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如何尋找適合我的高階主管教練

 

粗潤的孤狗翻譯 。高階主管教練原文為executive coach ,機翻成執行教練

原文: https://susanspritzmyers.com/on-leadership/find-right-executive-coach/

——————

執行教練十年前人們會問,“我為什麼要聘請一名執行教練?” 既然教練的好處已經確立,重點已經轉移到“我如何聘請最適合我的執行教練?” 國際教練聯合會在這方面提供了有用的提示

這是我的觀點。

執行教練/客戶匹配

尋找領導力發展教練時要考慮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合適的並適合多個層次。僅此一項就可能決定教練關係是否成功。

• 確保教練了解你的世界和你的教練工作目標。合適的執行教練不需要在您的行業工作過,但必須能夠掌握您的運營環境
• 教練的個性和方法適合你嗎?採訪教練時,請注意您與每一位教練交談的舒適程度當您誠實並且能夠與教練談論您不與他人分享的不舒服的事情時,教練就會起作用。
• 不要僅僅因為他們指導你的老闆並且你認為你會得到一些好的情報而聘請執行教練。請記住,指導是保密的,因此您不會聽說他們的其他客戶。集中精力尋找自己的教練;最能幫助您實現目標的人。

審查候選人

• 您正在考慮的教練是否接受過適當的教練培訓?在今天的市場上,任何人都可以掛牌當教練,但僅僅因為某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取得了成功,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指導其他人指導和諮詢或告訴客戶如何實現目標之間存在巨大差異。訓練有素的教練知道這種區別。您當然可以要求您的執行教練也提供特定領域的諮詢服務(在您確認關係範圍時應定義的內容),但諮詢不是教練
• 坦率地說明您希望從領導力發展輔導中獲得什麼。提出棘手的問題並註意教練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您需要一位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游刃有餘的教練,具有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並且是您尊重的人。
• 索取參考資料。通常,您可以與教練的當前或以前的客戶交談,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工作方式以及他們幫助取得的成果。

在哪裡可以找到執行教練

• 要獲得可能的教練的姓名,請四處詢問或訪問國際教練聯合會網站上的認證教練查找器以研究教練。
• 一些公司有內部執行教練或與教練公司有關係,他們可以提供多名教練供您面試。

如果做得好,高管教練可以改變您的職業世界甚至個人生活。因此,請花時間為您尋找最佳的執行教練。在做出決定之前面試一些人。

我很樂意與您討論我的教練實踐 ,並為您提供其他可能適合您考慮的教練的名字。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水泥地做漂亮的秘籍:水泥浆比例正确

 


5 年前 · 来自专栏 里白工作室

如果准备拿水泥做东西话,建议找施工班组和设计师一起讨论,看如何让水泥地板更精细的工法。之前也谈过关于水泥的工法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章:


今天主要讲水泥自身的工法,水泥地板的工序看起来简单,但要彻底实现却不容易。其实,要降低开裂与起砂,以基层师傅的水准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1.地面要扫干净

拆除到基础面后,泥作就进场了。施作前,一定要把地上杂物都扫干净。

尤其是在墙角的泥浆残泥,要一 一敲除,底层附着力才会最好。不过,有的泥作师傅个性比较粗犷,他认为的干净,并不是真的干净。若地不干净,水泥与基础层的附着力不佳,表面就容易裂。

2.前一天要将地面浇湿

让水泥吃饱水。若施工当天还是很热的话,地板干燥太快,则还要再浇水。

3.浇水泥水

可增加水泥浆与基础地面的附着力。

调配水泥砂,粗胚打底的水泥与砂的比例为1:3,是容积比。

配水泥砂时,许多师傅都只是凭感觉在调,易造成比例不对。有的会一铲水泥一铲砂,但忚不太精确,可用工地常见的油漆桶子,放满水泥后,表面刮平,以一桶水泥配三桶砂。水的比例则约0.6,即1:3:0.6

将水泥砂加水放入搅拌桶中,搅成水泥浆。水量要注意,水灰比不能超过0.8。因为水太多,会减低水泥的强度。

4.重点是要搅拌均匀

放入搅拌机要打3分钟以上,并把角落机器翻不到的地方,再特地去翻起来。有的师傅会只打个2分钟就歇手了,水泥搅拌不均日后就易起砂。

粗胚打底的厚度约15mm。

5.粉光层施作

粉光就是用有过筛的1:2水泥砂。筛的过程会把较粗的砂石筛掉,留下较细的水泥砂。

要等粗胚打底层完全干后,再上粉光层。粉光层一般是做1:2水泥砂浆1层,也可上2层,底层以水泥砂浆铺一层,上层就是用1:2的水泥砂,铺出来的表面会较细致。厚度要5mm以上较佳。表面打磨。粉光完成后,用打磨机打磨一次,表面会更光滑,也会较平整,不易龟裂,不易起砂。

6.水泥的养护方式,每天都要浇水。

水泥的养护方式,每天都要浇水。水泥会裂,很多就是因为养护方式与时间都不够。水泥至少要养护28天,强度才能达到9成以上。也就是完工后,要等水泥28天干。是的,水泥比较顽固,要等这么多天才能完成他自已的化学反应。而且这化学反应中一定要有水,要保水保湿(没想到水泥养护跟女人的脸部保养很像),一旦没水,表层就会出现裂痕。但一般师傅或工程都无法等28天,甚至有的师傅为了加速水泥干,还会拿风扇来吹,这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养护方式是至少前2周要每天喷水,后2周可等自然干燥。

常见的问题解答:

1.粗底层是否上铁网可以加强强度减少裂纹的机会? 

