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公主向前走 為自己出征 txt 下載

目录



中文版序:看哪,这个人 

导读:解除魔咒 

总有一天,我的白马王子会出现 

不懂事的公主与暴雨般的国王 

突然被一阵玫瑰花香吸引 

我的王子出现了! 

笑咯咯博士与躲藏先生

当童话结束以后 

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快乐是一种选择

从此幸福的生活指南 

我惟一种过的只有玫瑰花 

一只会说话的海豚 

彩虹出现 

迷失旅人营地 

欢迎小巷之旅 

完美山谷 

毕业典礼 

当童话果然成真 


小说简介
《公主向前走》是由作者Marcia Grad 所著的一部科普哲学类小说作品。
Marcia Grad 公主向前走 免费 txt 小说 下载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娇柔的金发小公主,芳名维多利亚,向来坚信童话终将丰真。她从不怀疑愿望的魔力,邪不胜下,用爱克服险阻。从此公主与王子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等童话的逻辑。
自从小公主懂事以来,每天晚上总要在洗完温暖、浪漫的泡泡浴后,躺在床上紧挨着蓬松的枕着,拥着柔软的粉红色绒毛毯子,听皇后读着一篇篇美丽落难少女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不论是出身贫寒、衣衫褴褛,在诅咒下沉睡一百年,被监禁在高塔中,或是身陷其他困境,到最后总会能一位勇敢、英俊而迷人的王子英勇地出面营救。夜复一夜,小公主仔细地玩味母后所说的每一段情节、每一个字句,然后才逐渐进入梦乡,编织自己的童话故事。
一天晚上,小公主向皇后:“我的王子会出现吗?”琥珀色大眼睛中充满了疑问与无知。
“会的,亲爱的。”皇后回答:“总有一天,他会出现的。”
“他会是强壮、魁梧、勇敢、英俊迷人的王子吗?”小公主又问道。
“当然会了,他会拥有你梦想的一切特质,而且还要更好,他将是你的生命之光、你生存的理由,这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我们会不会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就像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一样?”小公主微倾着头,双手撑着面颊,梦幻般地问。
皇后非常轻柔而缓慢地用手指顺顺小公主的长发,“会的,就像童话故事的情节一样。”她回答道,“好了,睡觉时间到了。”皇后轻轻地在公主的额头上亲了一下,走出房间,悄悄地把门关上。
“出来吧,现在安全了。”公主倾身向床边,掀开床单向床底下轻声说道:“快点!”
提摩太·梵登保三世立刻从床底下跳上老地方,紧挨着公主。它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它的名字那般堂皇威武,倒是比较像一块破抹布。但是公主非常爱它,对待它胜过一只最名贵的狗,她快乐地拥抱着它,一起满足地入眠。
平时小公主常常偷偷扑上皇后的草莓色腮红,穿上晚礼服,还有她假装是灰姑娘玻璃鞋的高跟舞鞋,提起厚厚的裙摆在卧室中翩然起舞,羞怯地眨眨眼睛,故作端庄地叹息着说:“我就知道你会来,我的王子。”或是“哦,当然,我很荣幸能当你的新娘。”然后煞有介事地演出她最喜欢的故事中,王子解救公主的那一幕,并背诵当中的台词对话。
小公主非常用功地练习这一切,为将来王子真正到来的那一刻做准备,不厌其烦地扮演着她的角色。最后,她已懂得如何完美地眨眼,叹息,以及动作纯熟地接受求婚。......


★全臺暢銷突破10萬冊!
★尋找自我的世界經典《為自己出征》女生版!
★高中職教師推薦青少年必看選書!畢業禮物最青睞。
★朱衛茵.女王.張德芬.曹又方.艾爾文.李崇建.海苔熊.許皓宜.愛自己推薦!
從童話中覺醒的公主,才能迎向真正的幸福!
如果妳痛苦的時候比快樂的時候多,那就不是愛,而是別的東西。
走出童話的公主,請輕踩腳步向前走,走出千古的魔咒與牢籠……
「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不只是床邊故事的Happy Ending,也曾經灌溉過女孩們對愛情的憧憬。因為對浪漫的想望、對愛情的執念,這樣的童話情節放肆的幻化成亙古魔咒,不論多聰明、多優秀的女孩,都還是在心底深處為自己築了一座看似完美的愛情牢籠。
作者身為行為心理教育家,她回到童話的形式裡,企圖為現代女性破除此一魔咒。藉著童話元素與各種巧妙的比喻,我們彷彿也能與書中公主一同歡笑、流淚。在情緒之海中浮沉、在迷失旅人之地徘徊、在幻相之地迷惑不已、在真實之境裡看清一切……最後更在神聖殿堂裡歷經了一番心靈成長。
不管妳的愛情之路走得順不順遂,在看到公主終於放下過往的一切,踩著輕快的步伐向前走時,書中貓頭鷹醫生的一席話,一定會讓妳動容……
「如果妳痛苦的時候比快樂的時候多,
那就不是愛,而是別的東西。
那東西讓妳陷在牢獄中無法自拔,
讓妳看不到妳面前,正敞開一扇通往自由的門。」
●公主金句
▎很多人之所以迷路,就是因為他們按照別人的地圖走。
▎唯一持久的安全感,是確定你自己可以照顧自己。
▎有時候你必須放手,不再緊抓不放,並開始出發前進。
▎生命並不附帶保證書,要不,就冒個險,不然就是完全喪失機會。
▎比起快樂,痛苦能教你更多東西。
▎如果你在存在之中尋找美,你就會發現美;相反的,如果你尋找的是不完美,你就會發現不完美。
▎一個人往往由於絕望而放棄,卻由於接受而臣服。
▎「順其自然」具有無比的力量。
▎「真心喜歡」的意思是:喜歡那個人真正的面貌,而非你希望或需要他做的樣子。
▎一旦你把別人的意見評判看得比你自己的重要時,便是放棄了自己的力量。
▎每一段關係、每一次經驗都是有價值的禮物,越早了解到其價值,就能越快度過痛苦。
▎當你接受「你是誰」的事實,而且無條件愛自己時,會比較容易改變需要改變的地方。
▎一個人必須先愛自己,才能真正去愛別人。
▎有時候,一個人得到的最大領悟,來自於他最深的苦痛。
▎能夠感受最深傷痛的人,才能夠體會最大的喜悅。
▎別擔心,所有的事情都會在應該發生的時候發生。
▎現實生活的童話故事,不管有沒有王子在裡頭,都應該從此幸福地生活。
◆各界推薦
朱衛茵(知名主持人)
女 王(兩性作家)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曹又方(作家)
艾爾文(勵志作家)
李崇建(教育工作者、作家)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在公主一次次瀕臨放棄,卻仍繼續邁進的過程中,我們也找回了重新面對困境的勇氣。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

作者簡介
瑪希亞.葛芮(Marcia Grad)
一位信譽卓著的理智感性行為心理治療(REBT)教育家、美國著名的出版策畫人、編輯和暢銷書作家,曾在大學及其他專業團體教授個人發展相關課程。本書中,她藉由童話形式和各種巧妙比喻,解讀現代女性在愛情婚姻中面臨的困境,幫助女性放下過去、找回自我、追求美滿幸福的人生!著有《生命的滋味》《非凡領導力:如何獲得神奇的能力》《為幸福出征》《公主向前走》。
譯者簡介
葉彥君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英國肯特藝術學院畢業,曾任出版社及雜誌社編輯。
--------------------------------------


