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角度談人際距離

https://www.dreamerpengh.com/news2290925991/1
6/23/2015
 
許瑜芳北商輔導老師

彭慧玲北商諮商心理師
當期中考或期末考期間,我們進入圖書館讀書要找座位但一位難求狀況,如果我是女生/男生是否會坐異性的旁邊的位置?若某天下課/下班非常疲累,搭乘捷運/公車,一上車發現只有一個位置,旁邊的人重感冒沒戴口罩,是否選擇仍然坐?坐飛機時,一般經濟艙座位都很緊密,旁邊的人不但腳跨過界,手也左右橫跨,是否覺得被冒犯?

另外,學生時代同儕知己好友因珍惜友誼彼此常聯絡,友誼勝過親情,父母家人反而疏遠,家人常抱怨看不到人,家好像是旅館;若交了男女朋友,彼此愛情太甜蜜有時會影響到友情,知己好友不經意慢慢疏遠;現在電子3C產品發達,與人聯絡方式變多,然而生活中是否都倚賴在虛擬空間密切聯絡,有時友情過度期待也會失落。另外,學生外宿租房子有時會感覺孤單寂寞,但回家又覺父母管太多很嘮叨覺得很煩,覺得自己很矛盾?似乎矛盾的情節是與父母關係朝夕相處會有較多的摩擦,但離家又覺想家。

由此可見,人際距離的遠近是會影響人際關係,親情、友情、愛情要如何保持良好的關係又能保持彼此舒服的「人際距離─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是人際關係的敏感議題!
理論分析

    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 Personal Space包括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

(1)人際空間距離

    為了保持人際關係心理上的安全感,會不自覺地與別人保持相當空間距離。人與人之間因為親疏遠近不同,會不自覺保持談話互動的空間距離。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認為人會因時間與地點,有四個不同人際空間距離:

  1. 親密的人際空間距離(15-45cm)最親密的人,親密距離只允許最親密的人(愛人、至親)進入,並進行擁抱、親吻等私密的互動。
  2. 個人空間距離(45-120cm)私交朋友的距離大概是好友或夫妻在公共場合維持的距離。維持這個距離,代表你願意與對方建立溝通關係。
  3. 社會關係的人際空間距離(120-350cm):這種距離的溝通通常發生在職場的商業或社會行為上,通常是銷售員與顧客或是同學、同事之間的距離。
  4. 公共場合的人際空間距離(超過350cm):這是最遠的一種人際距離,可能是教授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距離。
(2)人際的心理距離 

除人際的空間距離外,每個人也有心理距離的存在,心理距離會決定你如何面對處理每天與人相處的「人情壓力」。人是互相幫忙的,每天都有一些互動中的邀約與邀請,有的是需要付出花大量時間與心力,有些只是配合小的幫忙,如何取捨與抉擇是人際關係的大學問,也與人際心理距離有關。

人際關係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需分辨人際的心理距離。例如:在期末考前,好友或好同學的社團需要支援人力幫忙,又答應男友或女友定期約會的重要,兩種狀況都重要的雙驅衝突(心理學言,發生兩件都想要的魚與熊掌的抉擇情境)的取捨。若全部都答應,則可能無法面對考試,內心更有壓力與不安,此時需分辨人際心理距離,保持某種「第三選擇─折衷或妥協」的平衡點。

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優先順序都與人際心理距離有關。找到最佳狀態的平衡點,若過於重視個人的人際距離,會失去友誼或愛情;若無法拒絕別人的要約,則也會使個人的人際安全距離被破壞,而使自己心理產生壓力或很大的困擾。 

所以要學習尊重他人的人際心理距離,而不會傷了彼此的感情。尤其是與我們較親近的人,家人或親人更要注意,不要因太親近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距離的需求與期待,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是人際關係的智慧。

適當人際距離

維持自己及他人最舒適的人際距離,才能保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由雙方當事人在溝通時在彼此空間距離或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互動關係;彼此因很熟悉者,就多親近一點,彼此若覺磁場不同或陌生時,就保持距離。

無論是物理上的或心理上的界線,人際界線其實就像一個防護罩,不管我們走到哪裡,它都在我們身邊,彷彿是身體的一部分。我們不喜歡他人侵入我們的防護罩,也應該尊重他人的人際界線。當別人用不好的方式侵入我們的界線時,我們有權利並且要有勇氣的告訴對方及拒絕;當別人也有同樣的反應出來時,我們也要能尊重別人,停止任何不受歡迎的舉動,並讓自己及他人都能維持最舒適的個人界線及良好的關係。

以下就讓我們從「親情」、「友情」、「愛情」、「職場」四種不同角度來看看人際距離在關係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吧!

