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沒人照顧的老人的子女大多被指責不孝,然而沒被看見的是,這些老人大多有嚴重的情緒問題,不能理解他人的難處、感受和極度自我中心等問題,但堅決否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往往早已重複,一而再再而三持續數十年,剛開始子女仍會念在其提供照顧而願體諒其成長歷程,反覆試圖包容和理解老人,甚至即使感到疲憊,也仍會主動思考替老人安排退休生活參與課程活動、社交活動、志工與工作機會等等,卻被反覆打回票,此時子女卻因社會壓力,即使已燃盡也不敢隨意放手,仍然承擔老人的情緒照顧責任,隨著老人年齡成長,仍然重複出現固執想法和觀點,子女提供的體諒與照顧不被看到被視為理所當然,子女往往非常長期地,一而再再而三被踐踏界線而導致長期累積的身心壓力,甚至嚴重的發展為PTSD,卻被無理長輩以年紀為由要求給予其寬容「我都幾歲了怎麼可能改」,一再重複相同有毒的相處模式,甚至有子女在長輩長期情勒下,為了方便照顧老人,連累職涯發展


因此,子女不接觸老人,只付必要的錢維持老人生活,反而是為了維護其精神健康的必要手段,而不是一種報復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繭居青春: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療

 


如果這是一個晚熟的時代

拒學與繭居,就是這個時代的象徵


  本書作者齋藤環醫師,為日本研究「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行為與治療繭居患者的第一人。在日本繭居現象尚不嚴重的二十世紀末,作者已預見這將成為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絕非流行病,也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更非單純個人病理,而是具有社會結構的成因,必須從家族治療下手。


  在書中,齋藤醫師首先定義何為「社會退縮」:「三十歲以下青年,在家裡足不出戶、與社會互動脫節的情況持續六個月以上,且主要成因並非其他精神疾病。」他提出了「社會退縮系統」理論,認為此現象乃肇因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彼此缺乏接觸點,不僅個人孤立於家庭,家庭亦孤立於社會。


  作者認為要打破這個系統,必須由雙親一起參與治療。他依據臨床經驗,建立出治療流程,從解開親子共依存的鎖鍊到重建生活、返回社會,都有詳盡的說明。


  作者認為,日本人善於隱忍的民族性、刻板的性別分工、現代教育的缺失,是此問題的社會成因。他並呼籲必須以社會的力量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治療與預防。


  20年前的日本社會,對年輕人的晚熟、拒學、繭居等現象,充滿不解與焦慮,恰如今日臺灣。本書的分析與建議,對今日的臺灣社會,極具參考價值。


  若從免除一切社會束縛這點來看,「繭居」可以視為一種極度自由的狀態。然而,最為自由的人,卻忍受著最不自由的人生。「自由」成為人們掙扎痛苦的原因,這樣的時代若稱它為「青春期的時代」,那麼「社會退縮」應該正是象徵這個時代的一種病理。——齋藤環


本書特色


  ★「繭居族心理治療」經典

  ★實務與理論兼具的重量級著作


名人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吳就君(家族治療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吳熙琄(家族治療師、敘事治療師)

  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賴杞豐(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國際組副秘書長、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目錄

推薦序 重新踏上生命的冒險之旅 趙文滔

前言


Part1  現正發生的事──理論篇

1. 何謂「社會退縮」

肇因於冷漠的悲劇/四個案例

並非一時的流行現象/「社會退縮」的定義

症狀與診斷的相關問題/青春期特有的內在衝突

2. 社會退縮的症狀及歷程

「社會退縮」的統計調查/動機消退與繭居狀態

與拒學的關連/對人畏懼/強迫症狀

失眠及日夜顛倒/閉門不出/退行

家庭暴力/被害與關係意念/憂鬱狀態/求死意念與自殺企圖

其他症狀/其他背景/「繭居」的心理成因

3. 合併多種精神疾病出現的繭居行為

初期診斷的重要性/思覺失調症

學習動機消退與退卻型精神官能症/畏避型人格疾患

邊緣性人格疾患/青春期妄想症

憂鬱症/分裂病性人格疾患/循環性情感疾患

4. 社會退縮是一種疾病嗎?