玻璃纤维网,可降低开裂,但是不能完全保证。

2.水泥粉光施作时最好向下打4~5公分厚,这样才不会裂?

水泥会不会裂,与厚度没有一定关系

3. 粉光层若是1:2的水泥沙是会比较细腻的话,这样还会有黑灰色的水墨感吗?


4.金钢砂是否一定要加? 若是使用硬化剂的话是否可以不加金钢砂?

金刚砂不一定要加,加硬化剂即可不加金刚砂

更多关于设计的问题,可以直接关注微信:gaizaoz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22199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女生體脂率27%好胖? 看到體脂率高就該減肥減脂嗎?

 


2021-02-18

/ 關於陳怡錞 /
陳怡錞

Donna營養師,本名陳怡錞,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班畢業,曾任專業減肥中心營養師,並擔任保健食品公司專業講師(營養師)多年,專精保健食品與預防醫學領域。擁有千場演講經驗的營養保健講師,一個致力於預防保健的營養專家。 現職:錞盈生物科技公司執行長、安民家醫診所營養師、知名保健營養講師。

部落格Donna營養師-陳怡錞  

FB Donna營養師-陳怡錞 營養保健專家



90%的事,都能10分鐘做決定:想太多,做不了大事!9個習慣,擺脫猶豫不決

 


做決定,有竅門。
「辦得到」和「喜歡」的事先做,
90%的事,都能在10分鐘內做決定!

  一樣的問題、一樣的難題,有人10分鐘能決定,有人卻要想7天,為什麼?

  只要掌握9個習慣,會「做決定的技術」,不再被小事牽著鼻子走,猶豫不決。

  雖然很想嘗試,卻又怕失敗,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呢?這些狀況,或許你也常發生:

  「開會時想表達意見,卻害怕說錯話,怎麼辦?」
  「想投資股票,卻怕賠錢,怎麼辦?」
  「想對心儀的對象告白,卻怕被拒絕,怎麼辦?」
  「想出國深造,卻沒勇氣放棄穩定的工作,怎麼辦?」
  「想做有興趣的工作,卻不被別人看好,怎麼辦?」

  工作、感情、人際關係……,到底該選哪一個?人生無時無刻都要「做決定」;決定下的太晚,容易與「機會」擦身而過!雖說「想好再出發」,但是,生命有限,實際上,每個人都難逃一死,如果因為顧慮太多而裹足不前,最後變成吃虧又後悔,大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為什麼不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試著放手去做呢?更何況,感到「不安」的事,通常不會發生,與其自己嚇自己,不如丟掉猶豫,試看看吧!

  ◆教你只用9個習慣,擺脫猶豫!「興趣」與「工作」都能兼顧的人生勝利學

  作者和田秀樹是東大畢業的醫科高材生,現在的他平常是精神科醫生,假日時則要演講、寫作、教書等,甚至,他還是補習班負責人及業餘電影導演,導過的影片還得到「摩納哥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

  在忙碌的生活中,和田醫生還是能每天睡足8小時,定期出國休息,保有興趣,他是怎麼辦到的?其實,他只是掌握了一件事,就是「人生不可能凡事都隨心所欲,考量自己的能力範圍,有些事就是不能做;但是,在能力範圍內,請先做再說!」

  因為不再瞻前顧後,決定先做再說,反而會激發出人的潛能,獲得好的結果,甚至因此得到寶貴體驗,獲得人脈、機會。於是,他歸納了自己的經驗,發現只要養成9個習慣,就能擺脫猶豫不決,這些習慣包括:

  ▲【習慣1】先做再說

  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事,想太多反而越容易不安,倒不如先做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在安全範圍內,不妨丟掉恐懼,努力去做吧!

  ▲【習慣2】只做能力所及的事

  把專長發揮到99%,就能掩蓋1%的不完美,所以,丟掉「倒吃甘蔗」、「苦盡甘來」的想法吧!請先從「拿手的事」開始做,讓「成就感」成為你的動力,越做越起勁吧!

  ▲【習慣3】學會請求別人

  「請教教我!」、「請問,你能幫我嗎?」遇到不拿手的事時,這些話請一定要說出口!適時「依賴」別人,將對方的「智慧」化為助力,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習慣4】不做計畫

  計畫,其實永遠趕不上變化。「因為沒計畫,所以下次再說。」往往只是藉口,比起事前準備,懂得「變通」更重要!一邊做,一邊思考,「做中學」反而進步最快。

  ▲【習慣5】一定要休假

  「因為做不完,只好加班」、「我要熬夜念書」,這種「拚勁」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太累時只會失去效率,倒不如先好好休息。週末請做自己喜歡的事,有充實感的假日,是活力的來源。

  ▲【習慣6】習慣失敗,享受失敗

  不要相信「我會贏」,請保有「若能贏,就太幸運了!」的心情,就算失敗,也能釋然。更何況,這次輸了,下次就會想贏回來,保有「想贏的心」,是進步的原動力。

  ▲【習慣7】絕不對自己喜歡的事說「算了」!