親情

身為家長的人會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嗎?且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小心!可能已經成為「直升機」Helicopter Parents父母了(泛指如同直升機在高空盤旋,密切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反之,科技為現代社會帶來便利,加速了彼此的資訊交流,現代人辛苦工作之餘,往昔悠閒相聚的時間不復多得,面對的是電腦螢幕,犧牲的是最珍貴無價的親情,家人之間的距離無形中逐漸拉大。

    掌握親情的人際距離,不要做「直昇機」父母,不要做「直昇機」師長。充足的關心與愛,讓子女與學生感受到被滋養,能自由展翅適性發展!

友情

    朋友雖沒有像家人一樣的血脈相連,卻是親情也無法替代的。也許在生活中的某個瞬間,發現身邊最好的朋友在那時就像自己的翻版,會有一種心靈互動的感覺;但有時好朋友隱瞞且疏遠;甚至從某一天開始,他突然疏遠你而讓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許有時你會替他做許多事,但他卻不太領情。

  朋友之間互相關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人際距離,如果沒有適當的人際距離,會使友情陷入一種尴尬的境地呢!朋友之間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友誼關係較能長久,每個人的個性都各有不同,在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適度地調整,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這樣的友情才可以長盛不衰。

在人生的高速公路上,人際距離的觀察與瞭解,可以幫助我們在人海茫茫中因親疏遠近隨時調整空間與心理的距離。人際網絡的密切與否也與人格特質有關,較內向的人給人的印象是有距離的親密感,較外向的人有交織多樣人際網絡。開車要有安全距離,遇到大卡車要保持較遠距離或不要同車道;好比有些人不自覺較操控並個性主導性強,適時調整人際距離懂得應對進退很重要。

愛情

    男女朋友交往過程中要分清楚「喜歡」與「愛」的不同,才能拿捏親密關係的空間與心理距離。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一門神秘又令人不禁嚮往的學問,男女雙方看對眼了,就很容易從好麻吉昇華成情侶關係。

  愛情是有階段性的,在人際空間距離而言會由公共場合的人際空間距離、社會關係的空間距離、個人空間距離,到親密的人際空間發展過程。在愛情的心理距離以會有階段性,愛情三角理論所強調的三因素親密、激情與承諾,都是與人際心理距離有關。比如,有一些更私密的禁區(如:胸部、生殖器官、臀部、大腿)不能隨意碰觸,只有非常親密的對象在經由允許後才可以碰觸。

談到男女交往,要注意兩性過度糾葛所造成的悲劇。就像我們常在新聞報導或電影劇情見到的,當戀人們相愛到最高點時,容易不自覺地想全然擁有對方。雙方應相互預留的人際空間,在不經意之間被壓縮,最後終究因為缺乏合理的自由及獨立思維而面臨分手的結局,甚至非將對方至於死地不可。倘若我們能像果農在栽種作物時,總是會保有植物基本的生長空間,以便孕育甜美而多樣性的果實,婚前與婚後我們與有緣的另一半的交往與相處也理該如此。

 

職場人際關係

    職場是我們展現一己才華、奉獻人生經驗與知能的最佳場域,同時也是我們學習為人處世的重要殿堂。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職場工作生活中,如何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是職場倫理很重要的課題。

    在職場中處處都充滿著職場輩份倫理的人際距離,比如:以坐車而言,除開車的人外,通常後座是以右後座為尊,再其次為左後座,而以中後座為卑。又以走路來說,前為尊,後為卑;右為大,左為小。所以當我們與長官或長輩同行時,應走在其後方或左方,才是不失禮儀的表現。換言之,坐車、走路的人際空間距離都是以位置為一種職場倫理的!

    再者,隨著社會地位不同,與人交往所要求的人際空間距離也會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有權力與地位的人對於個人空間的需求相應會大一些。此外,我們對自我空間的需要也會伴隨具體情境的變化而改變。

結語

以人際關係的角度瞭解「人際距離」,不論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覺察都非常重要,以致能瞭解在親情、友情、愛情與職場不同的關係中調整人際距離!另外,大專院校的師生關係,男女師生間的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的敏感度也非常重要,保護自己也保護對方。

最近新聞的鄭捷提到因童年被女同學拒絕,美國加州大學生因交不到女友等,這些重大新聞事件分析可看出大專年齡對友情/愛情親密感的需求是要被關心與重視的。因大專學生處於對親密關係需求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通識課程應重視情感教育,開設人際關係相關課程探討兩性關係,由協助學生自我瞭解、自我認同、瞭解親密關係的心理距離與空間距離,到對親密兩性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可是課程內容的重點議題。

為了保持自己身心靈的健康,除了找到自己舒服的人際距離也能「尊重」每個人不一樣的人際距離,期許人人都能在人際關係的大海中,如魚得水悠遊自在!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