在現今精神醫學領域中的定位

針對精神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

認同治療必要性的見解/回歸社會的可能性

各國繭居情況的比較

5. 「繭居系統」的思考模式

「繭居」與「動機消退」並不同

僅以個人病理無法完整詮釋/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

個人、家庭與社會的三個系統/不接受他人介入

缺乏溝通/家庭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分離


Part2  如何面對「社會退縮」──實踐篇

1. 克服曉以大義、說教與爭論的衝動

接受他們的存在/努力和鼓勵的界線

單方面接受包容的害處/經歷心理創傷與康復

繭居族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治療之所以必要

2. 家屬的基本心態

「特效藥」並不存在 /「愛」在治療過程中的困難性

母親與孩子間封閉性的依附關係/「共依存」的問題

「別人」這面鏡子的重要性/「關懷」好過「愛」

3. 治療的整體流程

最終目標狀態為何/重新振作的兩個階段

雙親的參與最為重要/不要認為他是在「偷懶」

心裡最不安的是繭居者/恢復與家人間的信賴關係

如何處理怨恨與責難/真正的包容接受

勿在家人中「尋找元凶」/為了在長期戰役中堅持到底

4. 日常生活中

首先從搭話開始/如何持續對話

關於金錢的三個原則/如何理解「退化成幼兒」這個現象

與「強迫行為」的相處方式/當事人獨居的情形

接受他邋遢的生活方式/維持現狀是基本原則

5. 家庭暴力的悲哀

「忍受」是錯誤的/「拒絕暴力」的立場

無法獨自背負痛苦的「悲哀」

初期基本原則是避免刺激他/外人的介入

「避難」的例子/解決暴力問題的基本方針

6. 治療與回歸社會

切勿延宕治療時機/如何選擇精神科

引導當事人接受治療/與治療師的信賴關係相當重要

回歸社會的管道/嘗試有意義的「容身場所」

電腦通信與網路的可能性/住院治療與住宿治療等

三十歲這個分水嶺/建立共同的「未來規劃」

說明家庭經濟狀況/重設起點

7.繭居狀態與社會病理

青少年真的動機消退了嗎?

「促使否認心理去勢」的教育系統

性別差異所代表的意義/無論接受或拒絕結果都相同


結語

繭居問題應對流程圖


後記

【附錄一】繭居與拒學相關之公/民營單位資源

【附錄二】延伸閱讀

【附錄三】日文參考文獻

收回

前言

  

  你是否聽過身邊親友談論這類人呢?

  

  「都快三十歲了,也不去工作,整天在家裡遊手好閒。」

  

  「聽說他幾乎不出門,每天就是躲在自己房間裡面。」

  

  「即使大白天也會關緊木百葉窗,好幾年來都過著晝夜不分的生活。」

  

  「偶爾爸媽勸他去找工作,他就會突然暴跳如雷,破口大罵或整個抓狂。」

  

  你對這類人有什麼看法呢?譬如像下列的想法或觀點嗎?

  

  「年紀也老大不小了,不好好工作,成天無所事事,真叫人看不下去。為什麼他家人都不管他啊?」

  

  「像這種阿宅,看起來安靜,其實最危險不過了,應該趕緊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不想工作的話,就應該送到帆船學校去重新磨練一下。」

  

  「一定是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既然是雙親自己的責任,就算得一輩子養他這個拖油瓶,也是他們自作自受。」

  

  「最後養這些米蟲的,還不是我們辛辛苦苦的納稅人。這實在應該當作一個社會問題,好好擬定對策來改善。」

  

  的確,每一句話聽起來都相當「義正詞嚴」。

  

  但是,倘若全國有幾十萬這樣的青少年時,你又會怎麼想呢?假設這許多人被這種「義正詞嚴」的大道理壓得喘不過氣來,卻仍無法脫離繭居狀態的話呢?而且,這還不僅僅是一個假設。

  

