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武訓興學








莫嘆苦,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古今多少奇男子,誰似山東堂邑姓武人!
武先生,單名叫做訓。兄弟都早死,父母又不存。飢寒交迫難度日,沿門扥缽受苦辛。

武先生,做乞丐,有深心。他見邑人知識淺,少年失學是原因。長恨自己力薄家又貧,

哪有金錢辦學校,教育清寒子弟們!

武先生,一邊去乞食,一邊自沉吟:將來若要辦學校,先得積蓄基本金。

從此乞食更努力,遭人侮辱盡容忍。每日只費錢兩枚,買個饅頭囫圇吞。
忍辛耐苦二三載,果然積下六千文。

堂邑有個富家翁,豐衣足食冠四鄰。


武先生,走到富翁家,跪在門前不起身。富翁當他是瘋子,門外哀求如不聞。
武先生,跪了六日並六夜,富翁才來問原因。
武先生,貌溫順,語誠懇:「小人有錢六千文,想託貴人謀子金。貴人心腸善,定肯助孤貧。」
富翁口答應,心自驚,乞丐竟然能儲蓄,節儉精神莫與倫。

富翁既允准,武訓喜萬分。只要積滿一千文,立刻送進富翁門。

十多年,一轉瞬。本金生利息,利息做本金,總數達到幾萬文。

武先生,創學校,不稍停。租借古廟幾間屋,粉刷門牆氣象新。

學生招集貧家子,教師聘請宿學人。有人見他是乞丐,存心推託不願任。

武先生,跪在地上不起身,使他不得不應允。

開學日,更殷勤。備酒菜,宴嘉賓。教師坐首席,陪伴有鄉紳。

有人見他是乞丐,坐著不食也不飲。武先生,又雙膝落地不起身,使他不能不沾唇。
逢朔望,進校門。遇見教師能進責,拱手屈膝謝殷勤。

遇見學生不好學,跪地勸誡淚涔涔,教師學生都感愧,講習不得不認真。

武先生,年到五十九,仍然乞食儲錢文。

創設學校有三所,教育子弟千餘人。
有的就工商,有的勤耕耘。他們衣食都無慮,只有先生還苦辛。路上相見心不忍,
齊來迎養報深恩。武先生,不答應,並對大家說:「但願養我志,何須養我身!」

 關於武訓這個人

"清朝末年山東省,有個奇乞名武訓.從小父死母老病,生活孤苦家清貧...."

印象中這是國小時候讀過的課文,由此可知武訓是清朝人.

武訓是山東堂邑人,生於清朝末年(1838—1896),出身貧寒,沒有上過學。
因為他沒文化,不識字,常常被人歧視、欺騙和欺壓,吃了不少苦,遭了許多罪。
武訓成年之後,有感於自身沒文化的遭遇,認為窮苦人要想擺脫貧困,過好日子,
不受他人欺凌,必須要有文化,有知識,才能自救,因而他萌發了辦學意圖,
要讓窮人家孩子能夠入學讀書。然而要辦學就必須籌集資金,對於一個窮苦人來說,
這是一件十分艱鉅之事。於是他四方奔走,向富人求乞施捨,籌集資金,興辦義學。
在向人求乞施捨的過程中,同樣也遭到一些人的白眼和鄙棄,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洩氣,
始終不渝的堅持著。他這種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堅韌不拔的奮鬥風格,
摯誠純樸的情意,令他人為之感動,許多富人和其他勞苦人民,紛紛伸出支援之手,
解囊相助。經過他畢生的努力,終於辦起了三所義學,
使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免費入學讀書。
對武訓乞討辦學之舉,歷屆政權無不予以嘉勉和褒獎,
清政府賜以“義學政”的稱號和“樂善好施”的匾額,還賜以最高榮譽的獎賞——黃馬褂。
民國政府對其也是一直推崇和表彰的。1943年至1949年,中共冀南行署還設立過武訓縣。
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文人學者如蔣介石、陳思源、戴季陶、蔡元培、李公樸、
陶行知、馮玉祥、張學良、郭沫若、郁達夫、藏克家等人,
對武訓和他興辦義學之舉都是十分稱讚和推崇的。
知識界視其為平民教育的先驅楷模,廣大民眾奉其為武聖人,
並為其興祠立像,崇拜至極。特別是陶行知先生,還以武訓為榜樣,
創辦育才學校。社會上普遍認為,武訓走的是教育救國的路,
興學反映了下層農民樸素的改良主義意願,他是改良主義中的平民改革派,
繼承和發揚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對社會下層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和博愛精神。
總之,武訓無論在哪個階層,都是被尊敬和推崇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