  多數人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常以「我的能力不足,還是算了」來逃避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有無限潛力,越不可能,越要勇敢嘗試,「行動」,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習慣8】找一個有能力的人,模仿他

  越優秀的人,越懂得模仿別人;吸取他人的經驗,能少走一些冤枉路。先「模仿」,再「創新」,特別是停滯不前時,「模仿」反而能幫助突破困境,繼續向前走。

  ▲【習慣9】任何事都有成功模式,找出來

  許多人往往經歷一次挫折後就一蹶不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太在意失敗,反而會讓自己的行動受限。不妨多想像「成功的自己」,善用長處,大膽去做吧!

  ◆就算失敗9次,只要有一勝,就是「成功」!

  日本優衣庫(UNIQLO)的創辦人柳井正,曾經擬定了10個決策,其中,有9項都宣告失敗;然而,唯一一項「成功」的決策,卻讓他一躍成為日本首富,也讓「優衣庫」這個平價服飾品牌襲捲全世界。因此,不要害怕失敗,勇敢接受挑戰,就不會再錯過任何「機會」。

  想突破困境,就必須「動起來」!每天執行一項好習慣,就能帶來驚人改變!

本書特色

  (一) 最有效的【實踐方法】:提供各種簡單明確的方法,讓擺脫「猶豫」不再是「紙上談兵」,而能夠以實際的行動來改變自己。

  (二) 最專業的【心理分析】:作者以其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觀點,分析多數人無法果斷做決定的原因與心態,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看見弱點並加以改正。

  (三) 最豐富的【成功實例】:身兼醫師、教授、導演、作家、評論家等多重身分的作者,擁有比一般人更豐富的生命經驗;並以這些經驗為輔,提出方法,讓你不再猶豫不決。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wada hideki)

  1960年出生於大阪府,精神科醫師。

  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一橋大學經濟學系兼任講師(醫療經濟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專長是老年精神醫學、精神分析學(特別是自我心理學)、團體精神療法學。著作眾多,有《不再「愛操煩」的9個習慣》(大和書房)、《養出「愛念書的小孩」》(DAIWA文庫)、《修正人生的軌道》(新潮新書)、《富裕階層毀了日本!別被「有錢人的謊言」欺騙》(寶島社)等。創立「學力向上的會」,榮獲第五屆正論新風獎。初次執導的電影「應試的仙度瑞拉」獲得摩納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在醫療、教育、文化各領域活躍中。(以上書名、電影名皆為暫譯)

  和田秀樹HP
  www.hidekiwada.com/
  和田秀樹blog
  ameblo.jp/wadahideki/

譯者簡介

鍾嘉惠

  政大歷史系畢業。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目前專職從事日文翻譯。譯作有「小學五年級生」、「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哲學的教室」等。

目錄

【前言】想太多的人,做不了大事

《習慣1》先做再說
不必凡事都要「完全準備好」,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就可行動。
.想太多,是自己嚇自己──
少思考、多行動,戒除「不安感」
.你覺得「不安」的事,通常不會發生──
丟掉「恐懼」,把握當下最重要
.設定「最壞的狀況」,你還怕什麼?──
先預設好「停損標準」,失敗時便能輕鬆面對
.律師、醫師已不是「高薪保證」,領2、3萬大有人在──
不給自己機會,就無法改變
.就算失敗9次,只要有1勝,就是成功──
別太貪心,請做拿手的事就好

《習慣2》只做能力所及的事
「辦得到」和「喜歡」的事先做,讓「成就感」成為工作動力。
.強項發揮到99%,可掩蓋1%的不完美──
以專長凸顯自己,幫自己加分
.做喜歡的事,貴人就會出現──
大腦會因喜歡而有動力,產生衝勁
.工作的順序感,決定你的成敗──
困難的事要最後做,簡單的事先處理
.記錄自己一天的行為,效率可提升3倍──
唯有了解自我,才能找出失敗的原因

《習慣3》學會請求別人
「互相依靠」是生物本能,不懂得「求人」,很吃虧。不拿手的事,一定要拜託別人幫忙!
.找人商量,一點都不可恥──
一個人獨自煩惱,容易產生負面想法
.只要想著「贏」,你就會成功──
因為沒有退路,反而非做不可
.單打獨鬥的成功,撐不了多久──
適時借助他人的力量,別把所有事攬下來
.別再說:「如果當初……就好。」──
猶豫不決、想太多,永遠無跨出第一步
.90%有成就的人,都很會說「拜託你…」──
透過集思廣益,讓事情有所進展

《習慣4》不做計畫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學會「變通」,是成功的捷徑。
.與其胡思亂想,不如把握當下──
不去想如何照計畫,盡可能先做再說
.「活用」老前輩的經驗,才叫聰明──
參考別人的做法,幫自己加分
.變化才是人生常態,不用大驚小怪──
就算臨時有狀況,懂得變通就能解決

《習慣5》一定要休假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充電後人會更有幹勁,朝目標邁進。
.每天留足8小時給自己,好好睡──
熬夜、加班對身體沒好處,只會越拚越累
.人生以「玩樂」優先,之後再努力工作──
安排「令人期待」的假日,工作會更認真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累的是自己──
為對方著想要適度,請把「我」放在第一位
.心太累的時候,要請長假「大保養」──
沒事做後,會因為「太無聊」而動起來