  你聽過「社會退縮」這個詞嗎?英文為SocialWithdrawal,原本指一種出現於多種精神疾病的症狀,是精神醫學專門用語。

  

  近年來社會大眾逐漸知悉,日本處於「社會退縮」或「繭居狀態」的青少年數量相當驚人,有種說法是人數多達數十萬,也有人說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實際情形則因為調查極為困難,至今仍未能掌握切確數目。

  

  不過,在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現場,我感覺遇見此類青年的機率正緩慢上升,除了我之外,相信一定也有不少醫師深有同感。

  

  在最近大約十年間,我以精神科醫師的身分與這些繭居族青少年有一定程度的互動,至今經手的案例恐怕超過兩百件,而這還只計入具有一定程度以上治療關係的個案。如果再加上初診,或是只做過諮詢的人,總和應該是這個人數的好幾倍。

  

  從筑波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我進入了已故的稻村博副教授的研究室。在研究室裡最先遇到的那些年輕人,正是社會退縮的個案。稻村老師在這個領域可說是先驅。

  

  我們當然不能忘記,在稻村老師之前,笠原嘉教授就已經指出「學習動機消退」(studentapathy)與「退卻型精神官能症」等問題,這兩點在日本特別嚴重的青少年動機消退之病理上,皆具有先導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研究。

  

  但是,我長年面對的社會退縮問題,不僅極度複雜,牽涉範圍又廣,總是難以窺見其全貌。社會退縮和各種青春期的問題行為相關。拒學、家庭暴力、自殺意圖、對人畏懼及強迫行為等情況,可能單獨或同時以某種形態和社會退縮一起出現。

  

  當然,社會退縮指的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名稱。如同後文將說明的,它伴隨各種疾病出現的情況屢見不鮮。有不少精神科醫師認為「社會退縮」不應該做為診斷名稱,頂多是隨同出現的症狀。

  

  我為什麼特別關注社會退縮這個症狀,在本書中會加以說明,其中一個原因是,我認為這個切入點最為單純,也可以接軌到個別案例的關照。在臨床上,簡單且具有高應用發展可能性的觀點是最為有效的,特別像社會退縮這種無法單以個人病理概括說明的問題,從哪種角度切入就顯得分外重要。依視角的不同,問題也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

  

  在我研究「繭居族」的期間,這種案例可說是正在不斷增加。研究所時期我曾深入接觸關於社會退縮的議題,畢業後,我進入一般的精神病院及診所,持續提供診療服務。以一位精神科醫師而言,臨床第十年只不過是終於脫離新手身分,進入中堅地位的起點而已。但即便如此,我在這十年間經手了兩百個繭居族案例,與同世代精神科醫師的平均案例數相比,算是相當多。同時,這個數字也代表著,在一般的診療現場,社會退縮案例的諮詢件數是大幅增加的。

  

  當然,要斷言社會退縮是否為一種「病態」前,必須經過非常謹慎的思量。不過,從我個人的臨床經驗來看,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確定:個案若是長期持續社會退縮的情形,的確容易衍生許多其他病狀。這個問題基於諸般因素,仍未被大眾了解。甚至連「這是精神疾病嗎?」「是否反映社會扭曲的現狀?」「可以視為家庭病理嗎?」這種程度的討論也相當罕見,再加上參考文獻非常稀少,使得適切的處置變得相當困難。

  

  我著手寫這本書的動機,就是源自對此種現狀的危機意識。現在的情況是,因為對病狀理解不足,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採取暫時的應對措施,延誤徹底解決問題的時機。此外,醫師多半也僅從社會病理與世代病理的角度來切入個案,總是拖到太晚才針對案例的個別情況考量具體方針。這樣的拖延不應該再發生了。我希望可以提供自己的臨床經驗給各位作參考,

  

  秉持這樣的心情,再加上心中對現況的強烈憂慮,促使我完成這本書。我從新人時期至今,一路走來歷經各種臨床經驗的挫折,也希望藉著撰寫此書,將自己的經歷整理出來,做個記錄。

  

