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四:黃珊珊
醫學四:趙余俊
製作
大綱
- 運動傷害的概念
-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的分類
- 運動傷害的預防
-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運動傷害的概念(一)
- 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傷害
- 多與體育運動項目及技、戰術動作特點密切相關,為此,常有些運動傷害便以其運動項目冠名,如「網球肘」、「足球踝」、「跳躍膝」
運動傷害的概念(二)
- 運動傷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 個人的身體健康、學習和工作
- 不能參加訓練和比賽
- 妨礙運動成績的提高
- 縮短運動生命。
- 嚴重者還可使人殘障,甚至死亡。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外在因素:
- 運動的性質
- 運動的環境
- 運動的裝備及器材
- 運動的指導
- 運動過度發生的傷害
- 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
- 內在因素:
- 身體的適應能力
- 生理的限制
- 技術的程度
- 心理的狀態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之外在因素(一)
- 運動的性質:
- 有身體接觸的運動,如籃球、足球等。
- 或是高危險性的運動,如柔道、跆拳道等
- 常會發生肢體的碰撞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之外在因素(二)
- 環境:氣候、活動場地的地面情況。
- 天氣太熱容易脫水
- 太冷由於關節肌肉伸展不佳,快速或突然改變方向的動作易導致關節及肌肉受傷。
- 裝備及器材:護具的穿戴、運動器材
的結構及尺寸是否合乎
自己使用。如穿不合適
的鞋子,因反覆磨擦而
形成大趾跟黏液囊腫。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之外在因素(三)
- 技術的指導:若教練沒因材施教,疏忽了個別學員的能力差異,以致會有較大的機會受傷。
- 運動過度發生的傷害:某一較脆弱的部位,因運動過度或不正確運動技術所引起的。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之外在因素(四)
- 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傷害都是突發性的,通常也是較顯著的。
- 被棒球擊中所引起的腫塊。
- 或是騎自行車意外引起的骨折。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之內在因素(一)
- 身體的適應能力:
- 如心肺耐力、肌肉柔韌性,肌力狀態。
- 長期休息、未經鍛鍊就從事劇烈運動或過度運動,會無法適應而導致傷害。
- 生理的限制:
- 因姿勢不良或訓練過度。
- 解剖上的缺陷,從事不適合的生理結構和體型的運動,如體型瘦弱的人從事拳擊、摔角等運動。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運動傷害之內在因素(二)
- 技術的程度:運動技術較差或不正確
的人,也較易受傷。 - 心理的狀態:對某項運動過於熱衷,
長時間的活動會使得
體力透支、過度疲勞
而導致受傷。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
- 拉傷:是因為肌肉受到過度伸展,
或突然扭曲而造成。
症狀:受傷處會感覺刺痛、疼痛
會向外延伸,肌肉可能會
僵硬或痙攣,最明顯的狀
況是受傷處會腫脹。 - 扭傷:是關節附近的韌帶及組織,
突然受到扭曲或拉扯所造成。
症狀:關節附近疼痛、瘀血且
腫脹、移動時疼痛加劇。
運動傷害的分類(一)
- 傷後皮膚、黏膜是否完整的分類:
- 開放性傷害:傷後皮膚或黏膜的完整
性遭破壞,受傷組織有
裂口與體表相通。如擦
傷、刺傷、撕裂傷及開
放性骨折等。 - 閉合性傷害:傷後皮膚或黏膜仍完
整,受傷組織無裂口與
體表相通。例如,挫
傷、關節韌帶扭傷、肌
肉拉傷、閉合性骨折等。
運動傷害的分類(二)
- 運動能力喪失程度分類:
- 輕度傷:受傷後仍能按訓練計畫進行
訓練 - 中度傷:傷後不能按計畫進行訓練,
需停止患部練習或減少患部
活動。 - 重度傷:受傷後完全不能訓練。
運動傷害的分類(三)
- 傷害的病程分類:
- 急性傷害:直接或間接外力作用而傷
者,症狀迅速出現,病程
較短。 - 慢性傷害:
- 陳年舊傷:急性傷害後因處理不當而致
反覆發作者。 - 疲乏受傷:長期負擔過重超出組織所能
承受的能力,局部過勞致
傷。症狀出現緩慢,病程較長。
運動傷害的分類(四)
- 運動技術與訓練的關係分類:
- 運動技術傷:與運動項目、技術動作
密切相關的傷害。多為
局部過勞傷,如網球肘、
跳躍膝等。 - 非運動技術傷:多為運動中外傷,如
挫傷、骨折、擦傷、
韌帶扭傷。
運動傷害的預防(一)
- 熱身:增加血流量及攝氧量、神經
的傳導與反應性、減低關節
僵硬性。熱身15-30分鐘,
可維持30-45分鐘,故太早
熱身幫助也不大。 - 使用運動護具或貼紮術:限制關節
某方向的活動,或限制超過
某個範圍的活動。
運動傷害的預防(二)
- 伸展運動:
- 讓關節的活動平穩的達成極限,以增加肌肉、肌腱、韌帶的伸展性,即是拉筋。
- 可降低肌肉、肌腱受傷及肌肉酸痛的機會。
- 運動前要伸展,運動後也要做。
伸展運動
運動傷害的預防(三)
- 針對運動傷害原因做預防:
- 外在因素的預防:
- 天氣是否良好、光線是否足夠、場地是否適合。
- 注意自己的體力及技術水平。
- 運動前檢查所使用裝備。
- 內在因素的預防:
- 知道自己身體結構的限制與特性。
- 運動前做充足的熱身及伸展運動。
