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恐怖情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恐怖情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談情說愛小心遇到恐怖情人!交往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如果你身邊的另一伴有這些特質,請速速離開!

GETTY IMAGES
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總是伴隨著許多的風險,但女孩們,千萬不要把任何風險都當成是偉大愛情中的一部分,那是因為拍電影講求講求戲劇張力啊!
年輕時的我們很容易誤把逞兇鬥狠當英雄,男子氣概絕不會是任憑情緒胡亂宣洩,甚至加諸在女性之上,真的愛妳的人,也不會讓你處於一個危機四伏的環境。也許,他不是不愛你,只是不懂愛,而妳也不是聖女貞德,請將母愛留給真正需要妳的人。
近期短短一週發生了9起殺人事件,其中男女關係更高達4件之有,讓人不禁想問,這世界變得如此暴力了嗎?在深究箇中始末之前,我想先跟每一個黃花大閨女們分享,當你遇到這類特質的對象,請有效的分析愛的危險程度是否大於濃厚的愛意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1、爆粗口
GETTY IMAGES
容易把粗口放在嘴邊當口頭禪雖不算上是人品好壞的標準,但吵架時這樣的話語也更容易脫口而出,壓壞了妳的理智線,一來一往就會變得無法收拾,理性,通常都是這時候斷掉的。
2、摔東西
GETTY IMAGES
為了抒發抑制不了的情緒,需要用破壞物品來發洩,雖然是個管道,但摔久了東西總會不夠用,當情緒再度破表,那只好摔妳。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3、搥牆壁
GETTY IMAGES
這樣的行為如同摔東西一般,目的都在造成對方的恐懼,一個愛妳的人不論在何時何地何種狀態,都不會讓你陷入害怕的窘境,更別說成為恐懼的來源。
4、掌控欲過強
GETTY IMAGES
出門不能穿這個、跟誰出去、幾點回家、檢查手機、薪水花去哪...,這點看在熱戀中的情侶都是覺得「這又沒什麼」,試問一段充滿信任的關係,又何必以控制來去衡量愛的深厚?如果一段關係非得要查個清楚才能證明對方的忠誠,那何必繼續,感情中真正的信任在於彼此間的信賴而非查勤與測試,當然我同意偶爾經過對方同意的抽檢,也是另類情趣的展現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5、掌權
GETTY IMAGES
愛情中大部分的爭執大多處在於對某件事的掌權,諸如此類的社會事件大多起因小,到無法接受歧見而惱怒,適當試探對方的底線,在衝突爆發前迴避,能溝通再溝通,不能溝通只好採取較消極的冷淡方式!
GETTY IMAGES
親愛的女孩們,妳們都是每個父母手心的掌上明珠,請一定要好好的愛護自己,老人家有一句話,挑老公要挑比你爸對你還好的,那就沒錯了!單親的女孩也別氣餒,成熟如妳,相信更懂得自愛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因為妳從不需要依賴別人就能活得如此漂亮
https://www.cosmopolitan.com/tw/love/relationships/g21995674/relationship-0629/

當深愛變成殺害:恐怖情人,要的到底是什麼?

9682004_orig
前幾天發生的情殺案,不論是對「高材生」的刻板印象、「愛太快」的後遺症、或是情殺與暴力電玩的關聯,都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對方是你最愛的人,為什麼你要傷害對方?如果放手能讓對方得到幸福,為什麼不願意離開,還要苦苦相逼?
以色列心理治療師Ayala Malach Pines可能會告訴你,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裡要的並不是愛本身,而是「控制感」──尤其是在你得不到愛的時候 [1]。當一個人一、高度投入感情,二、卻被所愛的人背叛,就可能萌生殺機<1>。
或許你會說「他雖然愛很深,但她並沒有背叛他另結新歡阿!這樣不是不符合條件二嗎?」
我的想法是:對於被動分手者來說(被甩的人)[2, 3],最大的背叛並不是對方愛上了別人,而是在自己仍然相信、仍然希望可以一起走下去的時候,對方竟然已經「先」放棄了。自己明明還在努力、明明還在想辦法改變自己重建關係,為什麼對方早就已經,不再相信、不再回應了?
「如果你已經沒什麼可以損失,那麼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摧毀一切!」Pines說。失去所愛所產生的無力感,會讓你想「做點什麼」挽回關係或改變現狀,但如果挽回是不可能的,這個「做點什麼」,很可能就變成憤怒、暴力或殺人(不論是殺情人,或是殺路人),藉由這樣,奪回一點控制感。
「唉由,不就是『既然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要的心態嗎?還有什麼好討論的?」朋友北極熊說,冷淡地像是清晨的薄霧。但事實上,這個案子背後,還隱藏著兩個我們常常「想歪」的感情觀。