  本書分為理論篇與實踐篇。在理論篇,我以自身診療經驗為主,針對個案進行討論,同時也會嘗試以各種理論來驗證。不過理論內容只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盡量寫得淺白,不會太過艱澀。在實踐篇中,我則列舉具體的應對方針,盡量寫得詳盡易懂。我對這一篇的實用價值,還算有些自信,只是無可避免地,個人的臨床經驗一定會有些許偏頗。希望本書除了能提供一些實質幫助,也能成為開啟日後討論的契機。

  

收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齋藤環(Saito Tamaki)


  1961年出生於岩手縣,筑波大學醫學博士,為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文化評論家、漫畫評論家。專精於青春期、青年期的精神病理與精神病誌學,並對青少年次文化有讀到的觀察與評論。目前為筑波大學醫學醫療系社會精神保健學教授,曾獲日本病跡學會賞、角川財團學藝賞。


  著書超過三十本,有《文脈病—Lacan / Bateson / Maturana》、《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為什麼繭居族是可以治療的?》、《母親主宰了女兒的人生:為什麼「弒母」如此困難?》、《心理學化的社會:為什麼我們追求創傷與療癒?》、《Yankee 化的日本》等書。


譯者簡介


徐欣怡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赴日本學習音樂。熱愛各種表演藝術,喜歡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在日求學、上班多年後轉作專職譯者。除書籍翻譯外,工作內容涵蓋展場、商談隨行口譯與信件文書、遊戲翻譯等各種領域業務。聯絡方式:shin12317@gmail.com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6975?srsltid=AfmBOorW7g9QDp5o1PSkZbKkE4pmjKhf7FdZOAg-_Ko3k5ZF6U0Sa8lN


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寫給青少年和家長的心理圖文書


內容簡介

第一本寫給青少年的諮商圖文書!

幽默風趣的專業心理醫生與青少年對話,針對問題和困擾,提供有效解方!

★集結現代人會遇上的心理健康問題,透過有趣的圖文達到諮商效果!

★幫助青少年與家長,輕鬆吸收心理學知識,解決身心困擾!


  ‧3C依賴

  解方:灰階螢幕法、數位排毒法、555方案

  ‧自我啟發

  解方:自我實現預言

  ‧長短期記憶

  解方:福爾摩斯的記憶殿堂法

  ‧家庭問題

  解方:依附理論、安全感

  ‧睡眠與壓力

  解方:身體掃描法

  ‧自尊心

  解方:羅馬皇帝的翡翠法


  還有課業壓力、校園霸凌、生活苦惱、同儕關係……盡在本書中!


各界推薦


  ●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李崇建、諮商輔導博士 哈克(黃士鈞)、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青少年的生命導師 蔡淇華 共同推薦


  ◎這本書談的問題一語中的,使用同理、幽默的方式,帶給青少年豐富的心靈視野,太值得推薦了。--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李崇建


  ◎我們擔心孩子的事情,其實孩子也感到很煩惱。問題是,孩子最討厭我們講道理、碎碎念了,怎麼辦?那麼,就請大衛醫師來與孩子聊一聊吧!這本書裡的對話,有著幽默與智慧,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從中輕鬆地吸取心理學知識,並且解決生活中那些難纏的煩惱。──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媒體好評


  ◎這本書有趣又正中目標。這位醫生的病人從15歲到98歲都有,但有70%都是青少年。他擅長在大眾面前討論精神健康。──Le Monde


  ◎圖文書能夠接觸到不閱讀文章的讀者,並把大家送進去心理醫師的辦公室。──Version Femina


  ◎第一本針對青少年的心理諮商圖文書,以幽默與百無禁忌的態度,解決這個人生階段的困擾。讓你搞懂年輕人的煩惱和問題。──Ouest France


  ◎很多年輕人或許沒看過心理醫師,或是被逼著去找心理醫師。而這位紙上心理醫師,將探討所有這個年齡層的敏感話題。──Psychologie Positive


  ◎透過這本書,青少年們能夠瞭解問題和困境的根源,而他們是能夠獲得幫助和解決的!而透過圖文書的方式,能夠擴及到更廣的讀者。──La Croix


  ◎超棒的!不僅解釋了心理醫師的角色,也提供很多關於記憶、憂鬱症、藥物的風險、3C成癮等相關資訊!──Phosphore


  ◎這本書邀請你走進心理醫師的診間,與作者一同探索:成癮、憂鬱症、性別認同、厭食症等問題,並透過各種具體建議解決情緒和壓力問題,緩解與父母的衝突──OKAPI Magazine