★全球長銷30年,全臺暢銷突破30萬冊!各年齡層行業別讀者書評分享,多到滿出來!
★廣告教父孫大偉由於太愛這本書,喜歡買來送人,買到連連加印,並登上暢銷榜!
★中英對照最新版!
★高中職教師推薦青少年必看選書!畢業禮物最愛,至今不墜。
★謝哲青.傅佩榮.艾爾文.李崇建.張德芬.女王.海苔熊.許皓宜.傾心推薦!
改變命運、尋找自我的世界不朽經典!
這是人的一生一定要為自己做的一件大事!
卸下層層武裝與心魔,只為自己走上征途!
隨時隨地準備上馬比武、拯救受難公主的武士,正如你我,在繁忙人世、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與工作裡,為了保護自己,穿上層層武裝的沉重盔甲。終於有一天,我們會和武士一樣,發現它竟然再也脫不下來了。
因為這件盔甲,我們再也感受不到一個吻的暖意,聞不到空氣中傳來一朵花的香氛,也聽不到旋律優美的曲子。但,更可怕的恐怕是,對這種種「感受不到」的無動於衷。
為了認識真正的自我,為了學習如何愛自己、愛別人,他穿著嘎吱作響的盔甲,帶著久未好好進食的羸弱身軀,穿過三座古堡,在巨大的黑暗中,克服獨處的恐懼,更靠著自信擊退了「疑懼之龍」……最後,由內心深處真誠湧出的熱淚完全融解了生鏽的盔甲,他不但重獲了自由的身體,更藉由全然自由的心靈,體會到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深刻感受。
含著淚,武士笑了,一道明亮、新生的光芒從他身上發散出來!
這道光,比他的盔甲閃耀時更加光亮、美麗,
像小溪般閃爍,像明月般皎潔,像太陽般耀眼奪目……
●武士金句
▎我們設下障礙來保護所謂的自我,然後有一天,我們就給關在這些障礙裡,無法掙脫。
▎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
▎你的一生並沒有浪費,你需要時間來學習剛才學會的東西。
▎禮物之所以成為禮物,端看被不被接受,不然,就會變成雙方的負擔。
▎知識為指引前路之光。
▎他放掉了所有害怕的東西,放掉所有他知道、他擁有的東西。樂意「擁抱未知」使他自由了,現在,宇宙是他的──讓他去經歷和享受。
▎在真理之道上打的仗是不一樣的──這場仗就是學習如何愛自己。
◆各界推薦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孫大偉(廣告教父)
傅佩榮(前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艾爾文(勵志作家)
李崇建(教育工作者、作家)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女 王(兩性作家)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往後,遇到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迷茫時,我會把這本書當成指南,提醒自己該往哪裡去。──艾爾文(勵志作家)
▎專為青少年書寫的心靈成長寓言,讓你能在故事中進行心靈探險,在繁雜的頭腦雜音中,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李崇建(教育工作者、作家)
作者簡介
羅伯.費雪(Robert Fisher)
美國著名的喜劇作家,曾獨自或與人共同創作超過400齣廣播節目和近千齣的電視節目。他和他的好友,也是好搭檔,亞瑟.馬克斯(Arthur Marx)一同編寫了無數的百老匯舞台劇及好萊塢電影劇本。本書是他探索生命本質的經典之作,自1987年問世以來,已成為全球最暢銷書籍之一。
譯者簡介
王石珍
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學士,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亞洲研究碩士。曾任臺北市現代藝術協進會監事暨執行長。譯有《夢幻飛行》《超越恐懼選擇愛》等書。

下載
http://www.yftxt.com/txtgw/201304/12875.html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大蒜為什麼有抑菌作用?是哪個成分可以抑菌?


大蒜為什麼有抑菌作用?是哪個成分可以抑菌?

2 個解答

評分
  • 匿名使用者
    1 0 年前
    最佳解答
    在古埃及﹐大蒜被大量地配發給奴工﹐用以維持建造金字塔的體力…
    在日本﹐大蒜被認為可以增強精力﹐甚至有壯陽的效果…
    在中國﹐李時珍在其著名的本草綱目中提到:大蒜可「除風邪﹑殺毒氣…」
      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將大蒜列為40多種可能具抗癌效果的食物中的第一個研究對象…
      
    這就是大蒜。不論是古今﹐不論是中外﹐不論是傳說﹐還是科學﹐在在列舉出它神奇的效果。大蒜究竟對人體好在哪裏?要如何去吃大蒜最為理想?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大蒜中含有多種生理活性成分﹐它們是以各種硫化合物為主﹐大蒜特殊的氣味也是由此而來。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蒜素(allicin)﹐及增精素(scordinin)。它們具有殺菌的效果﹐古時即有將蒜液塗抹在傷口消毒的治療方法。大蒜素還可與維生素B1結合﹐這有什麼用?這樣可以增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防止便祕。也能減少維生素B1的損耗﹐增進維生素B1的吸收利用﹐促進能量的正常代謝﹐減少疲勞。今日我們讚歎金字塔的宏偉﹐也不能不感佩古埃及人善用大蒜的智慧。
      這些含硫化合物還具有強烈的氧化還原作用﹐一般認為這樣可以抑制脂肪過氧化的作用﹐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並可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LDL)並提高好的膽固醇(HDL)﹐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並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也由於大蒜能增強精力並改善血液循環﹐因此被認為可以助陽補腎﹐佛經也將蒜類視為葷食不可食用﹐至於現代科學對於大蒜增進活力則是抱持肯定的態度。
    大蒜防癌的效果也廣被討論:研究顯示,大蒜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分裂增殖與生長。大蒜的含硫硒有機化合物有利於抗癌﹐並富含抗氧化物質﹐與體內抗氧化脢成份的營養素(如硒等)。大蒜並有抑制亞硝酸鹽轉變成亞硝酸胺的效果﹐亞硝酸鹽是香腸臘肉等加工肉品經常會添加的食物添加物﹐但它們容易在胃中轉變成致癌物質亞硝酸胺﹐大蒜可以阻斷這條路徑。因此吃香腸配大蒜﹐不但就口感或健康的角度看﹐都是內行人的作為。
      大蒜雖好﹐卻不宜多吃。吃多了反而會刺激腸胃﹐甚至造成潰瘍或溶血性貧血。每天吃生蒜以一瓣(5克)左右為宜﹐熟蒜也以兩至三瓣(10~15克)以內為佳。涼拌或製作醬料時﹐利用大蒜是最自然的作法。大蒜要咬碎﹐有用的大蒜素才會產生。要減少吃大蒜所產生的口臭﹐一是與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一起吃﹐二是飯後立即刷牙漱口﹐喝些牛奶﹑咖啡﹑茶或吃些水果也都有一定的效果。
      對於不喜歡大蒜氣味的人﹐可以考慮蒜頭精等大蒜加工食品﹐吃蒜苗及蒜葉也是不錯的選擇。大蒜在抗菌﹑增進活力﹑抗氧化﹑降血脂﹑防癌等保健效果上可以提供一定的角色。但不要因此攝取過量﹐以免傷及腸胃﹐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好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804000012KK09899



「上癮」不是因為缺乏意志力,而是缺少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文章日期:2019-12-06 作者:邱淳孝

當一個人「上癮」的時候,他特別難以戒掉的理由,不只是毒品、網路這些「物質」因素,而是在這個人的世界中,有太多的痛苦,而他並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一切,所以「只能上癮」,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你是否也有一些「上癮」的經驗?
可能每天早上一杯咖啡、飯後一支煙?可能是之前網路遊戲或媒體社群?可能連夜看一齣韓劇到天亮?
小豪因為上課常常打瞌睡,習慣性的遲到,沒自信又高敏感的特質,讓他跟同學也處不好。因為功課缺交,跟老師常常起衝突,所以被帶來到我的面前。
在某一次的晤談中,我們聊到:
「玩遊戲對你來說,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因為在玩遊戲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我很強。」
「好像可以被大家喜歡、被大家尊重。」
『嗯…』
「在不是玩遊戲的時候呢?」
『我從來沒有被好好尊重過。所有人都在笑我…」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小豪看著房間的某個角落,語氣淡淡 的、有點不安,眼神卻像個無底地深淵一般,好深、好遠、好孤單…。 (註1)
什麼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因為科技產品與網路的普及化,更成為在家庭與校園中,非常大的問題之一。網路成癮者通常會出現的核心症狀與負面影響(資料來源: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包括:
(一)強迫性: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
(二)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症狀;
(三)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四)影響生活:例如人際問題、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上,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而造成人際孤立、身體受損、失學與失業等問題。
網路成癮中的人際連結 - 失落戀花園│邱淳孝 諮商心理師