《習慣6》習慣失敗,享受失敗
不要害怕失敗,請抱持「若能贏,就太幸運了!」的想法,好好努力吧!
.把失敗當「飯」吃,成功當「加菜」──
90%的人,都不是零失敗的「人生勝利組」
.學習只說好話,沒自信的人才喜歡批評──
別用匿名批評,暗箭傷人不是真君子
.不服輸的人,一定能再贏回來──
保有「好勝心」,會因為「想贏」而成功
.「心」和肌肉一樣,可以越練越堅強──
「抗壓性」決定一個人的職位與人際關係

《習慣7》絕不對自己喜歡的事說「算了」! 
夢想永遠不會消失,逃避的往往是自己,用「行動」能換取實現的機會。
.30歲以後,一定要成為能挑工作的人──
不喜歡的工作也得照做,為什麼?
.工作只是為了賺錢,不可以嗎?──
「方法」只是一種手段,「結果」最重要
.被拒絕不用放棄,等待「時機」再出手──
沮喪太久,心會冷;等待並不是放棄

《習慣8》找一個有能力的人,模仿他
越優秀的人,越懂得「模仿」;停滯不前的人,總想著要「自創」。
.好創意,來自完美的抄襲──
一直執著「原創」,反而會原地踏步、浪費時間
.用第三者的立場看自己,你會更理性──
太相信自己的人,容易被自我蒙蔽
.找回自己的勝利感,才能愛上工作──
以昨天的「我」為目標,越進步越有衝勁

《習慣9》任何事都有成功模式,找出來
善用「吸引力法則」,告訴自己「我會成功」,你就一定能心想事成。
.過去的經驗,隱藏著成功的捷徑──
過量的知識,會讓人失去方向
.不要對失敗太敏感,神經大條一點──
平庸的人,比天才更容易成功
.在自己「能做的事」上下功夫──
走錯路也沒關係,危機可能是轉機

【結語】想太複雜,「成功」就會遠離你

前言

想太多的人,做不了大事

  「和田先生,為什麼你能做這麼多事?」曾經有人這麼問我。

  當然,所謂「能做這麼多事」,有時候是讚美一個人「能力很強」;但是,有時候也意謂著:「你為什麼不會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不久前,我拍了一部電影。許多人大概會認為,我擔任精神科醫師,同時還要兼顧寫作、經營補習班,明明已經十分忙碌了,在拍攝電影方面又毫無成績(雖然大學時代,我曾有過失敗的電影拍攝經驗,亦曾在片場跑腿),突然決定要「當導演」,實在過於魯莽。若是由別人出資,就算失敗,也只須承認:「我果然沒有拍電影的天分。」稍微丟臉一下就好。可是,我並沒有這樣的幕後金主,而是自掏腰包,拿出1億日元(約台幣三千多萬)以上來拍電影。

  許多人問我拍電影的動機,或促使我下定決心的原因,老實說,答案就是「我想拍」。雖然,從結果來看是好的,因為我獲得外國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大獎。不過,當初我確實是抱著「不嘗試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天分」的想法。

  來到這個年紀,之所以會想拍電影,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所以我的人生觀漸漸轉變,變成「有夢就追」、「及時行樂」,臨死前才不會後悔。

  我的本行是老年精神科醫師,在與長輩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學到許多人生的道理。像是長久地留在工作崗位上,比急著想趁年輕時出人頭地還要幸福;即使因為討好上司或達官顯貴而飛黃騰達,如果不愛護部下,他們日後升官時,自己就會「晚景淒涼」;反之,若平時常關照後輩,以後就會有許多探望或關心你的後生晚輩。

  ◎機會總是在你「想太多」的時候,悄悄溜走

  我為病患們診療的過程中,得到許多啟發,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100%會死亡。也就是說,人終究有一天會告別人世」。

  當你經過一家很好吃的拉麵店時,如果心裡顧慮午休時間長短、會不會發胖、或者今天的開銷等,最後一定會吃不成。也許,你以後再也不會經過那家店;或者過一陣子之後,那家店已經倒了。又或者,隔天你就因為突發意外而死亡。

  因為顧慮太多而裹足不前,最後變成吃虧又後悔,所以,我才會有這樣的想法。深深體悟這個道理之後,我想實現「電影夢」的心情就越來越強烈,於是在結識著名劇作家的機緣下,我真的執起導演筒,拍了一部電影。

  話雖如此,人生卻不可能凡事都隨心所欲、要什麼有什麼。考量自己的能力範圍,有些事就是不能做、必須放棄。

  比如說,拍攝電影的資金已確定,無法更動。因為耗資甚鉅,我也在美食與其他方面節制自己的欲望;我甚至強迫家人節衣縮食,給他們添麻煩。但是,因為拍攝電影的負債,已經超越周轉困難、各方面受限的程度。所以,即使我原本想花更多的錢作宣傳,也因為資金不足而作罷。

  而且,因為大學時代拍電影的失敗經驗,我對於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會納入規劃時的考量中。

  ◎丟掉猶豫,在能力範圍內不妨「試試看」

  事實上,我一向對戀愛(因為有家室,會演變成婚外情)和賭博敬而遠之。這並非因為我的道德感特別強烈,而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我自知沒有女人緣,又不擅長賭博的緣故。說得極端一點,對我來說,賭博和女人比拍電影還困難。