  ◎如實記載諮商時的場景。有時趣味、有時感人。提供如何陪伴青少年度過這個關鍵時期的多種方法。──瑞士法語電視臺


  ◎這本書讓預防青少年問題的主題,變得簡單好懂。──La Liberté


  ◎這是一本能幫助青少年的超棒的圖文畫!──Le Temps


法國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


  這本書說的是青少年的語言!以幽默的方式講述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就連我15歲的女兒都罕見地一次看完,而且她超喜歡這本書!推薦父母們!預防勝於治療啊~


  這本書不僅對青少年們有幫助,也能幫上父母很多忙。


  不僅有趣,還提供了很棒的建議。

  簡單好懂,輕鬆應用!

 

收回

目錄

第一次心理諮商

被螢幕牢牢吸住,怎麼辦?

數位解毒療法

大腦是一部喜歡享樂的機器

你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腦

5-5-5大法

大腦的獎賞系統──多巴胺

我有個朋友會呼大麻

大麻是否成癮評量表

自我實現預言

福爾摩斯的終極技巧──記憶殿堂

我媽真的太機車

依附理論

依附的三大類型

‧依賴者‧逃避者‧矛盾者

大腦前額葉皮質帶你遠離危險

我才沒有憂鬱症好嗎!

多巴胺太多?躁鬱症

你的睡眠很不規律呢!

反芻思考焦慮

身體掃描法

超級過動

讓大腦健康的飲食

酒精完全不是大腦的好朋友

誰是你真正的好朋友?

幫你輕鬆Say no的跳針法

救命的一本書

性別認同與霸凌

年輕的絕地武士出發吧!

增強自尊心──羅馬皇帝的翡翠法

 

 

收回


第一次心理諮商


  醫師:你好!很高興能夠認識你!

  對你來說,像這樣坐在心理醫師面前可能有點怪,不過我保證,一切都會順利進行!

  你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你坐在這裡?


  少年:呃…不太知道。其實是我媽在那邊擔心…


  醫師:你覺得她的擔心有理由嗎?


  少年:沒吧。嗯…我不太知道,我看起來不像個瘋子吧!


  醫師:人們的確常把心理醫師與瘋子連在一起,但你知道,一般所說瘋不瘋什麼的其實根本不準,

  每個人都有點瘋瘋癲癲的好嗎!

  像我就有一點啊!

  不過別擔心,這不會傳染啦!

  其實,我接觸到的青少年家長多少都在擔心同樣的事情…

  學業成績/自尊低落/家庭關係/藥物,壓力,不良行為…

  你覺得自己可能與哪一項問題有關嗎?


  少年:呃…大概…也沒有…我來這裡只是想讓我媽閉嘴…


  醫師:這理由太好了!開玩笑的啦!

  其實來這裡很需要勇氣呢,就算是成人,也會覺得看心理醫師有點嚇人。  

  不過既然你都來這裡了,不如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不介意的話,試著簡單談談你自己:是怎樣的人、喜歡什麼東西,還有在煩惱什麼。

  如果能給你一點建議,將是我的榮幸!

