遺棄等。 
然而,自殘如此疼痛,為何當事人仍甘之如飴呢?學者認為: 
•  快速減緩壓力:自殘所引發的強烈痛楚,可立刻將個人身心的緊繃程度降至能忍受的範圍內,轉移注意焦點,心情反而變好。 
•  缺乏處事技巧:家暴研究顯示,個體從小若無好的模仿對象,怎麼做都遭處罰,將無所適從,造成學習無助,凡事習慣採內射機轉,造成自虐傾向。
•  傳導物的分泌:血清素分泌異常可能導致衝動性攻擊的增加,透過制約學習,強化自殘的惡性循環。
有鑑於此,建議家長除平常要多關懷孩子,傾聽其心聲,教導尊重、保護自己身體的觀念外,也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與情緒管理能力,進而提升自我強度。
倘若孩子有自殘行為,先別急著指責,應抱持同理、寬容的態度陪伴討論,逐步釐清問題,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結合校園的追蹤輔導,相信孩子定能重新活出自我,恢復青春的光采。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中國時報》醫療保健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