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豪宅小老闆過世3週才被發現 全台600萬人孤獨死風險,你是其中之一?

 

台灣孤獨死案件頻傳,社會的寂寞超乎想像,不分年齡或社經階層,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天下》直擊社會最寂寞的角落,拼湊一個又一個「社緣、血緣、地緣」斷絕者的最後旅程。他們為何失去連結?台灣要如何避免「無緣社會」?

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台灣孤獨死案件頻傳,社會的寂寞超乎想像,不分年齡或社經階層,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天下》直擊社會最寂寞的角落,拼湊一個又一個「社緣、血緣、地緣」斷絕者的最後旅程。他們為何失去連結?台灣要如何避免「無緣社會」?

如果不是後來的結局,小劉會被認為是有房、有事業的「單身貴族」。

43歲的小劉被發現時,已經躺在家中的地板上近3週。《天下》記者循線找到他的家,高掛在2、3層樓外的樹枝迎風搖擺,嶄新的大樓牆面高高聳立,將附近的低矮老舊公寓全都隔絕在外,這裡步行到最近的捷運站只要7分鐘,在新北市算是高級住宅。

「我一直叮嚀,不要在大樓內談論,愈少人知道愈好,」當時進入屋內,找到小劉的大樓主委擔心被傳成「凶宅」,影響房價,記者只能在門外止步。

管理費都準時交,鄰居眼中的隱形人

尚是冷冽的晚春4月,有人上門要找小劉,跟管理員說他已經找好幾天都聯絡不上。主委四處打聽得知小劉一個人住,擁有一家小型工廠,監視器拍到他在2週前進入電梯,此後再也沒有走出大門的蹤影。警察、里長陪同破門進入時,「他的臉白皙卻泛青,體型瘦瘦的,有點像是乾掉了,」主委描述。

住在同一棟樓,隔5個樓層的主委,對小劉生前樣貌毫無印象,「因為他的費用都準時交,從來也不惹麻煩。」若不是死亡,小劉對左鄰右舍而言就像個「隱形人」,當地里長形容,大樓是神祕的存在,愈高級愈神祕。

廣告

日本NHK電視台2010年推出紀錄片《無緣社會》,將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人情淡薄、不再有交集的社會,稱為「無緣社會」。一個人孤獨死去、無人送終的狀況,就是「無緣死」。

高風險家庭近600萬人,台灣正邁向「無緣社會」?

在台灣,孤獨死的現象也正在逐漸發酵。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後,「很多人要我談這議題,我都沒答應,」在萬華南機場居住超過60年,有「地表最強里長」之稱的忠勤里里長方荷生連說三次,這令他「不舒服」。

禁不住記者追問,「我從1998年至今,已經處理過幾百人,過去都是戰後來台的老兵,」方荷生的沙啞嗓音中有絲絲的壓抑,「現在我手上照顧200多個長輩,超過一半都是獨居或子女棄養,或是自己無力照顧父母,只能將他們留在社區。孤獨死的現象愈來愈常見,很多正在發生,我又不知道如何幫。」

廣告

對孤獨死的人,警方會透過警政平台搜集家屬出面領大體,若不願處理,可參加政府的聯合奠祭或是環保葬。若親人全拒絕,25天後會被公告成為「有名無主」的大體。(謝佩穎攝)

孤獨死不專屬老人,許多是青壯年

但死亡從來不限於特定歲數,孤獨死更非專屬高齡者的夢魘。

台北和新北都有聯合奠祭,除提倡儉約之外,近年因為親人拒絕或沒錢處理的人愈來愈多,新北甚至從隔週1場,擴增到每週2場;若沒有親人出面,則會被標註為「有名無主」,公告25天後火化,每季辦一次聯合告別式後,和陌生人一起被送進公立納骨塔。

由於獨居人口愈來愈多,新北去年更推出「身後關懷計劃」,「若事先申請,過世後沒有親人,公告7天後就可以參加聯合奠祭或環保葬,」板橋殯儀館館長黃芳子說。

廣告

高雄餐旅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玫君,是國內少數曾做過此議題研究的學者。她歸納出孤獨死的可能成因,多來自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包括:獨居比例攀升、終身未婚者增加、缺乏經濟來源、中年離婚率增加、個人特性、不健康餘命延長和老老照護(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等。

根據內政部最新的統計,去年,台灣單人家庭多達301萬戶,已超過核心家庭254萬戶。

如果再加上單親家庭86萬戶(約217萬人)、隔代的祖孫家庭16萬戶(約55萬人),高風險家庭總人數就有近600萬人。

即使只算風險最高等級者──獨居老人和老老照護戶數,去年已突破104萬戶。

站在第一線的警察通常是孤獨死的第一手見證者,「這幾年已是司空見慣,」擔任員警超過7年,三重分局光明所所長吳家森說,若找不到直系血親,警方會利用警政平台,透過戶政系統去找兄弟姊妹和其子女。