 

收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古席翁(David Gourion)


  神經科學博士,曾為巴黎Sainte-Anne醫學中心(法國精神病院的象徵)臨床主任,並於巴黎醫學院任教。現任職於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


  專長為憂鬱症與躁鬱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並為大眾撰寫文章,特別是關於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的文章。2008年6月離開巴黎Sainte-Anne醫學中心,致力於實踐後現代精神病學,並投身新研究,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多學科經驗的條件,使精神科醫生、神經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能匯聚一堂。出版過多本心理健康相關作品。


穆佐(Muzo)


  法國畫家、雕刻家、童書作者。自1983年開始嶄露頭角,可在各種雜誌上看見他的作品。曾與知名心理諮商師克里斯多夫・安德烈合作,他自己也擁有幾本漫畫作品。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北一女自然組、臺大財務金融畢業。在外商公司做人資一年半之後,曾經的文藝胚子耐不住寂寞,決定砍掉重練。目前在法國待到第4年,就讀當代藝術創作碩士,沉迷於美不可言的各種展覽以及南法陽光下豐盛的菜市場。課餘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興趣是烹飪,以及把鄰居家的貓當成自己的貓來摸,很想去旅行的地方是摩洛哥與阿根廷。


  譯有《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一位實習醫師的冒牌者症候群實錄》《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寫給青少年和家長的心理圖文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4585?srsltid=AfmBOoouObK-CpUqCa169CTza2oMq1BI6g_4GG861fKF0j_Qg2FaBIY7

啃老浪潮:十年前的心肝寶貝,十年後卻成啃老累贅

 

內容簡介

  當養兒從防老成了害老時,你該怎麼辦?

  拯救孩子的關鍵,就從父母的「傾聽」開始!

  繭居、情緒障礙、厭食暴食、暴力行為……

  就算是讓你失望透頂的中年兒女,透過「家庭力」一樣能東山再起。

  經由本書的實際案例,或許你也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後機會!

 

  父母的「傾聽、同理」,能拯救孩子從絕望的深淵走出來。

 

  何謂父母的「傾聽」?

  用心聆聽孩子說的每句話。讓孩子把話講完,不要打斷、反駁或評論他。

 

  何謂父母的「同理」?

  接受孩子所說的話,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痛苦或悲傷,並努力站在他的角度思考。

 

  毫無疑問的,有很多年過四、五十的子女,都是在得到父母的「傾聽和同理」後,自然而然地變得更積極、更有辦法面對挫折。

 

  即便您是年事已高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振作,從現在開始改變看待、對待子女的方式也不算遲!

 

本書特色

 

  當7040問題逐漸演變成8050,甚至是9060問題時,我們該如何是好?

  面對台灣未來已避無可避的高齡社會與啃老問題,人人都要有所警惕。

  正視並努力解決隱憂,才能真正的防範於未然!

 

專業推薦

 

  精神科醫師、作家--蔡伯鑫

  時尚心理學家、心理師--江珈瑋

 

收回

目錄

前言……1

由父母帶頭嘗試改變,為此付出多一點點的努力。如此一來,即便是50歲的孩子也能重新振作。……1


第1章

人一旦扼殺了感情,身心和行為就會跟著出問題……23

只要父母肯改變,無論是幾歲的孩子都能重新振作……24

實例1

從父親施加的龐大壓力中解脫。走出繭居生活的S先生……24

父母逼孩子走「非本人所願的道路」的後果……34

實例2

A小姐獲得雙親的傾聽和共感後,便不再有暴力行為,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走去……34

人的情感有兩種,即「真實想法」和「表面行動」……40

無法繼續當「乖孩子」時,心就會生病……48

「他不但沒有放棄這樣的我,還接納了我」…….51

遇到心靈瓶頸的孩子,都有無法對父母坦言的真心話……54

「家庭治療」──父母的改變讓孩子回歸正軌……59

實例3

Y先生重新面對學會了傾聽和共感的母親,走出將近20年的繭居生活……70

說出心中的不安與憤怒,心情上就會輕鬆許多……75


第2章

先去了解孩子的艱辛之處……79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接納自己」時,便能擺脫絕望……80