  「做不到的事情乾脆放棄,但若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就先做做看再說。」我有信心,只要實踐這個道理,就會得到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寶貴體驗。

  總是瞻前顧後、遲遲無法採取行動的人,多半是原本就很理性,且做事謹慎、認真。我試著把自己的經驗中,可以傳授的部分寫下來,或許,這將會幫助總是猶豫不決的人,度過更充實的一生。

  深切盼望我的經驗多少能成為激發你「行動」的契機。

和田秀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3193?loc=M_br_60nq68yhb_D_2aabdc_C_2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學失敗:創業熱時代看不見的退場故事

 


台灣首次以本土案例為主的「創業失敗課」,
一次揭露「從零到一」的殘酷陷阱

  ★精采集結:股權糾紛/創業搭檔拆夥/著名科技團隊如何失去凝聚力等「真實失敗者」的第一線說法。
  ★特別專訪:李吉仁/溫肇東/葉匡時/葛如鈞/程九如/陳顯立/朱平等商業產學領袖,深談創業失敗的幕後原因及關鍵心態!


  ◎為什麼國內外最當紅的創業知識叫「失敗課」?
  ◎創業熱時代中,請你先看看:從「開小餐廳」到「搞新軟體」的最真實挫敗回憶  
  ◎「街頭智慧」與「社會大學」如何震撼教育新創公司?

  創業的第一門課,是「失敗」。但失敗的故事沒人愛談,也不好談,尤其更難出現在媒體與人們歡迎的「分享故事」中。本書特別採訪了橫跨餐飲、軟體及畢業新人等創業路上的慘痛經驗。

  作者指出,正因為在當前鼓吹青年創業話正熾熱的年代,我們更需要「失敗教育」,才能完整了解創業的高風險真實本質,並且不會因為創業期間的挫折,而使得創業者本身受害過大。

  日本著名的顧問大前研一也曾有自認為「成敗各半」的創業經驗,同時他發現「沒有失敗經驗,比遭遇失敗更危險。」他也主張,喜歡變化、失敗的個性,更容易破壞規則、建立新標竿。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則說:「成功是個爛老師。它引誘聰明人自以為永遠不會輸。」

  其實,創業成功的機率太低,連創業導師都要小心翼翼。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程九如說:「做久了我們開始不會用肯定的方式去鼓勵別人,會誤導。例如說『我覺得你這東西應該會成功』,這就要少講。因為一百個來找你的人只有一個會成功。」

  另一位網路電商界名人,現為關鍵數位行銷公司總顧問的「織田紀香」也在本書中提出警告,很多人對創業成功的想像,其實是「妄想」。「台灣很多人一窩風的覺得創業很美好,因為台灣的物價薪資各方面都非常低,是創業成本最低的國家。但其實市場不成熟,很多人在亂吵。」

  ▓創業的壓力與社會代價

  仍有很多人本著就是想當老闆,或不甘於服從機構的上班職員工作而選擇創業,在沒準備好失敗以前的創業者,往往只空想著成功的美好。

  近年許多歐美、甚至包括「創業聚落」形象最鮮明的矽谷,也已開始反思「創業者無法面對失敗壓力」的問題。矽谷知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扶植的新創公司7 Cups of Tea 則在創者圈內宣傳他們的服務:「看看新創公司的創業失敗率──每個人的公司都在掙扎求生,大家都處在高壓、焦慮中,卻沒有一個網絡能支援。」該創辦人葛蘭.莫里亞帝(Glen Moriarty)身為心理學家,期待這個「匿名傾吐」的機制能幫更多創業團隊紓壓。

  《經濟學人》則曾以「創業家的憂鬱」為題,報導了一位販賣嬰兒與孕婦的環保用品公司Ecomom的創辦人喬迪舒曼(Jody Sherman)的故事。舒曼在公司現金燒光時於車內舉槍自戕。他曾在六個月內募到500萬美金、總共擁有超過1200萬美金的資金,卻很快面臨破產。Ecomom沒有財務長,在舒曼過世前,Ecomom月月虧損,折扣促銷策略甚至加速公司死亡。舒曼幾乎是一個人承擔財務決策壓力。

  這篇報導引述了美國連續創業家詹森.卡拉卡尼斯(Jason Calacanis)的網誌文章:「不知我們是否需要檢視『身為創辦人的壓力...我們社會無止盡地追求偉大,是否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他們的死。」

  ▓走進高失敗領域前,先練習「輸的感覺」

  正因為創業是絕對高失敗率的事。美國和創業相關的學府裡都有特殊課程「洗腦」創業家──「不失敗才奇怪」、「越早失敗越好」、「勇於不同,失敗了也是成功」。

  在台灣網路圈被稱為「寶博士」,著有《放膽射月!全球最聰明大學「奇點」教我的事》的葛如鈞也把這樣的概念帶回台灣傳授給學生。他在接受本書作者採訪時說:「當你覺得100%會失敗時,你會發現它會成功。我體會到失敗有分種類──有意義的、沒意義的、有趣的、無聊的,而不是像台灣,失敗只有一個角色。再來是,失敗是可以練習而且追求的,我給你一個下午,讓你尋找失敗,一開始會覺得很瘋狂,當你要很結構化去尋找失敗時,你的思考會整個被翻過來!」在奇點,還有課程甚至要「刻意製造失敗」,要求學員們分組拿著攝影機上街,目標是拍下他們自己「epic failure」(如英雄般壯烈的失敗)。

