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該怎麼選擇我的心理師?

 


接著前面兩集討論了「心理師你能不能幫我諮商?」、「諮商界線是什麼?」、「諮商只能在諮商室嗎?」、「我該怎麼預約諮商?」以及「台灣有心理醫師嗎?」、「心理師跟諮商師有什麼不同?」、「我適不適合去諮商?」、「什麼時候適合去諮商?」這些問題,今天繼續接著討論一些還沒討論過的諮商問題。

◎我該怎麼選擇我的心理師?

這也是一個常見的熱門議題,縱使我準備好了「想開始諮商」、「也仔細考慮跟準備好這筆經費」,但我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心理師?我應該選嗎?還是我應該讓諮商所的個管員幫助我挑選心理師?

這個題目其實有幾種選擇的方式,但都建立在「妳對妳想討論的題目想得多深、有想得多清楚」的情況下。

假使妳只是「隱隱約約知道這裡有個困難」,還很難描述得清楚究竟是一件怎麼樣的事,究竟前因後果是什麼,妳為什麼覺得「妳自己」也應該「為這件事負起責任」?為什麼不是「別人」應該為這件事負責任?有一點朦朦朧朧的感覺,但還不清楚能指認那一團東西後面是什麼,妳希望透過諮商師幫助自己「把自己那一團黑黑糊糊的什麼打開」梳理清楚,這個時候有一些做法。

▼第一種做法,也是最通俗常見的做法:預約請個管推薦。

當我朦朦朧朧地知道我的感情生活有狀況,不知道為什麼反覆遇到一些問題,朦朦朧朧地對生涯的難題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卡卡,朦朦朧朧地感覺到生活裡就是有些不對勁,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無法找到另一半、開始一段關係、跟伴侶好好談話、總是變成第三者、總是想著活著沒意思、總是覺得現在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陷入一個很難離開的情境裡等等,朦朦朧朧的,有點知道又有點不清楚。

這種時候,其實可以從「你所在地的心理諮商所」開始搜尋,找尋一間對你而言交通方便,跟櫃台的基本應對讓你感覺專業放心的心理諮商所,櫃台個案管理員通常會詢問您一些問題,包含:「您為什麼想來諮商?」、「想討論的事情是哪方面的事情?」、「您目前針對一個小時諮商準備的預算是多少錢?」,你可以將內心朦朦朧朧的難題盡可能的在三到五分鐘內形容給櫃檯的個案管理員聽,並請求他幫助你推薦對您而言合適的心理師。

當我們對自己的議題只有朦朦朧朧的理解時,比較不建議自己指定心裡師,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判斷裡面會包含很多的想像跟誤會,例如:生涯煩惱時常會連動到家庭溝通議題,戀愛跟第三者的題目時常會連動到自我價值感的議題,伴侶關係與家務勞動時常會連動到性別腳色議題,這些議題我們不見得熟悉,也不見得知道究竟如何連動,任意指定可能只是拿自己的錢去打水漂,還要重複跟不同心理師講很多次感覺有點麻煩。

▼第二種做法,也是專業內行人常見的做法:依學派找。

假使你已經為了你懷抱的「困擾」花了一段時間,已經試著理解過很多心理學相關的事,你可能會接觸了許多學派,其中有一些學派你可能感覺「很有感應」,也有可能有一些學派你覺得「看了很討厭」,因緣際會遇到一些心理師老師,聽他們的學派描述覺得非常舒服感覺很被療癒,那麼,也許「依照學派找心理師」也可能是一個做法。

不同的治療學派,背後反映著的其實是「不同的『人觀』」。

行為治療學派相信人就是刺激跟反應的產物,我們可以試著調配不同的刺激改變不同的反應,類似幼稚園小朋友常見的貼紙集點等等;完形治療學派相信人之所以進入諮商室可能是被創傷(或稱為未盡事宜)卡住,而導致僵固的信念跟做法,無法柔軟跟轉換;藝術治療相信情緒跟潛意識,不必然需要透過語言描述才能療癒,可以透過肢體、繪畫、舞蹈與戲劇來療癒自己;精神分析相信我們小時候所受到的創傷跟影響會一直跟隨著我們,除非我們逐漸找到方式修通跟超越這一切;敘事治療學派相信人之所以會進入治療室是因為「人面臨了與主流故事格格不入」的情境,而需要發展地方性故事;焦點治療學派相信「眼前的問題不一定是問題」,如何能讓不被問題困擾的時間變多,能好好過生活,案主才是專家。