父母的傾聽和共感能讓孩子對父母改觀……81

獲得父母的傾聽和共感後,孩子也會有所改變……83

將孩子逼到走投無路的「大道理」和「責罵」……85

父母光是接納孩子的真實想法,就能讓孩子改變……90

雙親本身也需要正視自己的感受……100

有時候,其實是父母壓抑了自己的感受……103

不是因「太寵」而苦,而是因「不夠寵」而苦……106

傾聽和共感不可缺少「真誠」和「接受」……113

實例4

嚴格的父親說了一句「你也很辛苦」,就讓H小姐脫離繭居狀態,找回生存的動力……117

不要使用貶低對方的話語。找出對方的優點並予以讚美…..123

專欄

有助於育兒的「對『不確定感』的忍耐力」……129


第3章

貼近孩子的心

「傾聽.共感」的做法……133

實例5

母親的耐心傾聽與親手煮的湯,成為A小姐克服衝動購物症和厭食症的契機……134

不只要用「耳朵」聽,還要用「心」聽……141

孩子會以「五感」來關注父母的一舉一動……146

與「傾聽、共感」有關的五個重點……149

「全家一起用餐」的重要性……168

獻給擺脫不了已故父/母的你……171


專欄

傾聽和共感也是治療依存症的良方……186

專欄

教導不敢說NO的孩子如何拒絕……189


第4章

父母聽到孩子說「我想死」或「你毀了我的人生」時,該怎麼回答才好?......193

不要講大道理,不要隨意預測未來……194

結論……213

「跳過當事人,直接與雙親接觸」其實是成人精神醫學上的禁忌……213

協助為親子關係所煩惱的家庭時,自然也會請雙親付出行動……215

對於正面臨著困難的親子關係來說,「傾聽、共感」將會成為打破現狀的契機……220


裝訂.內文設計……藤田美咲

插畫.內文插圖……水谷有里

插圖製作……田栗克己

排版……オフィス.プレーゴ

編輯……小川潤二 岩崎裕朗


 

收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最上悠(Mogami Yu)


  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在憂鬱症、焦慮症和成癮症方面有豐富的治療經驗。他是日本取得英國家庭治療指導員認證的第一人,是一位非常活躍的循證心理治療師,屬於主張不單靠藥物的先進療法。近年來,他也是著名的「情緒日記」倡導者,認為可以藉此改善從PTSD到高血壓等疾病。他很早就提倡替代醫學效果,推廣透過營養飲食、閱讀、運動等方法找回健康,並親身實踐。對於複雜的心理治療,他的座右銘是:跟「拿起鎚子,就能看到許多鐵釘」的一流專家比起來,擁有各式「工具」的「二流全能醫生才是名醫」。


  著有《寫日記降血壓 如何用「情緒日記」維持身心健康》、《如何幫助家人擺脫憂鬱症》、《不用藥治好憂鬱症》、《全球精神科醫生都推薦的心靈補品》、《你一定會感到好多了》、《負面思考的力量》、《預防「腦部發炎」就能治好憂鬱症》等書。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發酒瘋!父一喝酒就鬧事 暴打兒子出氣

 TVBS

更新於 2019年09月02日07:03 • 發布於 2019年09月02日07:03 • 吳欣晏 簡大程


爸爸一喝酒就發酒瘋,甚至拳腳相向!從去年開始,宜蘭一名男子,只要喝酒,就會跑到妻小的住處大吵大鬧;2號凌晨4點多,甚至踹開對方家門,衝入兒子房間就是拳打腳踢,而且當時手上還拿著美工刀。但兒子表示,每次報警,衝突現場早就沒了,通常只會被當成家務事,警方無法主動介入,但其實,只要選擇報警或是撥打113,就能尋求法律途徑保護。

凌晨睡到一半,家裡突然傳來巨大聲響,就看到這景象。


酗酒父親vs.兒子:「要怎樣都沒關係啦,儘管來啦。」


爸爸喝醉酒,在家門口不停咆哮,三更半夜無法睡,到底該怎麼辦。


酗酒父親vs.兒子:「我都已經報警,報警要叫警察啊,沒關係。」



圖/TVBS

自己喝醉吵鬧,還說要找警察來,只是經過一陣大吵大鬧後的爸爸,情緒已經稍微緩和,因為鏡頭沒拍到的地方,他激動到對兒子拳腳相向。


從去年開始,三天兩頭就發生一次,礙於是自己的爸爸,兒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據了解,酗酒的爸爸和妻小分開居住,兒子說,2號凌晨1點多,半夜又接到爸爸電話,一打就是2.30通,幾乎是奪命連環摳,但是知道他喝醉,就沒接,結果3小時後,爸爸竟然跑來踹開家門,甚至衝到他房內開始拳打腳踢,但這次更可怕的是,他手上竟然拿著美工刀。