成癮:不是因為沒有意志力,而是缺少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網路)成癮的因素很多,例如3C產品與網路的普及、家庭因素、生活的挫敗感、負向的解除焦慮惡性循環、個人內在需求未被滿足等等。
但今天想聊聊「成癮」與「人際連結」的關係:
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Bruce K. Alexander)曾經做過一系列「老鼠樂園」的實驗,去釐清「毒品」與「上癮」的關聯(實驗不詳談,但可參考文末註2),他得到了一個觀察是:
「當老鼠生活無虞,低生活壓力,有很多老鼠夥伴的情況之下,老鼠不會去喝摻了毒品的水,即便喝了,也不會上癮。」
實驗的最後,亞歷山大也得到一個結論是:「毒品(成癮物質)與上癮的關聯很小,最重要的其實是『連結』。」
而這也是為什麼,當一個人「上癮」的時候,他特別難以戒掉的理由。因為不只是毒品、網路這些「物質」讓人成癮,而是在這個人的世界中,有太多的痛苦,而他並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一切,所以「只能上癮」,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用一個比較貼近當事人的說法是:「當我的生活過得不快樂,當我感覺不到被支持、被尊重,當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絕望,當我感覺到無比的孤單。我為了逃離這種痛苦的感覺、為了感覺到自己真的很重要,我就會很容易走上『成癮』這條路。」
網路成癮中的人際連結 - 失落戀花園│邱淳孝 諮商心理師

該怎麼做?重新理解成癮的這個「人」

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戒癮」的這條路上,走得如此辛苦。
因為目前我們的「戒癮」方式,可能不夠完整的,甚至方向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過去我們認為:「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不該繼續成癮下去,但他還是繼續這樣子做,代表他的『意志力不夠』。」
但現在可以試著思考這樣的可能性:
「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不該成癮,但他還是繼續成癮下去,他一定也很討厭自己這個樣子。因此當身邊所有的人都只是指責他的時候,他會更討厭自己,感覺到自己更無助、孤單。而這可能是讓他更無法脫離『成癮』的原因。」
如同我的學生,曾經不斷用各種方式告訴我:「你一定也很討厭這樣的我。」而身邊所有想要幫忙這個人的方式,都會變成是另外的刺傷。而他只能繼續待在「上癮」的小世界裡頭。
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從:「因為他意志力不足、不懂得事情的嚴重性,所以我必須更用力地提醒他,甚至罵醒他,讓他痛定思痛。」
會變成:
「我要如何,讓上癮的這個人,重新感覺到愛、被關心,重新感覺自己是有能力、很棒的,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孤伶伶地在面對這件事情。」
甚至我覺得,這樣的態度,是在面對孩子所有問題時,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愛,就不需要成癮

對於(網路)成癮,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設定規範、改變環境等都是重要的,但今天的篇文章只有一個目的是:

「當你很氣急敗壞地想要『改掉』孩子的這個行為之前,可以試著花一些心思去了解一下你眼前的這個孩子: 『你感覺到孤單嗎?你是否感覺到對自己失望?你還能感覺到身邊有人關心你與愛你嗎?……你,還好嗎?』」

註解

  • 註1:對話與內容皆為修改、編造
  • 註2:可參考影片【「上癮」其實與你認知的不同】:http://ppt.cc/1wnlY,以及Johann Hari 的 TED演說:http://ppt.cc/xCdBg




閣樓上的瘋女人 下載 epub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點我下載

《阁楼上的疯女人》
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 [1] 
女性主义破晓之作,重塑女性想象与视界。这本书逼迫我们重新审视英语文学与文化,并使之完全改观。 [2] 
书    名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
作    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原版名称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译    者
杨莉馨
ISBN
978-7-208-12553-7
类    别
文学理论
页    数
968
定    价
99.00元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2月
装    帧
平装(上下册)
开    本
16开 150*229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研究最负盛名之作,英美文学批评经典
如果笔是对阴茎的隐喻,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靠什么写作?
女人,你选择在世上我行我素,还是隐退于家庭生活的屏障后?你选择言说还是沉默,独立还是依赖?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她就是一直被关在阁楼里的罗切斯特的妻子。她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本书从文学史中打捞出了“疯女人”这一类别,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作恶多端。但本书作者却认为,在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苏珊·古芭(Susan Gubar),均为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她们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 [1] 

目录

总序
  初版序言
  第二版导言 学术界的疯女人
  第一部分 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第一章 王后的窥镜:女性创造力、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和有关文学父性特征的隐喻
  第二章 句子的影响力量:女性作家与作者身份的焦虑
  第三章 洞穴的寓言
  第二部分 在小说之屋内:简·奥斯汀笔下可能的房客
  第四章 关在散文里:奥斯汀少女时代作品中的性别与文体
  第五章 简·奥斯汀的覆盖故事(及其秘密的代理人)
  第三部分 我们是如何堕落的?弥尔顿的女儿们
  第六章 弥尔顿的幽灵:父权诗歌与女性读者
  第七章 恐怖的孪生子:玛丽·雪莱陛下的怪物夏娃
  第八章 从反面透视:艾米莉·勃朗特的地域《圣经》
  第四部分 夏洛特·勃朗特的幽灵自我
  第九章 心房里有一个秘密的伤口:《教师》中的学生
  第十章 自我与灵魂的对话:相貌平常的简的历程
  第十一章 《谢利》中有关饥饿根源的思考
  第十二章 露西·斯诺被埋葬的生活
  第五部分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监禁与意识
  第十三章 由于失落而敏感:乔治·艾略特面纱背后的幻象
  第十四章 作为毁灭天使的乔治·艾略特
  第六部分 愤怒的力量:19世纪的女性诗歌
  第十五章 放弃的美学
  第十六章 女人—白色:艾米莉·狄金森的蛛丝
  跋 “标出那新崛起的亚特兰蒂斯” 杨莉馨
  译名对照
  索引 [1] 

出版背景

吉尔伯特(左)和古芭合影于1980年吉尔伯特(左)和古芭合影于1980年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M.Gilbert)、苏珊·古芭(SusanGubar)
二人均为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她们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二人长期合作,一直在开创女权主义思考领域里探索。除去《阁楼上的疯女人》以外,二人编纂有著名的《诺顿女性文学选集》(1985),并写出了《没有男人的大地:二十世纪女作家的位置:言语的战争》(1988)、《性变幻》(1989)、《前线来信》(1994)等女权主义论著。
屋里有个天使,阁楼上有个疯女人,她们都是男主人的妻子,一个现任一个前任,或者说是同一任,因为这看似冲突分裂的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每一个纯洁善良、谦卑恭顺的贤妻良母心里都藏着个邪恶淫乱、狂野反叛的魔鬼妖妇。这是多么吊诡的“楼上楼下”组合,却又如此巧妙深刻地吻合了世间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原则。这就是两位美国女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M.Gilbert,1936-)和苏珊·古芭(SusanGubar,1944-)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TheMadwomanintheAttic:TheWomanWriterandth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Imagination)中为维多利亚文学中的女性安置的家庭空间和角色分工。 [3] 
以“疯女人”命名的这本勇敢之书1979年初版,2000年再版,2015年出中译本。老书新译,个中缘由,恐怕要属原书700页的篇幅。译成中文,再加两版作者序和一篇译者跋,还有密密麻麻的注释与索引,更有900页之多,译者的孜孜不倦令人感佩。但是如此冗长的篇幅却丝毫不妨碍此书读起来元气充沛,锐利生猛,激情澎湃,蒸腾着学术著作少见的自发与蓬勃,散发着两位作者自言的“审美快感”和一种急于对男性写作进行修正的“狂喜状态”。哪怕繁臃累赘,比如每个研究对象将近十万字的讨论篇幅,却也正说明两位作者是多么深爱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哪怕有人讽刺她二位虽痛感“笔是阴茎”,但其实她们才最需要一支编辑的“红笔”整顿删削她们那跌跌撞撞、任其滚落的文风,可是无论如何这种无法压制的表达欲望,只能出自“愤怒的年轻人”。那种博闻强记和气韵生动更让人想起与她们同代稍早的苏珊·桑塔格,只不过桑塔格行文更简洁洗练,更是风格家。
她们两个,一个因为与高出她“好几个学术档次”的丈夫同行而无法找到同系工作,不得不远走玉米地、草场和哥特式大房子的印第安纳,另一个则发现自己是面对六十七名男教师的三名女教师中的一名,入职后被男同事误以为是新来的女秘书。两人都感到孤独无依,都害怕被身边的保守男性同化,变成“中西部佬”和“冷面机器人”,于是合上一门文学课、合写一本批评论著成了她们的立身之选。治二十世纪诗歌的吉尔伯特和治十八世纪小说的古芭在维多利亚文学中找到了共同兴趣。说来也巧,这是吉尔伯特丈夫的领域,两个女人自谦说这位日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英文系系主任教会了她们如何“思考”和“写作”,但其实搅乱这一显学的却是她们。除了学者,她们还是母亲。二十七岁读博时吉尔伯特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生活上早婚早育,与传统妇女物理并无区别,脑子里却酝酿着一场文学革命。而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古芭也会一边忍受哺乳期的乳房胀痛,一边宣读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炸弹爆炸”般的论文。 [3] 
参考资料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魔女猎人主题曲 光の行方 的中文歌词