如果你有特殊的學派偏好,這也是一種可能,但不推薦沒有經驗的求助者使用,因為你喜歡的學派可能不見得能夠給你特別好的幫助,每個學派有他們擅長與不擅長的議題,你喜歡的、想談的,可能不見得剛好是他們擅長的。

▼第三種做法,對自己下過功夫的人才能用的:依創傷找。

如果你是第一款那種「還朦朦朧朧」的人,這個方法就請你先不要嘗試,你可能會誤判很多事,跟讓一些對你而言很有意義的資源跟啟發無法進來,這個方法「僅限於『對自己想談的議題已經有一定掌握』的人」使用。

例如:我身為同志,遭遇到無法好好跟家人出櫃,但伴侶一直逼著想結婚,身為孝順的孩子不確定如何是好。這個情境裡「同志身分」是核心,你絕對不想遇到一個心理師對性別議題不熟悉,對同志不熟悉,可能問你「你怎麼確定你喜歡的是同性的呢?」的這種類型題目,你可能會當場大爆氣就走人浪費自己的錢的情況,所以,你可以選擇「同志友善」的諮商心理師,如果你不知道那些心理師是同志友善的,#活過春暖花開的日子 這個社團裡有累積同志友善醫療資源,可以查找。

例如:我今天想談的是生涯發展議題,但因為我過去有被男性不當對待的經驗,性騷擾性侵害過度追求等等的,這些讓我看到「男性」就有點害怕,那我要找「男性」的心理師嗎?恩,如果你的這個害怕,會大到讓你「就是很難跟心理師建立信任關係」,那就建議你最好不要。

例如:我今天想談的是親密關係議題,但我過去跟女性有很多不良互動的經驗,像是從小就被母親虐待、母親拋棄自己、又把自己當提款機一直要錢等等,這些經驗是否會妨礙你「好好地聽女性心理師說的話?」,還是你會情不自禁一直覺得「心理師說這句話是不是在譏笑我?」、「她是不是在說我沒有能力賺更多錢?」、「她是不是OOOOO?」如果內心有這許多的潛台詞,這樣的先前創傷可能會妨礙你「建立一個有效能的諮商關係」,你可能在「諮商發揮成效」以前就會先蒙受「想像的二度創傷」,讓你不想繼續諮商。

心理諮商的效能建立在「好的諮商關係」上,假使你有「已經清楚知道的『創傷』經驗」,而且你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創傷經驗就是會妨礙你建立跟心理師的關係」,那麼最好是找一個「不會勾起你的創傷,讓你能比較輕鬆容易地跟心理師建立關係」的心理師,會比較能保障你的諮商在短期內有成效。

雖然跟心理師「對磨」也是一種更深入理解自己的方式,但考量到大家的荷包,跟大家的心理健康,相信我們可能都沒有這樣的財力跟心理強度一直「自我挑戰」,所以,我們可以「專注於需要處理的議題」先迴避那些創傷,以比較不會引起自己創傷的方式前進,讓心理師可以成為你的夥伴,而不是你的「想像敵人」,那會很累、很花錢又沒有成效。

上面的三種方式,我個人比較推薦的是第一種跟第三種方式,如果妳的困擾已經很明顯地影響到妳的生活,而且有立即性需要解決,但你對問題的輪廓還朦朦朧朧,不妨採取第一種做法;如果妳的困擾很明確,但似乎還可以依靠自己摸索,以及漸漸更清楚自己的「創傷核心」究竟是什麼,好讓你可以排除那些會讓你害怕跟擔憂的情境,讓你能更好的進入諮商,第三種方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願每顆磨難受苦的心,都能在自己的苦難中找到光與療癒。

※想看看第一集:心理師你能不能幫我諮商?諮商界線是什麼?諮商只能在諮商室嗎?我該怎麼預約諮商?https://reurl.cc/9Xy3kx

※想看看第二集:台灣有心理醫師嗎?心理師跟諮商師有什麼不同?我適不適合去諮商?什麼時候適合去諮商?https://reurl.cc/avzeG4

#如需分享轉載請保留原始出處及作者#文字工作者筆耕的心血需要大家的支持跟愛護

https://inbetweencouselor.art.blog/2020/11/03/來談談諮商-關於諮商的專業界線與一些基本概念三/#more-19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