光是這周就已經發生過3次,但是每次警察抵達,衝突現場已經沒了,結果就被當成單純的家務事。


廣興派出所副所長許景富:「因為當事人,未要求警方帶回申請保護令,所以只依通報家暴中心。」



圖/TVBS

遇上這種狀況,除非暴力行為還在進行當中,否則警方沒辦法介入,不過家屬選擇提告,就能尋求司法途徑保護。


宜蘭縣府社會處長林蒼蔡 :「我們社會處,如果有接到這個,全國保護專線轉接過來,我們會主動派社工去做了解,那我們也會提供被害者,相關的法律權益。」


《TVBS》提醒您:


◎拒絕暴力 請撥打113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尊重身體自主權 請撥打113、110


https://www.google.com/amp/s/today.line.me/tw/v2/amp/article/B0xXj0



可惡!疑酒醉摔打小孩 母怒控:孩子爸家暴

 


記者 林佑璇 / 攝影 徐克誠 吳忠勳 趙立 報導

發佈時間:2020/03/15 13:12

最後更新時間:2020/03/15 13:12

小 中 大

圖/TVBS

圖/TVBS

高雄鳳山發生疑似家暴虐童案,一名爸爸喝了酒後帶孩子出外散步,過程中竟然疑似把小孩重摔在地,導致才3歲的女兒頭部跟手腳多處擦挫傷,而媽媽後續也在臉書PO文指控先生,喝了酒後就會動手打人,已經不是第一次,這回忍無可忍才將事件揭露,但媽媽事後似乎又心軟刪文,僅申請保護令,尚未對先生提出傷害告訴。


監視器拍下,黑色上衣短褲的男子帶著小孩在路上散步,接著把小孩扛在肩上,但走起路來有些搖晃,下一秒,他把小孩抱下來後,竟然疑似把孩子重重摔在地上

孩子放聲大哭,引起附近民眾注意,而後續孩子母親po出照片,小孩額頭整個腫了好大一包,手腳上也有擦傷,讓人看了好心疼,媽媽更控訴孩子的爸失控已經不是第一次,自己一忍再忍,從懷孕七個月先生就喝醉對他動手,還砸壞家裡東西,酒駕撞壞車,現在就連孩子也動手,透露先生多次家暴


圖/TVBS

圖/TVBS


正義哥:「我看到又摔,不能說三不五時就這樣,我問他哥哥,哥哥說之前就常常有受傷,媽媽就說是跌倒,這一次就是爆發出來,媽媽受不了,媽媽現在又心軟。」


根據了解,夫妻倆結婚四年,女兒3歲,父親在菜市場賣菜,喝酒後性情大變,在婚後陸續出現家暴情況,沒想到3月10日被發現,疑似喝了酒後摔小孩,後續媽媽帶小孩報警驗傷,社會局也介入,但四天後,夫妻倆又吵架,把家裡砸的亂七八糟,後續申請保護令,但媽媽始終沒有對先生提告


圖/TVBS

圖/TVBS


鳳崗派出所長吳明忠:「這兩次的案件,我們警方發現,她的先生只要喝酒之後,就會有這樣子的一個暴力的情形。」


曾PO文想要斬斷兩人婚姻,但媽媽似乎狠不下心,面對先生求原諒心軟,後續又將PO文刪除,但為了孩子安全,目前社工確認媽媽跟小孩都住在娘家,沒有跟先生同住,目前雙方仍維持婚姻關係,警方只能針對住處加強巡邏,至於婚姻是否繼續走下去,只能由媽媽想清楚後決定。


《TVBS》提醒您:

◎拒絕暴力 請撥打113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尊重身體自主權 請撥打113、110

https://news.tvbs.com.tw/local/129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