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諮商中心, 2012-10-30 09:26, 人氣(1445)
在過去認真準備大學聯考的苦悶高三時期,一位時常來鼓勵我們的台大醫科學長,認真地整理出許多讀書心得與我們分享。這些讀書心得不只是關於如何讀書的技巧,更多的是關於良好心態的準備;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自信,不是『我很強』,而是『我做得到』。」
老實說,這句話伴隨了我很久,我甚至多次在會談的某些時刻,以一種意味深長的方式,將這句話傳達給個案。而今天,我更加清楚明白,這句簡單的話所包含的深刻意涵。
國際知名的復原力學者Al Siebert博士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三個重要的「守門員」:自信(self-confidence)、自尊(self-esteem)與自我概念(self-concept)。
「自信」是我們自小由各種遊戲與活動——無論是運動、學習、操作電腦、彈奏樂器、上台演講——獲得的那種「我可以勝任」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我們預期:「我未來有能力去做某些事」。
「自尊」是關於一個人對自己的感覺與意見。當我們在學校學會如何不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便是在學習拒絕將他人的意見視為真理,以保護自己的情感。而這些感覺、想法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形成我們對自己的一系列觀念,也就是「自我概念」。
有趣的是,Al Siebert博士認為,這三大守門員,正好緣於身體的三大神經系統:
l 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管控我們的生理活動,也是「自信心」的來源。
l 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主宰我們的情感,也是「自尊」的來源。
l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含我們的頭腦,是語文和概念思考能力的來源,也是對自己種種想法的「自我概念」來源。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要提升自己的「自信」,需要讓自己真的從椅子上站起來去「做」一些事!市面上許多教人獲得自信的書籍,無論是建議我們整理桌子、DIY、寫下文字、運動,如果這些方法對真的有效,關鍵可能不在於我們採取了「什麼」行動,而可能是因為我們真的「有採取行動」!
心理學裡面,當然也有歷久不衰且通過研究檢驗,幫助人們提升自信的作法:自我肯定訓練。在自我肯定訓練中,會教導我們如何開啟一段對話、如何傳達自己的想法、如何拒絕……等內容;沒錯,這些都是關於人際溝通的內容。因為自我肯定訓練的前提假設便是,溝通可以分成三種:被動、攻擊與自我肯定。被動的溝通者壓抑自己的需求,勉強自己配合其他人的需求;攻擊的溝通者不顧他人的需求,而將需求強加在他人身上;而自我肯定的溝通者最為理想,他願意提出自己的需求,也願意接受他人的修正。
想一想,溝通正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如果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溝通,達成自己的目標,難道不會越來越相信自己「做得到」,並且累積起自信嗎?
因此,今天的文章要分享的影片,正是透過心理學家的逐步引導,讓觀看的人可以學會運用「自我肯定訓練」中,以「三明治法」來「拒絕」他人的技巧。什麼是「三明治法」?這個方法讓我們在瞭解彼此的目標後,1.先告訴對方目前的作法並無法達到我們的目標;2.建議一個具體的新作法;3.告訴對方新的作法如何更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看似簡單的作法,卻蘊含了很多心理學的重要觀念。首先,強調「我們」,便能夠在溝通中不停呼應自我肯定的假設:重視彼此的需求。此外,對「目標」的強調, 則能讓溝通聚焦在到達目標的路徑,而非不相干的內容。最後,強調新的作法能帶來的好處,更是一種能夠「增強」對方的做法!
當你已經準備好要學習這個新的技巧並獲得改變,就可以進入下面這個影片,開始跟著引導的步驟演練!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要提高自信做好的做法,就是不斷地設立一些「目標」,並且採取行動逐一完成!但是要記得,這樣的目標必須「濃淡適中」:太簡單,就不會產生勝任感;太困難一直達不到,就會有挫折。特別要提醒那些完美主義的人:別忘了,你現在需要思考的「完美」是「提升自信」的過程,而不是為了提升自信所設立的「目標」本身!
-----------------------------------
作者:黃天豪 臨床心理師
現職:長庚醫院專任臨床心理師 /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