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如何與老人溝通

        前些時候,有幸到敬老院和老朋友們聊聊,看著他們瘦弱的身軀,除了心疼,還是心疼。這些人多是家中小孩送至此接受照護的一群,不禁讓我想起流落在外的獨居老人們,想必更是潦倒。

       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老年化已是必然、重症照護增加的趨勢亦無法抑遏,諸如此類醫療支出將逐年提升,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撇開老人照護的醫療資源問題,或許我們更該重視的是老人心理層面的照護。其實,他們最希望的無非是小孩在身邊陪著,聽聽他們說話、關懷他們,為何卻無法如願?

        工作繁忙是原因,分居遙遠或許也是。不過,我相信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不懂得怎麼跟老人家溝通吧!常聽很多朋友在抱怨:「我也很想關心他們,想多跟他們聊聊,但他們很難溝通,與他們聊時,常常講不了幾句,就一直嘮嘮叨叨,重覆她的歷史,或了無生氣的講一些消極的話…。」

     

   根據筆者經驗與觀察,與老人良性溝通,必須要把握「八大原則」,這些原則會牽涉到態度、言語技巧及許多必須注意的小細節。

一、多傾聽:老人多喜歡表達,所以最重要的是幫他暢所欲言,給他時間,讓他慢慢講,多聽他說。

二、多留意自己的臉部表情:發自內心、誠懇的表情最重要,而非應付了事。如多微笑就很重要。

三、為對方而聽:不是為了回答他的話而聽,而是為了瞭解他而聽,試著瞭解他說話的動機為何?

四、給予充足的時間反應:隨著年長,身體機能退化,不能走路或行動、說話緩慢是常見的事,有時候給對方更多反應的時間,直到對方全無反應再補充也無妨。

五、避免爭執:這是大家最常犯、殺傷力最大的毛病。有些時候,並非雙方無法溝通,而是堅持己見的結果。先退一步去同理對方的感覺,再慢慢的溝通會較適當。

六、不妄下斷語:多傾聽、多同理對方,再去回應其感受,不要急著批評對方或其生活事件。越站在對方的角度、越中肯越好。

七、不要介意與其接觸:聊天時,多握住他的手,讓他有安全感,這是一種鼓勵,他也會較想與你互動;點點頭、輕拍肩膀,都是良性的鼓勵與接觸哦!

八、善用物品幫助表達:這不只是幫助我們表達,也可讓老人試著這樣做。對於聽力有障礙、手不方便移動的老人,往往較有效。試著讓他指東西,或是我們指著詢問他:「你是指這個嗎?」再點點頭回應,都是不錯的方式。

       

       下次,跟年長的爸媽相處時,記得回想一下八大原則,嘗試溝通看看,多傾聽、少批評,反應慢一點、同理多一點,親子相處將不再是問題。一開始或許會有挫折,時間久了,爸媽還是會感受到我們的用心。他們其實很單純、很可愛,也是生命知識、人生經驗的累積,除此之外,爸媽跟我們更有親情的羈絆。筆者真心期待您能為年老父母的心理照護盡一分心力。這其實很簡單,只要有心,不是嗎?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82A4603D79803911&sms=F699D0A0E5E848C2&s=692E234838CD980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