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衛教資訊

台灣經歷921大地震、高雄氣爆及去年的台南地震等重大的天災及社會事件,使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民眾的生活裡不再是陌生名詞。

個案親身經歷或直接目擊死亡、嚴重身體傷害、威脅到自己或他人身體完整性的狀況。像是:天災、車禍、死亡、刑案、性侵、家暴、霸凌、自殺等事件,都可能造成當事者或親友的心理創傷。

若是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出現情緒、認知、行為改變等症狀,稱之為「急性壓力疾患」;相關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或超過一個月以上才出現則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症狀:
(一)情緒反應:強烈的不安、恐懼、焦慮、對災害事件的持續害怕、及擔心災難的再次發生、憤怒或生氣等。生理也會伴隨出現心悸、盜汗、血壓上升、手抖、喘不過氣等症狀。

(二)經驗重現:創傷事件的影像、畫面歷歷在目,腦海不斷「回到當時」的情境或反覆做惡夢。

(三)逃避、情緒麻木:故意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人、事、物,甚至搬家轉行,或選擇性遺忘,失去記憶;生活失去重心,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疏離,拒絕參與重要活動對未來悲觀,感覺不到幸福、快樂。
(四)過度警覺反應:很難入睡、或睡覺中驚醒、心神不寧、無法專心、沒有預警的變得非常沮喪或很容易生氣;很難信任別人及強烈的驚嚇反應。
(五)存活者的罪惡感:會常出現「為什麼死的不是自己?」,「為甚麼沒有救出自己的親人…等」的想法,認為自己應該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產生罪惡感。而這些自責和罪惡感的反應,往往是導致個體邁向自殺的開始。

如何陪伴親友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當親友出現上述症狀,首先我們可以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能夠放下恐懼與害怕,進而願意接受他人關心,並可以藉由以下方法,陪伴他們渡過壓力事件。

(一)持續地關心、陪伴及傾聽他談論事件的經過及內在的感受。

(二)接受他們宣洩害怕、生氣、哀傷痛苦的情緒,適時給予肢體接觸(輕拍肩膀等)與擁抱。

(三)多以鼓勵、同理的語氣和他說話,例如:「你一定很難接受…」、「你很遺憾來不及…」,讓他能感受自己被關懷,以減輕其自責與罪惡感。

(四)當情緒漸入穩定,可協助教導緩慢深呼吸、吐氣等放鬆技巧。

若情緒或症狀持續嚴重影響生活,必要時可尋求精神專科醫師或心理醫師進一步評估並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
Sos救命網社團法人生命線協會
http://www.sos.org.tw/lifeline-02.asp?ser_no=334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Arti cleID=175
林佳慧、孫吟、曾雯琦、蔣立琦(2012)‧以家庭為中心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照護,護理雜誌,59 (3),5-10。
林幼喩、董蓓莉、邵文娟、李世凱(2010)‧創傷與災難護理,中南盟臨床專刊,3(1),47-53。  

https://www.ttpc.mohw.gov.tw/?aid=508&pid=110&page_name=detail&iid=7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