光の行方
  作词:ああ 作曲:Takumi 编曲:梶浦由记 歌:Savage Genius

几千の涙を越え 想いの荒野を行く   
いつか伤は愈えるから さぁ Trust myself  
灼けつく阳射しのもと 君は何思う?
忧いの瞳は今何を映す?
迷わずにいられるのなら step by step
容易いだろう 风のように

几千の涙を越え暁の荒野を行く
いつか伤は愈えるかな Trust myself
Don't be afraid 変わる事は恐れる事じゃない
君が君であるならば Will be with you
- 穏やかな日を梦见て 道无き旅路は続く -
  * * *
把无数泪水抛于身后,我的心在荒野中漂泊。
终有一天伤口会愈合,来吧,相信自我。
灼热的阳光下,是什么让你思绪万千?
如今又是什么,映入你那忧郁的双眼?
如果能够坚定前行,步步相随,
那将无比从容,如风一般。

把无数泪水抛于身后,在破晓的荒野中漂泊。
终有一天伤口会愈合,来吧,相信自我。
不要担心,用不着害怕沧桑的变迁。
只要你还是你,我们始终在你身边。
梦想着平静的日子,多舛的旅途没有竟时。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9764748.html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複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wiki

google翻譯,可對照症狀和治療
原文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mplex_post-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
--------
複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 C-PTSD ;也稱為複雜的創傷性疾病 ) [1]是一種心理疾病,可以在個人很少或沒有機會的情況下,因長期反复的人際交往經歷而發展逃脫。 [2] C-PTSD與精神障礙創傷模型有關,並與長期 , 心理身體虐待忽視 ,長期親密伴侶暴力 ,綁架和人質情況的受害者, 契約僕人 , 奴隸制人口販運的受害者 , 血汗工廠工人, 戰俘 , 集中營倖存者, 住宿學校倖存者, 邪教組織或類似邪教組織的叛逃者以及自戀的虐待兒童。 [3]涉及被囚禁/捲入的情況(缺乏為受害者提供生存逃生路線或對這種情況的感知的情況)可能導致類似C-PTSD的症狀,其中包括長期的恐懼感,無價值,無助和精神錯亂。一個人的身份和自我意識。 [4] C-PTSD也被稱為DESNOS或其他未指定的極端壓力障礙。 [5]
複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專業心理學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PTSD與PTSD , 軀體化障礙 , 分離性身份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不同,但與之相似。 [6]它的主要區別是人的核心身份的扭曲和嚴重的情緒失調 。 [7]它是由朱迪思·赫爾曼 ( Judith Herman)於1992年在她的《 創傷與康復》一書中以及隨附的文章中首次描述的。 [6] [8]該疾病包含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 (ICD-11)的第11版中,對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第11版 (ICD) -11)。 C-PTSD標準尚未通過美國精神病學協會 (APA)的私人批准委員會,以納入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 (DSM)。 綜合創傷後應激障礙還得到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VA), 澳大利亞 衛生 直轄區 (HDA)和國家衛生局 (NHS)的認可 。

內容


症狀

兒童和青少年

PTSD的診斷最初是為遭受單事件創傷(例如強姦)或戰爭中經歷過創傷的成年人開發的。 [9]但是,許多孩子的情況截然不同。 兒童可能會遭受慢性創傷,例如虐待,家庭暴力以及對主要照顧者的依戀中斷。 [10]在許多情況下,造成創傷的是孩子的保姆。 [9] PTSD的診斷未考慮兒童的發育階段如何影響其症狀以及創傷如何影響兒童的發育。 [9]
發育性創傷障礙(DTD)一詞已在兒童期等同於C-PTSD。 [10]這種創傷的發展形式使兒童處於發展精神病和醫學疾病的危險中。 [10]貝塞爾·範·德·科克(Bessel van der Kolk)將DTD解釋為許多人際交往的遭遇,例如人身攻擊,性攻擊,暴力或死亡。 它也可以通過諸如背叛,失敗或羞恥之類的主觀事件來引起。 [11]
兒童時期反复遭受創傷導致的症狀不同於PTSD所描述的症狀。 [11] Cook和其他人在七個方面描述了症狀和行為特徵: [12] [13]
  • 依戀 –“存在關係界限的問題,缺乏信任,社會孤立,難以感知和回應他人的情緒狀態”
  • 生物學 –“感覺運動發育障礙,感覺整合困難,軀體化和醫療問題增多”
  • 情感或情緒調節 –“影響力較差,難以識別和表達情緒和內在狀態,難以溝通需求,願望和願望”
  • 分離 -“失憶, 人格解體 ,具有離散記憶,影響和功能的離散意識狀態 ,以及針對基於狀態的事件的記憶受損”
  • 行為控制 -“ 衝動控制 , 攻擊性 ,病理性自慰和睡眠問題 ”
  • 認知 -“難以調節注意力 ,計劃,判斷,啟動,使用材料和自我監控等各種' 執行功能 '的問題,難以處理新信息 ,難以集中精力和完成任務, 對象穩定性差,存在問題“因果關係”思維和語言發展問題,例如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的差距。”
  • 自我概念 –“自傳敘事斷斷續續, 身體形象混亂, 自尊心低下 , 羞恥 過強以及自我的負面內部工作模式”。

成人

患有C-PTSD的成年人有時會在兒童時代開始經歷長時間的人際關係創傷,而不是成年以後。 這些早期傷害打斷了自我和他人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展。 由於諸如照顧者或年長的兄弟姐妹之類的依戀對象經常造成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或忽視,因此這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從根本上存在缺陷,無法依靠他人。 [8] [14]這可能成為成人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普遍方式,稱為不安全依戀 。 在當前的DSM-5 (2013)中,這種症狀既沒有包括在解離性障礙的診斷中,也沒有包括在PTSD中。 患有復雜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也會表現出持久的人格障礙,可能會導致再次受害 。 [15]
已經提出了六類症狀來診斷C-PTSD: [16] [17]
  • 改變情感和衝動的規則;
  • 注意力或意識的改變;
  • 自我感知的改變;
  • 與他人關係的改變;
  • 軀體化 ;
  • 意義系統的變化。 [17]
這些領域的經驗可能包括: [6] [18] [19]
  • 情緒調節的變化 ,包括持續性煩躁不安 ,慢性自殺全神貫注, 自我傷害 ,爆發性或極度抑制的憤怒 (可能交替)以及強迫性或極度抑制性行為(可能交替)等經歷。
  • 意識變化,例如健忘症或因創傷事件, 解離 , 人格解體 / 虛幻和發作經歷(無論是侵擾性PTSD症狀的形式還是反芻的專注)而引起的回憶改善 。
  • 自我感知的變化,例如無助感或主動性癱瘓感,羞恥感,內疚感和自責感,污名感或瑕疵感以及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感覺(可能包括特殊感) ,完全孤獨,沒有其他人能理解的信念或非人類身份的感覺)。
  • 對犯罪者觀念的變化,例如,對犯罪者關係的關注(包括對報復的關注),對犯罪者總權力的不切實際的歸因(儘管個人的評估可能比臨床醫生的評估更為現實), 理想化或反常的感激之情,對與犯罪者有特殊或超自然關係的感覺,並接受犯罪者的信仰體系或合理化。
  • 與他人的關係發生改變,例如孤立和退縮,親密關係破裂,反复尋找救助者(可能會孤立和退縮),持續的不信任和自我保護的反复失敗。
  • 意義系統的變化,例如喪失持續的信仰以及絕望和絕望的感覺。