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

「我真的非常愛她!全部感情都給她了,乾脆同歸於盡!」他說<2>。
我古時候說過的一句名言(?)是:「能完整你的人,也能崩潰你!」<3>。在愛裡我們常常希望付出與獲得的愛能夠平衡,但往往,愛情的世界並不公平──總是有一個人愛得比較多,一個人愛得比較少。
1984年一項調查指出,40%的女同性戀覺得自己在關係中的權力並不對等[4];十年後另一項針對413位異性戀的研究發現,39%的女性認為她們在關係裡面是投入比較多的那個(相對於21%的男性)[5];而且,不論男女,在關係裡面投入較多情感的人,往往也是權力較「小」的人[6]。
換句話說,「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這句話可能要做一點修正:並不是因為你太愛他,他才變得不愛你,而正是因為當你愛他愛到失去自己,你也失去了大部分在這段關係裡的權力。這樣不對等的關係,從來就離幸福很遠,離傷心很近[7],當付出與獲得不成對比,當愛與被愛不如預期,累積的不甘心就可能化成傷害的動力。

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

「需要多麼大的緣分,才能真正相愛無悔一輩子啊?我想,至少需要修三千年,並不會是過分的要求。」他最後在臉書上說<4>。
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很久沒出現的無獎徵答:你覺得抱持著哪一種信念的情侶比較幸福?
(1)我跟他是姻緣註定,天生一對
(2)我們雖然並非完全適合,但可以一起克服困難
如果你之前讀過〈靈魂伴侶是個壞主意?〉這篇,或許就會明白,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8]。事實上C. Raymond Knee一系列的研究也發現,對感情抱持著「宿命論」(Destiny belief)的觀點,戀愛比較缺乏彈性,好的時候好到爽歪歪,壞的時候傷得痛該該[9-11]。
Knee的研究發現,如果他相信彼此的關係是由宿命所決定,而不是可以透過時間來成長或改變的,那麼他在發生衝突或爭執時所產生的「敵意」(Hostility)是最高的[11]。他們會想著:如果是三千年的緣份,為什麼禁不起一點風雨?為什麼最後還要留下我一個人?為什麼要一直已讀我<5>?會不會,打從一開始我們就不適合?可是,我又這麼地愛他、在他身上花了這麼多的時間金錢(投入越多的人越難離開關係[12])、在香港日本都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不是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萬般矛盾之下「砍掉重練」就成了一種選擇。

如果有些愛還無法釋懷

幸好,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失去所愛之後,都會痛下殺機<7>。以「醋意情殺」來說,Pines調查607個人如何處理吃醋時,只有1%的人說他們會用暴力解決<6>。事實上,只有嚴重吃醋者的風險較大,Pines也引用了Paul Mullan另一項調查,98.1%的嚴重吃醋者會對伴侶暴力相向(持刀或武器言詞恐嚇)不過只有1%的人真正砍下去[13],童年時曾有被拒絕、被拋棄過的傷痛,或是缺乏良好的「男性角色認同對象」(如自幼離婚,由母扶養),都可能與「想要奪回控制感」有關。
給主動分手者
但如果你真的想提分手,又怕對方是「恐怖情人」怎麼辦?在找資料的時候,覺得衛福部提供的這5招「安全的分手」很實用,整理在這裡提供給大家:
擇告靜淡報
(1):審慎選擇分手的時間地點,盡量挑公開場合(最危險的地方常常是自己或對方的住處,因為武器隨處可得)。
(2):要提分手時,告知他人談分手時的「人、事、時、地」等資訊,或者可以請人陪同。
(3):盡量平靜地說出分手的原因(儘管他可能暫時不能接受,因為被甩最難的就是「接受」),盡量不要激怒對方。
(4):分開以後盡量別跟對方有牽連,對被甩的人來說,最痛的凌遲不是人間蒸發,而是時回時不回,一下自心軟搭理,一下子又覺醒疏離<8>。
(5):如果對方還是一直溝溝敵騷擾,必要時向警方報案為入自身安全。
給被動分手者
過去關於談分手調適的文章已經很多了,不過我想在這裡做一個回顧,一般來說,失去所愛最後能療傷止痛,不外乎──
(1)看見不是只有自己這麼傷心,許多人也跟自己一樣,深深愛過也深深痛過。
(2)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一路走來也都還有人陪伴。
(3)不再一味責怪對方,了解到自己的痛,有一部分是源於過去的經驗,而不單是對方的離開。
或許有一天你會明白,自己的害怕並不僅是當前所失去的愛,對於感情的恐懼和防衛,並不只是他的已讀不回,而是那些曾經被拋棄、曾經的失去、曾經付出所有卻變得一無所有,歷時況月的累積。
可是這些失去害怕與恐懼之所以會再來到你面前,是因為那些未曾完結的生命議題,依舊未竟。你可以選擇一刀劃破毀滅一切,一打啤酒配香蕉鬆餅,但這些方式並沒有讓你學會面對這些議題,你只是重複用「相對簡單」的方式來逃避一切,卻忽略了你獨一無二的生命,值得用更需要勇氣、更困難的方式來面對。
當你沒有機會再愛對方多一點的時候,或許真正該做的不是彼此傷害。
而是轉過身來擁抱自己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孩。