- 心理準備方面:要認識該項運動,明瞭技巧的掌握,且在運動時集中精神,以減低緊張的情緒。
運動傷害的預防(四)
- 適當的休息及營養補充:
在劇烈運動後,應做一些較溫和的運動,讓心臟血管系統恢復正常,使身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營養主要包括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 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
- 物理治療
- 肌力重建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 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
- 以R.I.C.E.「米」字訣,依序處理骨骼肌肉的傷害,是用來做急救處理的。
- Rest(休息)→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
- Icing(冷敷)→冰毛巾保護皮膚再冷敷患部
- Compression(加壓)→乾淨敷料蓋住傷口後,用手、彈性繃帶壓迫患部
- Elevation(抬高)→抬高受傷部位
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 物理治療(一)
- 目的:
- 加速損傷愈合及身體功能的恢復
- 防止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
- 使身體保持良好機能及狀態
- 方法:
- 醫療運動法-被動式、主動式或抗阻式
的運動進行。 - 手力治療法-包括按摩、關節活動法等
進行康復訓練。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 物理治療(二)
- 方法:
- 電療法:
- 水冷療法:水力按摩可幫助消除疲勞和促進血液循環;
水中運動是利用水的浮力和阻力進行治療。 - 溫熱療法:包括熱敷和臘療,可減低肌肉痙攣和關節及
組織間的黏連性,並促進血液循環。 - 電熱療法:可增加較深層組織的血液循環,減低肌肉痙攣
和增加組織柔韌度。 - 超音波療法:減少組織間黏連性,促進新陳代謝。
- 電流法:應用不同頻度的電療法或干擾電流等,產生反應
鎮痛作用,減低受傷組織附近肌肉的痙攣。 - 光療法:增加細胞的生長。
- 牽引療法-應用力學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利用牽引解除痙攣,減輕神經壓迫。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 肌力重建(一)
- 對患部周圍的肌肉群安排適量的運動,最好是在傷勢治癒後進行,向專家請教合適的重建方式,以避免二次受傷。
- 方法:
- 活動腳:不痛的範圍內作各方向的腳踝活動。
- 保護:走路時用固定用之貼布(護套)來保護腳踝。
- 對抗施力:用自己的手施力於腳踝,而用腳踝
的力量來對抗它。 - 等張運動: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外加的橡皮圈
阻力,等於是一種肌力訓練。 - 等速性肌力運動:利用特殊的「等速運動」訓
練機,來加強腳板向上、向
下、朝內、朝外的各方向肌力。
運動傷害後的復健
- 肌力重建(二)
- 方法:
- 快走:不痛不跛之下,可任意加快走路的速
度,但仍需腳踵先著地。 - 跑步:由慢跑開始,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
最後可以短跑衝刺。 - 繞圈跑:(轉彎45度)以20公尺的距離當作
一 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45
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 繞圈跑:(轉彎90度)以10公尺的距離當作
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90度
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 特殊技巧的訓練。
參考資料
- 王國明、黃奕清(2006)•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運動傷害發生率與運動傷害預防與處理學習狀況之研究•學校衛生48,83-96。
- 楊靖(2004)•淺析大學生體育運動傷害的原因、預防及處理的法律依據•常州工學院學報 17:6,77-79。
- 陳子信編譯(1991)•登山醫學手冊•台北市 : 南山堂出版。
- 姚鴻恩, 鄭隆榆, 黃叔懷(2005) •體育保健學 : 含體育保健與傷害的預防與處理•臺北市 : 合記。
- 趙有誠總編輯(2005)•復健醫學•臺北市 : 合記。
-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台北市 : 編譯館主編 : 華泰發行。
- 康峻宏(2004) •認識運動傷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http://www.tats.org.tw/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http://www.24drs.com/Special_Report/sports_injuries/about_1.asp
- 運動傷害預防與處理http://www.400m.idv.tw/400mv3/injury/index.asp
https://www.ym.edu.tw/lib/exhibition/2007-2Exhibition/demo2_pps.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