診斷

正在考慮將C-PTSD包括在DSM-IV中,但在1994年發布DSM-IV時未考慮將其包括在內。 [6] DS -M-5也未包括。 PTSD繼續被列為疾病。 [20]

鑑別診斷

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被包括在DSM-III (1980)中,這主要是由於越南戰爭中的美國退伍軍人數量相對較大,他們正在尋求對戰鬥壓力的持久影響進行治療。 在1980年代,各種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建議,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可能準確地描述諸如兒童性虐待和家庭虐待等創傷的後遺症 。 [21]但是,很快有人提出,創傷後應激障礙不能解釋在長期虐待情況下經常觀察到的症狀,尤其是在多個兒童青少年發育階段照顧者對兒童所犯的症狀。 這類患者通常很難通過既定方法進行治療。 [21]
PTSD描述無法捕獲C-PTSD的某些核心特徵。 這些因素包括囚禁,心理分裂,喪失安全感,信任感和自我價值感,以及受到報復的傾向。 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種連貫的自我意識:這種喪失以及隨之而來的症狀特徵,最明顯地將C-PTSD與PTSD區別開來。 [18]
C-PTSD的特徵還在於依戀障礙 ,尤其是普遍的不安全無組織型依戀 。 [22] DSM-IV (1994) 解離性疾病和PTSD在其標準中未包括不安全依戀。 由於C-PTSD的這一方面,當一些患有C-PTSD的成年人成為父母並面對自己的孩子的依戀需求時,他們可能難以特別敏感地做出反應,尤其是對他們的嬰幼兒的日常困擾-例如儘管有這些父母的最佳意願和努力,但還是進行了常規分居。 [23]儘管絕大多數倖存者不會虐待他人, [24]如果父母的這種狀況和他們的孩子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這種養育子女的困難可能會對孩子的社交和情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5] [26]
因此,已經提出了在C-PTSD的診斷類別和PTSD的診斷類別之間的區分。 C-PTSD比單獨的PTSD更好地描述了慢性重複創傷的普遍負面影響。 [19] PTSD可以與C-PTSD並存,但是對PTSD的唯一診斷通常不能充分囊括那些經歷了長期創傷經歷的人所經歷的症狀的廣度,因此C-PTSD超出了PTSD的參數範圍。 [8]
C-PTSD也不同於連續創傷性應激障礙(CTSD),後者由Gill Straker(1987)引入創傷文獻。 [27]最初由南非臨床醫生用來描述暴露於經常與內亂政治壓制有關的頻繁,高度暴力的後果。 該術語也適用於暴露於幫派暴力犯罪流行的環境中的影響,以及持續暴露於警察,消防和緊急服務 等高風險職業中對生命威脅的影響。

創傷性悲傷

創傷性悲傷[28] [29] [30] [31]或複雜的哀悼[32]是創傷和悲傷同時發生的情況[33] 。 創傷與喪親之間存在概念上的聯繫,因為失去親人本質上是創傷。 [34]如果創傷事件危及生命 ,但沒有導致死亡 ,那麼倖存者更有可能會經歷創傷後應激症狀。 如果一個人死了,並且倖存者離死者很近,那麼悲傷的症狀也很有可能會出現。 當親人突然的死亡或死於暴力時,兩種症狀通常同時發生。 這很可能在遭受社區暴力的兒童中發生。 [35] [36]
為了讓C-PTSD表現出創傷性的悲痛,暴力行為將在囚禁,失去控制和喪失權力的情況下發生,恰恰是在危及生命的情況下朋友或親人的死亡。 對於經歷長期家庭暴力或長期社區暴力並最終導致朋友和親人死亡的兒童和繼子女,這很可能再次發生。 繼子女暴力和死亡風險增加的現象稱為“ 灰姑娘效應” 。

邊緣人格障礙的相似之處和區別

C-PTSD可能與PTS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都有共同的症狀。 [37]但是,有足夠的證據將C-PTSD與邊緣性人格障礙區分開。
如果您閱讀Bessel A. van der Kolk的以下觀點以及對BPD的描述得出的理解,可能有助於理解依戀理論與C-PTSD和BPD的交集:
創傷後壓力綜合症的發展之前,依附關係遭遇不可控制的破壞或扭曲。人們在面臨危險時尋求更多的依戀。成人和兒童可能與間歇性騷擾 ,毆打和威脅他們的人建立牢固的情感聯繫。 這些依戀紐帶的持續存在導致痛苦和愛的困惑。 創傷可在行為,情感, 生理神經內分泌水平上重複。 在這些不同級別上重複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個人和社會痛苦。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C-PTSD和BPD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C-PTSD不是人格障礙。 那些患有C-PTSD的人不懼怕被遺棄或關係不穩定。 相反,他們退出了。 他們不因缺乏同理心而掙扎。 [38] Borderline和C-PTSD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儘管兩者之間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主要是在依戀問題上(儘管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以及難以調節強烈的情感效果(經常感到疼痛)生動地),這些疾病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考慮到C-PTSD始終是對創傷的反應,而不是人格障礙。 此外,C-PTSD並非人格障礙,而是針對與人格障礙者共同生活而對創傷的生存反應,成為人格的基本方面的情況。
“雖然BPD中的個人報告了PTSD和CPTSD的許多症狀,但BPD類別在其對BPD特有的症狀的認可方面明顯不同。表5中的RR比表明,以下症狀高度表明了BPD的位置。 BPD而非CPTSD類別:(1)為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放棄而瘋狂地努力;(2)以理想化和貶值的極端交替出現為特徵的不穩定和強烈的人際關係;(3)明顯且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像或感覺(4)衝動。鑑於自殺和自我傷害行為的嚴重性,需要注意的是,在BPD中,大約50%的人存在自殺和自我傷害行為也存在顯著差異類報告這種症狀,但在CPSD和PTSD類中報告這種現象的比例要少得多,並且相當(分別為14.3和16.7%)。 BPD類型與CPTSD類型沒有甚麼不同之處為慢性空虛感,這表明在此樣本中,該症狀並非BPD或CPTSD所特有,也不能區分他們。
“總體而言,研究結果表明,複雜的PTSD和BPD有幾種不同的方式,與提議的CPTSD的診斷方式相符。BPD的特點是擔心被遺棄,自我感覺不穩定,與他人的關係不穩定,衝動和自我相反,在CPTSD和PTSD中,很少有人認可與自我表述或關係不穩定性有關的項目,自我概念很可能一直是負面的,關係困難主要涉及避免關係和疏離感”。 [39]
此外,被診斷出患有BPD的人中有25%的人沒有童年被忽視或虐待的歷史,如果他們的親戚被確診需要引用 ],則其患BPD的可能性是未患該病的人的六倍。 一個結論是BPD有遺傳傾向與創傷無關。 對同卵雙胞胎進行縱向調查的研究人員發現,“遺傳因素在西方社會邊緣人格障礙特徵的個體差異中起主要作用”。 [40] 2014年發表在《歐洲精神創傷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能夠比較和對比C-PTSD,PTSD,邊緣性人格障礙,發現它可以區分每個病例和何時合併發病,爭論一個病例分別進行單獨的診斷。 [41]有些人可能沒有適當地了解這兩種情況,就會將BPD與C-PTSD混淆,因為患有BPD的人也往往患有PTSD或有一定的創傷史。
Herman在《創傷與康復》中表達了另外的擔憂,即將這種態度與女性歇斯底里症的歷史誤診進行比較,患有C-PTSD的患者經常會被誤解為固有的“ 依賴 ”,“ 受虐狂 ”或“ 自欺欺人 ”。 [6]然而,開發C-PTSD的人之所以這樣做是由於創傷性紐帶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某人與遭受虐待的人以及他們學會生存,導航和應對的反應緊密地生化結合他們遭受的虐待隨後變成自動反應,並在創傷多年中根植於他們的個性中,這是對異常情況的正常反應。 [42]