廣告

在統計上,終身未婚的小劉,是301萬單身家戶的其中一戶。父母早年離異,母親過世後,獨留小劉一人生活。警方從戶政系統找到爸爸遠在故鄉宜蘭蘇澳的兄弟姊妹,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因為爸爸年輕時離鄉到大都會討生活,跟家人漸漸斷了聯繫,好不容易找到姑姑的女兒,也就是小劉的表姊,好說歹說逼她出面具結領屍,「她說她對這個表弟,一點印象也沒有,」處理的警員說。

但擁有一家規模雖小,還能活口的工廠,怎麼會失去和他人的連結?

表姊沒印象,消失也沒關係的小老闆

《天下》循線找到隱匿在巷弄中的工廠,外表沒有任何顯眼招牌,拉簾式的門一打開,藍色的塑膠盒內裝滿金光閃閃的五金零件,麻布袋和紙箱四處堆置,滾滾熱風隨著電風扇轉動空氣,坐在機器前操作的歐巴桑們汗流浹背。

廣告

這是1980年代曾經風光一時,撐起台灣經濟一片天的家庭工廠。隨著經濟轉型,這類工廠慢慢沒落,卻沒有消失,仍提供很多基層勞工賴以為生的工作。

對於事業與工作,小劉似乎沒太大興趣或想法。小劉過世後,歐巴桑們沒有停工,員工小梁說,因為客源固定1、2家且採論件計酬,她們決定自付房租繼續做。

劉媽媽是個能幹的女人,卻很少閒話家常,6年前生病過世後,由小老闆接手,但他的個性安靜,很少主動跟人攀談,「他也沒有在管理,平常都是廠商要交貨,他才騎機車去載運。」

工廠入口處右側,有2張積滿灰塵的辦公桌,較大張屬於小老闆所有,看似從未得到主人青睞。由於常常隔一段時間才出現,當小劉2個禮拜不見人影時,他們也習以為常,直到廠商去小劉家找人。

廣告

只有4人出席告別式,「很淒涼」

最終,《天下》找到一個「朋友」,「6年前,小劉要幫媽媽買塔位,我們才認識,」阿金是一家知名禮儀公司的業務員,小劉當時買了2個塔位,「他說一個給媽媽、一個給外婆,讓外婆也能住得舒服一點。」後來兩人經常相約在麥當勞見面吃早餐。

在朋友的印象中,小劉是不折不扣的宅男。從阿金口中,小劉的個性既內向又害羞,經常戴頂帽子,「他是個宅男,每天都在家打電動,吃速食過生活,吃到整個人很胖,」阿金勸他不要一直打電動,「他說不打電動,也不知道要幹什麼。」

唯一會讓小劉情緒震盪的是爸爸,因為劉媽媽在臨走前,特別交代他每年要按時幫中風癱瘓、長年住在中南部安養院的爸爸結清款項,「他很生氣,因為爸爸在他小時候就離開,沒有照顧他們母子,」阿金回憶,或許是作為一種反抗,也可能是一種思念,小劉辦完母親後事不久,就捨棄爸爸的陳姓,改為從母姓姓劉。

造化弄人的是,小劉身後留下來的高級住宅,未亡的爸爸成為唯一繼承人。所幸當時跟阿金買了生前契約,禮儀公司依約為小劉辦了場告別式,「整個會場,就是原本不願意來的表姊和3個員工,真的很淒涼,」承辦的林先生說。

缺乏支持網絡,加深孤獨感

「孤獨不只是感覺失去愛、陪伴或親密感,也感覺不到同胞、雇主、社群、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與關心,並與自己缺乏連結,」被譽為「全球最重要的新一代思想家」赫茲(Noreena Hertz),在她的最新著作《孤獨世紀》中提到。

英國在2018年任命了孤獨大臣,因為孤獨已經成為當代最新的文明病。「對太多人來說,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傷現實。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所有人,我希望面對這項挑戰並採取行動,處理老者、照顧者、失去至愛者──那些沒有人可以與他們談天或分享想法和經驗的人──所承受的孤獨,」當時的首相梅伊解釋。

(文章未完,繼續閱讀:退休教授每天送警衛小蛋糕:不希望自己死在家裡,沒有人知道

(責任編輯:黃韵庭)

https://www.cw.com.tw/amp/article/5117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