  ▓從小咖啡店到App開發團隊的失敗真貌

  相較起來,東方的社會文化,創業失敗者免不了還得承擔更多的社會眼光與壓力。同時,也容易讓我們略過了失敗的正面意義。

  本書特別難得邀集了台灣許多(也包括餐飲、及非科技創業者)的失敗者願意吐露他們真正的失敗反思,同時也由此看見:無論是一間餐廳到一個高技術性的新創公司,各有不同的失敗原因,但其間幾乎脫離不了缺乏人際溝通、不願正視危機的盲點。

  當這個年代鼓吹著高風險的創業行動時,「學失敗」這件事也應該同時被看重。在全書的許多案例呈現後,台灣在此議題貧乏,也亟待被提昇。正如作者最深的疾呼:

  「創業的形貌就是如此紛雜相異,但當我們平衡的檢視成功與失敗時,必須看見的真相是:創業並沒有解決台灣產業不升級、各產業不合作、創新相對弱、世代不溝通的問題。」

  更多台灣創業議題人士如何看待失敗,以及社會集體該如何善待失敗者的許多故事與深思,將在本書全面呈現。

好評推薦

  「創業」跟「開計程車」都屬於最不自由的選擇,但如果你可以從本書中經歷了別人的創業失敗的學習,那應該也是一種非常愉快的感受!──鴻海集團 富奇想公司 商務長 陳顯立

目錄

作者序 只看成功的故事就錯了

第一章 失敗跟你想的不一樣
創業:第一堂課叫失敗
英雄主義殺死創業家
「低潮+失敗」還只是創業前菜
失敗可以教、可以學、可以練習
新必修:面對失敗課
文化作崇:讓一切更嚴重的:「失敗不耐症」

第二章 這樣做事最快失敗
心態錯,步步錯
選題目:沒有市場需求的創業
【案例】你認識你的客戶嗎?
讓創業者面對現實:關於使用者測試
【案例】沒有強項、只想圓夢的創業
選題目:別幻想「做得像那個會賺錢的東西就好」!
【案例】忽略顧客+pivot轉進挫敗+法務挑戰
Pivot背後的策略與決心
【案例】無法做出目標產品
分心陷阱:接案
【案例】可怕的easy money
「創業團隊」的千百種敗裂原因
【團隊拆夥案例】事業+愛情的打包分手
高信任的高風險
【團隊拆夥的兩個案例】事業與愛情錯誤交會
你們適合「事業+戀人」創業拍檔嗎?
創業者「各司其職」之後……
【團隊拆夥的案例】職責不同溝通難
讓衝突有價值
【團隊拆夥的案例】「成敗都是各自為政」vs.「為錢在一起就會為錢分手」
事先定好遊戲規則
【案例】錯誤的團隊┼不良的產品
【團隊拆夥的案例】分工與創導者決斷力的拉扯
【案例】有訂單、沒入帳
創業的大敵:不良的行銷與公關
【案例】太漂亮的商業模式
平衡:創業者的分心與孤獨
【案例】馬歇爾的木屋時光

第三章 看不見的財務盲點
「定價/成本」的老問題
【案例】開門就是燒錢……
讓資本效率加倍
【案例】不出錢的老闆
資金到位的新關係:當團隊/投資者間不合
【案例】世上沒有中性的權力
創業者vs.投資者
財務知識是創業者共通的弱項
【案例】分股權不能謙讓
不可不知:資本與權力的硬道理
【案例】找不到投資者vs.熱情燒盡
商業模式見真章:第一桶金燒完之後
股權不能均分
【案例】識人不明式的財務失控
可以失敗,但不能太貴!

第四章 砍掉重練的關鍵:精準
stay focus:長板/短板X測試
維持精準的mindset:強大心理素質+不驕傲
精準SOP:像情報員「問對問題找答案」
更精準:生活體驗&消費者行為心理學
Commitment
溝通能力
「時間點」的感應力
反思:創業潮中的失敗課
失敗才是常態

後記
致謝
注釋

作者序

只看成功的故事就錯了


  在全心投入本書的寫作前,我的正職工作是在台灣一家電視台擔任國際新聞記者。那幾年間,我採訪過許多正面的商業與創新人物。這類受訪者除了當下的成功外,常常主動和我分享他們的一切如何得來不易。回顧起他們親手打造的一切成真,好多受訪者甚至熱淚盈眶。他們並非要影響我把他們寫成「篳路藍縷的英雄」,而是真情流露。許多人也分享了自身在事業低潮期的自我檢討與成長。我一直覺得那些內容是自己在這段記者生涯中還來不及寫、沒能說盡的遺珠。

  這些國際新聞中不以中文為母語的創業受訪者也啟發了我:「為什麼我們不更常談論失敗、了解失敗?」身為一個非文學寫作者,我不該只會傳遞成功的榮光,或許也要建個舞台呈現失敗的省思。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創業失敗機率少說有九成──這是美國人大談失敗的原因,也恰好是華人少談失敗的原因。華人社會認定失敗是可恥的,美國社會卻希望把失敗正常化、正當化,甚至認為沒有失敗經驗的人,人生態度過度保守。這並不是個非黑即白的對錯問題,但在創造前途未卜的生意時,「把失敗看作必經之路」的態度,更容易激發創新點子和「弄髒手」的企圖──或許由心理層面來看,「擁抱失敗」可能是種正向的能力。

  甚至,就創業的實務操作面觀察,成功的商業個案讀得再多,誰都沒法依樣複製、立刻起飛,因為成功的經驗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是只要談起失敗,你如果有心上網搜尋、走訪小道商界打聽、或是問問成功的企業主,創業失敗的關鍵字總不出那幾個。失敗,反而更容易被歸納。

  為什麼創業者還要「跟進」同型失敗?