治療

治療通常是針對個人的。 [43]

兒童

PTSD衍生的心理療法在協助C-PTSD兒童中的用途尚不確定。 在診斷和治療領域,使用C-PTSD類時需要引起謹慎。 福特和范德·科克(Ford and van der Kolk)提出,C-PTSD可能不如擬議的發展性創傷性疾病 (DTD)那樣有用。 [44]要診斷DTD,需要一個
``經歷過早期發展性不利的人際關係創傷的歷史,如性虐待,身體虐待,暴力,其他重大破壞的創傷性喪失或背叛了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這被認為是複雜的創傷性應激障礙的病因基礎。 診斷,治療計劃和結果總是相關的。” [45]
由於兒童的C-PTSD或DTD通常是由照顧關係中的長期虐待,忽視或虐待引起的,因此,生物心理社會系統要解決的第一個要素就是這種關係。 這總是涉及某種兒童保護機構。 這不僅擴大了對兒童的支持範圍,而且擴大了情況的複雜性,因為這時可能需要執行該機構的法定法律義務。
在該領域已經開發並探索了許多評估,干預的實用,治療和倫理原則: [46]
  • 識別和解決對兒童或家庭安全與穩定的威脅是第一要務。
  • 必須建立關係橋樑,以吸引,保留並最大化兒童和照顧者的利益。
  • 診斷,治療計劃和結果監測始終以關係(和)優勢為基礎。
  • 治療的所有階段均應旨在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 確定與誰,何時以及如何應對創傷性記憶。
  • 預防和管理關係中斷和社會心理危機。

成人

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延遲對患有復雜PTSD(cPTSD)的人的治療都會加重病情。 [47] Herman提出,從C-PTSD中恢復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 建立安全性
  2. 悼念和哀悼失去的一切,
  3. 與社區以及更廣泛的社會重新建立聯繫。
赫爾曼認為,康復只有在康復的人際關係中才能發生,並且只有倖存者得到這種關係的授權才可以康復。 但是,從口語中的“關係”來看,這種癒合的關係不必是浪漫的或性的,還可以包括與朋友,同事,親戚或孩子的關係以及治療關係 。 [6]
複雜的創傷意味著複雜的反應,這導致了複雜的治療。 因此,對C-PTSD的治療需要多模式方法。 [13]有人提出,針對C-PTSD的治療應與PTSD的治療不同,其重點是引起功能障礙的症狀多於PTSD症狀的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情緒失調,分離和人際關係問題。 [22]複雜創傷治療的六個核心建議要素包括: [13]
  1. 安全
  2. 自我調節
  3. 自反信息處理
  4. 創傷經歷整合
  5. 關係參與
  6. 積極影響增強
可以將以上組件概念化為具有三個階段的模型。 每種情況都不盡相同,但是可以期望第一階段包括教導適當的應對策略並解決安全問題。 下一階段將集中於減少避免外傷性刺激和應用在第一階段學到的應對技巧。 護理提供者也可以開始對有關創傷的挑戰性假設並引入有關創傷的替代性敘述。 最後階段將包括鞏固先前學到的知識,並將這些策略轉移到未來的壓力事件中。 [48]
已建議對C-PTSD進行多種治療。 這些療法包括體驗和情感療法 , 家庭內部系統療法 , 感覺運動心理療法 , 眼球脫敏和再加工療法(EMDR), 辯證行為療法 (DBT), 認知行為療法 , 暴露療法 , 心理動力療法 , 家庭系統療法小組 療法 治療 。 [49]