<註解>

  1. Ayala Malach Pines書中談到的雖然大多數案例與調查都是因為吃醋,得不到對方而絕望,進一步產生殺意,但我認為「被心愛的人拋棄」與被「已讀不回」所失去的控制感是差不多的。
  2. 引自這篇報導
  3. 語出〈分手,如何快樂?〉
  4. 引自這篇報導
  5. 可參考這篇報導
  6.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太衝動?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明知故犯、死性不改」?或許跟前額葉與杏仁核的運作有關,可參考這篇〈也許,改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
  7.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一些妄想(懷疑對方另有小王)而生殺意,我們稱作奧賽羅症候群(Othello syndrome),但目前為止沒有有關的跡象顯示這種可能。
  8. 這就是為什麼釣魚、欲擒故縱會讓人「上癮」,這是一種「不定時距增強」(variable interval schedule),時有時無的獎勵或回應,會讓對方更難放下。
  9. Picture credict: Lily Gallery(AmantNeverlandstudio)

[延伸閱讀]

  1. Pines, A.M., 醋海聲波釀殺機, in 醋意的曼妙肌理(Romantic Jealousy : causes, symptoms, Cures). 2000, 高寶書版: 台北.
  2. Slotter, E.B., W.L. Gardner, and E.J. Finkel,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0. 36(2): p. 147-160.
  3. 郭燕黛, 被動分手者愛情分手經驗之失落反應與調適歷程研究, in 諮商輔導學系2008, 國立台南大學: 台南.
  4. Caldwell, M.A. and L.A. Peplau,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lesbian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1984. 10(7-8): p. 587-599.
  5. Felmlee, D., Who’s on top? Power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1994. 31(5-6): p. 275-295.
  6. Sprecher, S., M. Schmeeckle, and D. Felmlee, The 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 Inequality in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6. 27(9): p. 1255-1280.
  7. Kwang, T., L.A. Neff, and W.B. Swann, When two become one: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three forms of identity merger in couples, in 2011 annu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 Wendi Gardner: San Antonio, Texas. p. p.97.
  8. Lee, S.W.S. and N. Schwarz, Framing love: When it hurts to think we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54: p. 61-67.
  9. Knee, C.R., et al.,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Moderators of the link between conflict and commit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 30(5): p. 617-628.
  10. Knee, C.R., H. Patrick, and C. Lonsbary,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 7(1): p. 41-55.
  11. Knee, C.R., et al.,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 27(7): p. 808-819.
  12. Rusbult, C.E.,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0. 16(2): p. 172-186.
  13. White, G.L. and P.E. Mullen, Jealousy: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rategies. 1989: Guilford Press.








https://pansci.asia/archives/68024

不是她有病,恐怖情人其實是被養成的?

對方認知有問題跟養成有甚麼關係? 人本來就是通常是因為自己有興趣做某些事,才會去做,把願意一起做某些事,解讀成一定是為了自己是觀念扭曲。雖然如果男方早就知道女方會這麼想的話,直接講明比較誠實,合則來不合則去,如果因為這樣就鬧翻,只表示對方原本就不適合自己。

----------------
https://www.gq.com.tw/blog/modernmatchmaker/detail-4918.html

我的男生朋友 J 長得不錯,178公分研究所學歷,三十多歲,理當不缺對象,他也確實不缺女友,不過 J 的歷任女朋友都是恐怖情人。有偷看手機的、分手後跟蹤的、甚至直接拿菜刀的,而最讓我納悶的是,所有的恐怖情人都有不少和其他人正常交往的經驗,從來沒有情緒激烈起伏或失控過。
是水星逆行還是爛桃花?怎麼會這樣?
和 J 深入聊天後赫然發現:恐怖情人其實是被養成的!