  美國一家專門報導風險投資市場情報的CB Insights 公司,曾針對「創業失敗的原因」進行研究,最終發布的前二十大理由是:

  沒有市場需求:42%
  現金用盡:29%
  錯誤的團隊:23%
  被競爭對手超越:19%
  定價/成本問題:18%
  不良的產品:17%
  需要/缺乏商業模式:17%
  不良的行銷:14%
  忽略顧客:14%
  產品推出時機不對:13%
  失焦:13%
  團隊/投資者間不合:13%
  Pivot(轉進)挫敗:10%
  失去熱情:9%
  地點不佳:9%
  找不到投資者:8%
  法務挑戰:8%
  沒有慎用網絡/建議者:8%
  倦怠:8%
  沒法轉進(pivot):7%

  再看看英國商業資訊軟體供應商Sage 的研究報告。該公司研究員鎖定長期投入新創公司育成的資深主管訪談,結果顯示,創業家最常犯下的三大錯誤是:「舉債太高」、「沒有早點執行完善的市場研究」、「沒有密切控制成本」。美國創業研究的各種資料中,已呈現出「創業退場原因」的高重複性,台灣也一樣。根據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的統計,台灣前五大創業失敗的原因是:

  缺乏市場需求:42%
  現金用盡:29%
  錯誤的團隊:23%
  售價與成本因素:18%
  失去專注:13%

  曾有個麵包店老闆告訴我:「有認真做功課,創業不可能失敗啦!」他的意思是「創業一定要做功課,而『怎樣會失敗』這門功課很容易做,所以不會失敗。」很顯然的,事實恐怕跟這位老闆想的不同。縱使有許多公開資訊,以同型失敗收場的人不減反增。

  究竟,是那些條列式的警告不夠生動,因而讓創業者體會得淺、忘得快?還是那些敘述不夠貼近創業現場,讓他們難以拿來與自身對照嗎?台灣綽號「寶博士」的連續創業者、現為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教授的葛如鈞回答了我的疑惑──他曾是那「明知故犯」的其中一員。他說:「因為那些文章告訴我股權不能均分,但卻沒有告訴我為什麼!」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為什麼。看了為什麼後,如果創業者還是選擇逆勢而為、認為前輩用時間換來的教訓仍有可為,至少也能讓想創業的讀者看了更有心理準備、甚至更有方向的「避錯」。

  本書的大致樣貌

  在這本書中,我透過人物訪談,試圖用筆還原創業現場、也還原那些新手創業者最常見的思考誤區。故事全都是真人真事,只可能詮釋的不夠,但絕非虛構。如果你要的是「從1到100」的操作守則、因應產業不同的新創SOP,請參看其它工具書籍;但如果你想一毛資金都不砸就如臨現場,了解「從0到1」的創業失敗陷阱,這本書是為你所寫。

  當然,許多的商業經典書籍、創業活動還是應該擇優閱讀、參加,這本書只是希望較有系統性的整理失敗脈絡;創業前,還是建議要請教領域內的前輩──畢竟,「失敗標題」在各行各業都稍有差異,請記得舉一反三、仔細體察對所有條件的異同。

  在章節安排部分,我考量台灣讀者身處的氛圍,先由第一章開始,就大環境面切入關於創業、關於失敗,概略敘述全球、特別是美國曾/正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其中反思又是什麼;第二章則進入創業最初的流程:個人如何決定創業、如何選題目、選夥伴、行銷商品等,都盡量以比較常見的狀況依序陳述。這章著重在「做事方法」──特別是做重大決定的心態、與「人」相關的創業致命傷等。許多台灣的創業家故事也由此正式登場,透露出更多學理沒說、外界也很難下定論的失敗原因,端看讀者如何體察。

  第三章接續以故事為主軸的敘事脈絡,內容則特別針對新創公司的財務部分,看看多數創業者共同的壓力來源究竟有多難跨越;創業者在心態、方法上又該如何調適。最後一章我將整理訪談後的所得,提出我個人的觀察總結。在這部分我不大量引述專家名人的說法,但無疑的,藉由非常多受訪者的洞見啟發,我才得以提出比較綜合性的觀點。

  最後我要說明,本書在受訪者的篩選上,以網路、人際傳播所得的資訊以滾雪球方式搜集,其中不免有個選擇性偏差是:我希望在主流媒體習慣採訪、活動主辦方習慣邀約的創業經驗分享者之外,找到另一群更能喚起共鳴、喚起關心台灣創業圈關注的人。期盼這本書能讓台灣的大環境更鼓勵失敗、鼓勵談論失敗,給那些曾經「前方一片荊棘,還是勇敢揮劍」的人一些掌聲──無論他們的生意規模大小如何、無論他們後來是否已被公認為「成功」抑或「失敗」。

  也許你還想問……

  過去身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比起許多貨真價實的連續創業者,我動筆寫本書,在很多層面上有優勢,在更多層面上也有劣勢。以下僅紀錄我在執行階段曾被問及的部分質疑。也希望我的「藉口」(回答)是各位可以接受的。

  (1)為什麼這本書不嚴格區分「創業」類型?