爭議

儘管複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想法在一些精神衛生專業人士中越來越受歡迎,但是缺少正確驗證新疾病所需的基礎研究。 [50]該疾病被提議以DES-NOS的名稱包含在DSM-IV中,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診斷有效性研究而被拒絕。 局限性中的一項主要研究是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可以診斷為擬議的DES-NOS的人群中有95%也可以通過PTSD進行診斷,這引發了有關其他疾病的附加效用的疑問。 [51]在DES-NOS未能在DSM-IV中獲得正式認可之後,該概念被重新包裝用於兒童和青少年,並改名為發展性創傷性疾病。 [52] DTD的支持者呼籲DSM-5的開發人員將DTD視為一種新疾病。 正如DSM-IV的開發人員拒絕包含DES-NOS一樣,DSM-5的開發人員也由於缺乏足夠的研究而拒絕包含DTD。
針對這種擬議的疾病提供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目前診斷PTSD合併症的系統無法在一項診斷中捕獲多種症狀。 [8]因為遭受反復和長期創傷的人經常表現出PTSD和其他並發的精神病,因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像C-PTSD這樣的單一廣泛疾病比當前PTSD並發疾病的系統提供更好,更簡化的診斷。 [53]這種觀點未能承認,創傷不是反復發生或長期持續的,並發疾病也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常見原因。 另外,沒有證據表明用單一疾病標記比用PTSD加並發疾病標記能導致更好的治療。 [54]
與PTSD相比,複雜的PTSD涵蓋了更廣泛的症狀,特別強調了情緒調節,負面的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問題。 診斷複雜的PTSD意味著這種症狀範圍較大是由創傷經歷引起的,但無視反向路徑也存在的事實。 也就是說,這種更廣泛的症狀可能預先存在任何創傷經歷,並且可能導致遭受未來創傷的風險更高。 [54]也可能是,症狀的廣泛範圍和較高的遭受創傷的風險與隱藏的混雜變量有關,並且症狀與創傷經歷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在PTSD的診斷中,應激事件的定義狹義地限於威脅生命的事件,這意味著這些事件通常是突發事件和意外事件。 複雜的PTSD通過將潛在壓力源事件稱為不良事件,並故意放棄對威脅生命的提及,大大擴展了對潛在壓力源事件的定義,因此可以包括諸如疏忽,情感虐待或在戰區生活等經歷,而無需特別經歷生命-威脅事件。 [55]通過擴大壓力源標準,這導致了複雜PTSD競爭定義之間的混亂混淆,並避免了症狀的清晰可操作性,而這一直是DSM系統的成功之一。 [56]
患有新疾病的另一個主要理由之一是,臨床醫生會漏診患有C-PTSD的患者,並給予錯誤的治療。 [8] [52]但這是基於軼事的推測,而這種敘述從未得到過證明這確實發生的經驗證據的支持。
承認複雜PTSD的運動因向後進行診斷驗證過程而受到批評。 驗證新疾病的典型過程是,首先發布針對錶現出所有這些問題的個體患者的案例研究,並清楚地證明它們與經歷過不同類型創傷的患者有何不同。 沒有已知的病例報告經過前瞻性重複評估,以清楚表明所指控的症狀是在不良事件之後發生的。 然後,下一步將是進行精心設計的小組研究。 取而代之的是,複雜的PTSD的支持者在進行任何必要的前瞻性重複評估之前,已要求承認疾病。 [57]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1. ^ Cook,A.,等。 (2005)《兒童和青少年的複雜創傷》,《精神病學年鑑》 35:5,pp-398
  2. ^ 科特曼,克里斯托弗(2018-10-15)。 保持過去的痛苦:克服創傷,悲傷和您所經歷過的最糟糕的時刻 。 沃爾登,約瑟夫。 佛羅里達珊瑚山牆。 書號9781633538108  OCLC 1056250299 。
  3. ^ 斯坦因,雅各布·Y; 威爾莫特(Dayna V.); 所羅門(Solomon),扎哈瓦(Zahava)(2016),“一種尺寸適合所有人嗎?ptsd標準A變異的學問,臨床和科學意義”, 《焦慮症雜誌》 , 43 :106-117, doi : 10.1016 / j.janxdis.2016.07。 001 , PMID 27449856
  4. ^ 劉易斯·赫爾曼,朱迪思(1992)。 創傷與恢復 。 基礎書籍。
  5. ^ 盧森堡,托尼; 斯皮納佐拉,約瑟夫; 範·德·科克(Van der Kolk),貝塞爾(2001年11月)。 “複雜的創傷和極度應激障礙(DESNOS)診斷,第一部分:評估”。 精神病學的方向 。 21:22。
  6. ^ 朱迪思·赫爾曼(1997年5月30日)。 創傷與康復:暴力的後果-從家庭虐待到政治恐怖 。 基礎書籍。 書號 978-0-465-08730-3  2012 年1029日檢索 。
  7. ^ Brewin,克里斯·R。 瑪麗亞·克洛伊特(Cloitre); 菲利普·海蘭(Hyland); 馬克·舍甫林; Maercker,Andreas; 科比,理查德·A。 阿斯瑪Humayun; 瓊斯,琳恩M。 阿基拉夫(Kagee),阿什拉夫(Ashraf); 塞西爾·盧梭; 大亞的索馬鬆達蘭; 鈴木百合子; 西蒙·韋瑟利; 範·歐麥倫(Mark Van Ommeren),馬克; 里德(Reed),杰弗裡(Geoffrey M.)(2017-12-01)。 “對有關ICD-11診斷PTSD和復雜PTSD的建議的最新證據的評論”。 臨床心理學評論 。 58 :1-15。 doi : 10.1016 / j.cpr.2017.09.001 。 ISSN 0272-7358 。 PMID 29029837 。
  8. a b c d e Herman,JL(1992)。 “複雜的PTSD:長期反復發作的倖存者中的一種綜合徵” (PDF) 。 精神創傷雜誌 。 5 (3):377-391。 doi : 10.1007 / BF00977235 。 永久無效鏈接 ]
  9. a b c “複雜的創傷和發展性創傷混亂” (PDF) 。 全國兒童創傷應激網絡。 原始內容存檔於(PDF) 2013年12月5日)  於2013 年1114日檢索 。
  10. a b c 福特; 格拉索; 格林 萊文 Spinazzola; Van Der Kolk(2013年8月)。 “擬議的發展性創傷疾病診斷的臨床意義:國際臨床醫生調查的結果”。臨床精神科雜誌74(8):841–9。DOI10.4088 / JCP.12m08030PMID 24021504
  11. b van der Kolk(2005)。“發展性創傷障礙” (PDF)精神病學年鑑。第401–408頁2013 年1114日檢索
  12. ^ 庫克,亞歷山德拉;瑪格麗特·布勞斯坦(Blaustein);斯皮納佐拉,約瑟夫;等,編輯。 (2003)。 兒童和青少年的複雜創傷:國家兒童創傷應激網絡白皮書,複雜創傷工作組 (PDF)國家兒童創傷應激網絡檢索2013-11-14
  13. c 庫克,A;Blaustein,M .;斯賓納佐拉,J。Van Der Kolk,B.(2005年)。“兒童和青少年的複雜創傷”精神病學年鑑35(5):390–398。doi10.3928 / 00485713-20050501-05 檢索2008-03-29
  14. ^ Zlotnick,C .;阿拉巴馬州Zakriski;牛油樹,MT;E. Costello;開始,A。珀爾斯坦(T. Simpson,E。(1996)。“性虐待的長期後遺症:支持複雜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精神創傷雜誌9(2):195–205。doi10.1007 / BF02110655PMID 8731542
  15. ^ Ide,N .; 佩茲(Paez,A.)(2000)。“複雜的PTSD:當前問題的回顧”。國際緊急心理健康雜誌2(1):43-49。PMID 11232103
  16. ^ Roth,S .;紐曼(E.)佩爾科維茨Van Der Kolk,B。曼德爾(FS)(1997)。 “在遭受性虐待和身體虐待的受害者中復雜的PTSD:DSM-IV創傷後應激障礙現場試驗的結果”。精神創傷雜誌10(4):539–555。doi10.1002 / jts.2490100403PMID 9391940
  17. a b Pelcovitz,D .; Van Der Kolk,B。 羅斯,S。 曼德爾(F.) 卡普蘭,S。Resick,P.(1997)。 “為極端壓力障礙(SIDES)制定標準集並進行結構化訪談”。 精神創傷雜誌 。 10 (1):3–16。 doi : 10.1002 / jts.2490100103 。PMID 9018674 。
  18. a b Herman(1997),第119–122頁
  19. a b “複雜PTSD” 。 www.ptsd.va.gov(國家PTSD中心) 。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2007年。
  20. ^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2018-03-17)。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董事會批准DSM-5”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4日)  於2013 年430日檢索 。
  21. a b Courtois,CA(2004)。 “複雜的創傷,複雜的反應:評估和治療” (PDF) 心理治療:理論,研究,實踐,培訓 。 41 (4):412–425。 CiteSeerX10.1.1.600.157 。 doi : 10.1037 / 0033-3204.41.4.412 。
  22. a b Van Der Kolk,文學士; 羅斯,S。 佩爾科維茨 星期日,美國。Spinazzola,J。(2005)。 “極端壓力障礙:對創傷的複雜適應的經驗基礎”(PDF) 。 精神創傷雜誌 。 18 (5):389–399。 doi : 10.1002 / jts.20047 。PMID 16281237 。
  23. ^ Schechter,DS; 科茨(SW) 卡米納,T。 老傻瓜,T。 CH Zeanah; 戴維斯,M。 舍恩菲爾德,IS; RD馬歇爾; 利勃維茲(MR); 特拉布卡,KA; JE,麥考; 邁爾斯(MM),邁爾斯(2008)。 “在暴力暴露的母親及其幼兒的臨床樣本中,畸形的母親心理表現和非典型行為” 。 創傷與分離雜誌 。 9 (2):123–147。 doi : 10.1080 / 15299730802045666 。 PMC 2577290 。 PMID18985165 。 ,第123-149頁