撇除先天情緒控制有問題的人不說,什麼原因會造成後天的恐怖情人?
對恐怖情人來說,她無法相信:「你怎麼可能不愛我!」,而這種想法則來自於認知的急劇落差。讓我用 J 的故事來解釋。
J 有一個特點:好奇心很強,很願意學習新事物。和每一位女生交往時,他都抱著接觸新事物很有趣的心態和女生約會,無論是逛街、做菜、看歌舞劇等等,只要是對方想做的、想去的 J 都無條件配合,讓女生非常開心,產生「你非常愛我,所以願意陪我,做其他人都不願意做的事」的想法。越開心越喜歡,越喜歡依戀就越深。


然而,對 J 來說所謂「心甘情願的配合」並不是因為他愛女生愛的得難以自拔,而只是本身個性隨和加上好奇心使然罷了。當有一天,他發現更新奇、更緊急(新的興趣或工作出狀況等)的事之後,J 便不再留戀,轉身往自己人生的道路繼續前進。
J 的轉身離去對女生來說太措手不及:「之前你這麼愛我現在卻突然冷淡?」,即便不止一次坐下來清楚的談分手,女生依然不相信也不接受。畢竟,以前的男朋友都不願意,J 卻願意陪她逛街照IG,能做到這地步一定是因為很愛我,怎麼可能說走就走?這樣的心態越演越烈,導致最後做出偏激的行為。


似乎也說不上是 J 的錯,隨和與有好奇心是天生個性的一部分,只能說如果讓對方產生過高的期待又落空,無論是誰都很有可能失控。
因為遇過多次恐怖情人, J 自己摸索出一套和平分手的方法:當發現對方情緒容易激動,自己卻開始想分開時,就丟掉你的上進心與面子。不認真工作、不關心身邊事物、不修邊幅邋里邋遢、不出門在家裡打一週電動,女生就會因為看不見跟你的未來,自己主動離開了。
https://www.gq.com.tw/blog/re.asp?ids=4918

酷熱天氣使人躁動 當心恐怖情人4徵兆

發稿時間:2018/05/30 11:35
最新更新:2018/05/30 11:54
字級: 字級縮小字級放大
醫師表示,若另一半出現握拳、呼吸急促、眼神異常、持危險物品等,應當心是恐怖情人徵兆。此為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醫師表示,若另一半出現握拳、呼吸急促、眼神異常、持危險物品等,應當心是恐怖情人徵兆。此為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30日電)情殺事件頻傳,不禁令人懷疑和酷熱天氣有關。醫師表示,高溫不見得與暴力事件有關,但確實會讓人浮躁,若另一半出現握拳、呼吸急促、眼神異常、持危險物品等,應當心是恐怖情人徵兆。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家銘今天受訪時表示,過去研究顯示,天氣改變確實會影響人的情緒控管,天氣熱可能出現浮躁、不安感、變得衝動,加上晚上若睡不好,整個人會更加心浮氣躁;至於下雨天則會使情緒低落,出現憂鬱等問題。

根據觀察,春夏之際天氣不穩定,不僅自殺人數是全年最多,也是躁鬱症好發季節。

張家銘解釋,躁鬱症是一種雙極性的疾病,患者在「躁症」發作時即便不睡覺精神也很好、活動力旺盛、愛冒險、愛花錢,整個人的能量、情緒都高漲;不過,一旦步入「鬱症」就會開始情緒低落,對任何事都沒希望、沒信心,家人應提高警覺,避免患者因情緒不穩定釀成意外。

最近情殺事件頻傳,有些愛不到、得不到就毀滅對方,也有的則是一言不合就失去理智,做出極端行為。

張家銘說,在恐怖情人發作前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例如手開始握拳、呼吸變得急促、眼神變得和平時不同,甚至拿了危險物品等,就應提高警覺;此外,在衝突發生、情緒高漲之際,也應時刻提醒自己和對方要冷靜,並且不在私下場合談分手,保護自身安全。

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長期感到不快樂、情緒低落,或是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很可能就是有精神問題,家人有責任引導、協助就醫;若是原本就有精神疾病者,應持續治療、穩定病情,避免疾病復發、惡化。

此外,張家銘也強調,衛福部雖然有「社會安全網」計畫,當精神病患者沒有乖乖就醫、服藥時,或是出現發作徵兆時強制送醫治療,但社區個案管理、追蹤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加上缺乏法院強制力,根本難以及早預防,呼籲應檢討改善。(編輯:卞金峰)1070530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5300087-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