  美國流行的是網路創業,而台灣企業有97.8%是中小企業,其中多數不是網路公司,台灣新手創業家選擇的方向是很廣的。在這個變動而多元的時代,讀者眼光不該侷限於網路創業,所以我廣泛的接觸各行各業的「老闆」、CEO、「負責人」。另外,對wantrepreneur(想望創業人士)來說,分類「傳統創業」(開店)、「新創」、「社會企業」、「開大公司」意義不大,因為他們還沒決定,又或者根本他想做的事就是介於某幾個詞的交集中。

  最後,我盡可能的著重在「想法上的謬誤」而非「技術上的謬誤」。因為許多適用於startup的想法也適合start a business 的人參考。希望這些想法能跨產業的起到提醒作用。

  (2)為什麼這本書不嚴格定義「失敗」樣貌?

  公司倒閉、公司瀕臨倒閉、現在沒有營收、曾發不出薪水……失敗太多樣貌,難以一概而論。有人會說「倒閉」是多數人對失敗的理解,但就我接觸過的創業者來說,常常面對「困境」時,創業者有很大的裁奪空間決定要不要讓這個事業「倒下去」──每個月只賺兩萬元,有的人願意撐下去(不倒),有的人可能馬上收手(倒)。

  我想,執著於文字上的定義,爭辯「那是低潮,不是失敗」、「那是停滯,不是失敗」、「這世界上其實沒有失敗」、「創業其實一直在面對失敗」是不必要的,因為失敗只是一個相對於成功的概念。如果我們讀成功的書籍,都不質疑「什麼是成功」也能讀,那麼一本談失敗的書,嚴格定義可能也不是那麼必要。

  引用「失敗年會」(X fail)總顧問、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葉匡時的說法:「失敗是自己定義的。你把期望訂得很高,那一定失敗,期望訂得很低,你一定成功。當你覺得你失敗,是因為你定義你失敗,當你覺得你成功,是因為你定義你成功。」

  (3)創業過程很多是主觀解讀,「真實」的故事真的真實嗎?

  永遠都沒有絕對的真相,只有盡量揭露的真相。例如諸多受訪者都談到與合夥人、員工間的溝通問題。如何平衡各方立場?我根據需要平衡的程度,花相對應的時間找衝突的另一方,如最終沒有訪問該方,則隱其本名。但書中故事皆為真實案例。此外,透過公司創辦人一方的眼看事情,其實更類似新手創業者會看到的面貌。是的,單從一方角度看來不是全貌,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角度的侷限,決策才變得有挑戰性、才引出更多的「失敗」或無奈。

  (4)創業沒有正確答案,難道檢討失敗就可以告訴我們正確答案?

  的確,不可能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這些故事並不是提供「怎樣會失敗」的「標準答案」,而是「很多人卡在這裡」的實例,希望能促進本書讀者有些反思。

  「負評網」創辦人黃亮銓形容本書主題的功能,就跟我的期待很接近:「創業者應該每過一陣子就回去看一下失敗的故事來自我檢視、當警惕,看一下自己的狀況符不符合、有沒有那些問題,沒有很好,有的話,別人的故事就能幫助你盡可能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另外,也請各位閱讀時注意:每個受訪者認為的失敗原因都可能有所侷限。有些專家或資深創業者並非當事人,很難精準掌握個案的細節,而創業者本人對自己失敗故事的解讀也不一定是唯一的解讀。

  請多想想他們為什麼這樣解讀?有什麼動機?還有其他可能嗎?另外,特屬於那些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常對結果造成巨大影響,所以這些「失敗成因」絕對不是「必然失敗的答案」,只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關鍵字。

  (5)為什麼沒有與法律、法令規章相關的內容?

  在尋找故事的過程中,許多創業者都曾分享親身遭遇,指出台灣法規陳舊、申請政府補助曠日費日、標準不一、評委內部意見曖昧等等。這是提高台灣創業失敗風險的一個原因:「不是人擋你、是法規擋你」;「不是沒補助可申請,而是花費諸多心力才能完成申請。」這類過程中衍生出的成本計算、人事安排等等,又為變數已多的台灣創業環境再添變數。

  不過,由於這些是撰寫此書時的事實,但因為相關條件恐隨時間改變,較適合以網路等更具即時性的媒介反應,我決定在本書捨棄了這方面的細節。謹此提醒創業者:政策規約仍要打聽清楚再上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芠萱
 
  政大新聞系畢業,本書出版時正於美國波士頓大學修讀MBA學位。喜歡人勝過數字,喜歡溝通對話勝過堅持單一立場。曾於中天電視、TVBS擔任國際新聞記者。曾兼職翻譯、社群媒體內容建議、節目內容規劃等工作。

  kari.wh.wu@gmail.com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