  24. ^ Kaufman,J .; Zigler,E。(1987)。 “受虐待的孩子會成為虐待父母嗎?”。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 57 (2):186–192。 doi : 10.1111 / j.1939-0025.1987.tb03528.x 。 PMID 3296775 。
  25. ^ Schechter,DS; 威爾海姆(2009)。 “早期兒童的依戀和父母的心理病理障礙” 。 北美兒童青少年精神病診所 。 18 (3):665–686。 doi : 10.1016 / j.chc.2009.03.001 。 PMC 2690512 。 PMID 19486844 。
  26. ^ Schechter,DS; 齊格蒙特(A.) 科茨(SW) 戴維斯,M。 特拉布卡,KA;麥考J. A. Kolodji; Robinson,JL(2007)。 “照顧者受到的創傷會對麥克阿瑟故事乾電池上的幼兒心理表現產生不利影響” 。 依戀與人的發展 。 9 (3):187–205。 doi : 10.1080 / 14616730701453762 。 PMC 2078523 。 PMID18007959 。
  27. ^ Straker,吉蓮(1987)。 “持續的創傷應激綜合症。單一治療面試”。 社會心理學 (8):46–79。
  28. ^ Bonanno,GA(2006)。 “複雜的悲傷是有效的構造嗎?”。 臨床心理學:科學與實踐 。 13 (2):129–134。 doi : 10.1111 / j.1468-2850.2006.00014.x 。
  29. ^ Jacobs,CM; Mazure,C .; Prigerson,H。(2000)。 “創傷性悲傷的診斷標準”。 死亡研究 。 24 (3):185–199。 doi : 10.1080 / 074811800200531 。PMID 11010626 。
  30. ^ 安布羅斯,珍妮特。 “創傷性悲傷:我們需要了解的創傷響應者” (PDF) 。
  31. ^ Charles Figley(1997年4月1日)。 死亡與創傷:悲痛的創傷學 。 泰勒和弗朗西斯。 書號 978-1-56032-525-3  於2012 年1028日檢索 。
  32. ^ Therese A.Rando(1993年2月)。 複雜哀悼的處理 。 研究出版社。 書號 978-0-87822-329-9  於2012 年1028日檢索 。
  33. ^ Rando,Therese A.(1994年1月1日)。 “哀悼性死亡的並發症”。 在Corless中,英格B。 傑米諾(Germino),芭芭拉(Barbara B.); 皮特曼,瑪麗(編)。 垂死,死亡和喪親:理論觀點和其他認識方式 。 瓊斯和巴特利特。 第253–271頁。書號 978-0-86720-631-9  2012 年1028日檢索
  34. ^ Green,BL(2000)。 “創傷性損失:創傷與喪親之間的概念和經驗聯繫”。 個人與人際關係損失雜誌 。 5 :1-17。 doi : 10.1080 / 10811440008407845 。
  35. ^ Pynoos,RS; Nader,K。(1988)。 “對遭受社區暴力的兒童的心理急救和治療方法:研究意義”。 精神創傷雜誌 。 1 (4):445–473。 doi : 10.1002 / jts.2490010406 。
  36. ^ “心理急救” (PDF) 。 改編自Pynoos,RS; Nader,K。(1988)。 “對遭受社區暴力的兒童的心理急救和治療方法:研究意義”。 創傷應激雜誌1(4):445 全國兒童創傷應激網絡。
  37. ^ Van Der Kolk,BA; 加州考圖瓦(2005)。 “編輯評論:複雜的發育創傷”(PDF) 。 精神創傷雜誌 。 18 (5):385–388。 doi : 10.1002 / jts.20046 。PMID 16281236 。
  38. ^ Golier JA,Yehuda R,Bierer LM,Mitropoulou V,New AS,Schmeidler J,Silverman JM,Siever LJ(2003)。 “邊界人格障礙與創傷後壓力障礙和創傷事件的關係” 。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 160 (11):2018-24。 土井 : 10.1176 / appi.ajp.160.11.2018 。 PMID 14594750 。
  39. ^ Cloitre,瑪麗蓮娜; Garvert,唐·W。 魏斯,布蘭登; 前夕卡爾森,B .; 布萊恩特,理查德·A(2014年9月15日)。 “區分PTSD,複雜PTSD和邊際人格障礙:潛在的階級分析” 。 歐洲精神創傷學雜誌 。 5 :25097。doi: 10.3402 / ejpt.v5.25097 。 PMC 4165723 。 PMID 25279111 。
  40. ^ Distel,MA; 特魯爾(TJ); 加利福尼亞Derom; EW,蒂裡; 馬薩諸塞州格里默爾; 馬丁(NG); 威廉森(G. Boomsma,DI(2007年)。 “三個國家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特徵的可遺傳性相似” (PDF) 。 心理醫學 。 38 (9):1219–1229。土井 : 10.1017 / S0033291707002024 。 hdl : 1871/17379 。 PMID17988414 。
  41. ^ Cloitre,M; Garvert,DW; 魏斯,B; EB Carlson; 布萊恩特(RA)(2014)。 “區分PTSD,複雜PTSD和邊際人格障礙:潛在的階級分析” 。 歐洲精神創傷學雜誌 。 5 :25097。doi: 10.3402 / ejpt.v5.25097 。 PMC 4165723 。PMID 25279111 。
  42. ^ “創傷療法文章:Descilo:理解和對待創傷債券” 。 www.healing-arts.org 。
  43. ^ Schnyder,U; 埃勒斯,A; 埃爾伯特,T; Foa,EB; BP,Gersons; 賓夕法尼亞州Resick; 夏皮羅,女; Cloitre,M(2015)。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治療: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歐洲精神創傷學雜誌 。 6 :28186。doi: 10.3402 / ejpt.v6.28186 。 PMC 4541077 。 PMID 26290178 。
  44. ^ Courtois&Ford(2009),p。 60
  45. ^ Courtois&Ford(2009),第 3
  46. ^ Courtois&Ford(2009),p。 67
  47. ^ De Jongh,A; 賓夕法尼亞州Resick; 洛杉磯佐爾納; van Minnen,A; 李,CW; CM,蒙森; Foa,EB; 惠勒,K; 美國東部布羅克; 費尼,N; SA Rauch; 查德(KM); KT Mueser; 斯隆,DM; 范德加格(M. 羅斯柴姆(Both) Neuner,F; de Roos,C; LM Hehenkamp; Rosner,R; 愛荷華州比卡尼克(2016年5月)。 “對成人復雜PTSD的當前治療指南的重要分析”。 抑鬱和焦慮 。 33 (5):359–69。 doi : 10.1002 / da.22469 。 PMID 26840244 。
  48. ^ 大衛·勞森(2017年7月)。 “治療患有復雜創傷的成人:基於證據的案例研究”。諮詢與發展 。 95 (3):288–298。 doi : 10.1002 / jcad.12143 。
  49. ^ Courtois&福特(2009)
  50. ^ Keane,TM(2013)。 “訪談:是否存在復雜的創傷?在創傷領域基於科學和服務的“長遠眼光”。 臨床心理學雜誌:會議期間 。 69 (5):510–515。 doi : 10.1002 / jclp.21991 。 PMID 23564601 。
  51. ^ Roth,S .; 紐曼(E.) 佩爾科維茨 范德科克,文學士; 曼德爾(FC)(1997)。 “在遭受性虐待和身體虐待的受害者中復雜的PTSD:DSM-IV創傷後應激障礙實地試驗的結果”。 精神創傷雜誌 。 10 (4):539–555。 doi : 10.1002 / jts.2490100403 。
  52. a b van der Kolk,BA(2005)。 “發展性創傷疾病:對具有復雜創傷史的兒童的合理診斷”。 精神病學年鑑 。 35 (5):401–408。 doi : 10.3928 / 00485713-20050501-06 。
  53. ^ D'Andrea,W。 福特,京東; B.斯托爾巴赫; 斯賓納佐拉,J。 van der Kolk,BA(2012)。 “了解兒童的人際創傷:為什麼我們需要發展適當的創傷診斷”(PDF) 。 美國精神醫學雜誌 。 82 (2):187–200。 doi : 10.1111 / j.1939-0025.2012.01154.x 。 PMID 22506521 。
  54. a b Schmid,M .; 彼得曼,樓。 Fegert,JM(2013)。 “發展性創傷障礙:在精神病診斷系統中包括正式標準的利弊” 。 BMC精神病學 。 13 :1-12。 doi : 10.1186 / 1471-244X-13-3 。 PMC 3541245 。 PMID 23286319 。
  55. ^ Brewin,CR; M. Cloitre, Hyland,P .; 舍甫林德 Maerckere,A .; RA,科比;Humayung,A .; LM,瓊斯; Kageei,A .; 盧梭(C. D. Somasundaramk;Y.Suzukil; Wesselym,S .; van Ommerenn,M .; 里德(Reed),總經理(2017)。 “對有關ICD-11診斷PTSD和復雜PTSD的建議的最新證據的綜述”(PDF) 。 臨床心理學評論 。 58 :1-15。 doi : 10.1016 / j.cpr.2017.09.001 。PMID 29029837 。
  56. ^ Scheeringa,MS(2015)。 “解開經歷單身,反复或颶風卡特里娜颶風事件的幼兒的精神病合併症” 。 兒童和青少年保健論壇 。 44 (4):475–492。 doi : 10.1007 / s10566-014-9293-7 。 PMC 4511493 。 PMID 26213455 。
  57. ^ Scheeringa,Michael,S(2017-10-10)。 “第8章。面對DSM-5的虛假批評”。他們將永遠不一樣:青少年PTSD家長指南 。 中央恢復出版社。 書號9781942094616 

進一步閱讀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