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好書推薦:《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




目錄
推薦序一 為自己哭泣,因為我值得 謝文宜
推薦序二 把傷轉化為愛的秘密,置身在此書中 黃錦敦
推薦序三 擁抱真實的自己 陳盈君
推薦序四 缺口,讓故事填補 賴佩霞

前 言 故事,創造一種集體的療癒

第 一 章 認回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敘說療癒篇)
1. 認回孤單
2. 夢的領悟,黑影的隱喻
3. 在每個發生哩,看見自己
4. 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5. 謙卑的修練
6. 看見自己想當好人的背後
7. 認回自己的獨特性
8. 認回我的孤獨與愛自由

第 二 章 認回不完美的母親(故事療癒篇)
1. 是的,我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2. 認回不完美的母親
3. 讓內心那個理想的母親死掉
4. 新母親的誕生
5. 受苦的女人(母親的故事)
6. 因為慈悲,所以懂得

第 三 章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靈性療癒篇)
1. 懺悔的力量
2. 內在小孩的靈性療癒
3.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4. 超渡童年的傷痛
5. 被背叛的痛,不只如此
6. 原諒自己不能原諒
7. 認回被背叛的感覺
8. 承認自己不喜歡母親
9. 你什麼時候開花,都可以
10. 不要阻止你的孩子長大

第 四 章 在不完美中看見生命的美好(敘事實踐篇)
1. 陪孩子走路回家
2. 故事創造故事
3. 勇敢的巨人
4. 重新擁抱內在那個小孩
5. 打蟑螂記
6. 這樣的寂寞,有誰懂
7. 所有外在發生,都在內在
8. 尊重自己的感覺
9. 早知道是作夢,就早點醒來
10. 偏見無所不在
11. 不用改變,於是改變

後 記 故事最終回:擁抱不完美,與自己和解的時刻
迴 響 滿滿的感動,滿滿的愛——來自《故事的療癒力量》讀者的熱烈迴響
延伸閱讀

商品打折時,如果手頭緊,應該買目前沒有需要那麼多的商品囤積嗎?

商家的優惠和打折,是整年都在出各種優惠和打折,每個月、每季都有新花樣,每個月都在跳樓大拍賣、減價、打折、出優惠,因為為了要吸引顧客,必須要辦活動,因此如果為了省錢而去囤積優惠商品,等於把自己的錢卡在裡面,現在有需要時就不能用,因此沒有必要把錢卡在裡面。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好書推薦:《別讓改變偷走你的適應力》

適應力(初版)

  • 作者屬於觀念扭曲的雲端中產但藏得比較好的類型,不知道有什麼心理創傷,對弱於自己的人極度缺乏同理心,忽略童年心理創傷、糟糕秩序崩潰的社區和惡劣的居住環境、過長的工時、糟糕的工作環境、幾乎每個點(人)都崩潰的人際網對人的生活動力的影響,對世界的善意完全沒有信心、極度焦慮,希望宗教可以治好他的焦慮。過度抽象的部分是打高射炮,沒用。書中關於知行不合一的問題癥結點和行動論很精彩、觀念很實用、優秀,大部分建議是好的,有幾條要看情況用,非普世通用。俗世的價值是弱肉強食,但宗教的價值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人看外表和能力,神看內心,神不愛人的腿快(能力強)。












目錄
  • 編輯手札(第2頁)
  • 讀者見證、推薦(第8頁)
  • 第一步驟:接受改變(第22頁)
    • 一、改變的不可避免性(第24頁)
    • 二、舊事物的美好,來自於距離、空間和時間(第29頁)
    • 三、我們恐懼的不是copy羊,而是我們自己(第32頁)
    • 四、別養成拍人磚頭的習慣(第36頁)
    • 五、複雜有時候比簡單好(第40頁)
    • 六、偏差的蝴蝶效應(第44頁)
    • 七、像新聞記者一樣搜集資訊(第45頁)
    • 八、尋找真實的資訊,才不會讓自己被垃圾活埋(第50頁)
    • 九、想想辦法,把魔鬼當天使(第52頁)
    • 十、學會憂慮(第55頁)
    • 十一、「魔鬼終結者」的變臉表演技術(第58頁)
    • 十二、就算不想變,市場也會逼你變(第62頁)
    • 十三、先從適應家庭轉變做起(第65頁)
    • 十四、恐懼時別忘記了求救(第69頁)
    • 十五、如果你現在還不是老闆,就要適應現在的老闆(第74頁)
  • 第二步驟:如何擴大你的選擇範圍?(第78頁)
    • 十六、別像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奶牛,只懂低頭吃草(第79頁)
    • 十七、把自己從主人的位置讓出來(第84頁)
    • 十八、在自己身上來一次尋寶歷程(第89頁)
    • 十九、不要漏掉每一片雲彩(第94頁)
    • 二十、不要在尿急的時候才來找廁所(第99頁)
    • 二十一、讓你換腦袋的方法(第106頁)
    • 二十二、〈動動腦,看別人〉擴大選項的案例(第115頁)
    • 二十三、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第120頁)
    • 二十四、重視你身邊的東西(第126頁)
    • 二十五、不要把自卑和憂鬱當成寶貝,那只是藝術家的最愛(第134頁)
    • 二十六、重新檢驗你的優先順序(第139頁)
    • 二十七、預想人生的下一章(第144頁)
    • 二十八、你需要誰在身邊?(第147頁)
    • 二十九、〈動動腦,看別人〉擴大選項的案例(第150頁)
    • 三十、好好看路,別老盯著坑洞瞧(第153頁)
    • 三十一、效法美洲原住民(第155頁)
    • 三十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第160頁)
    • 三十三、沒帶指南針,就別去野外冒險(第163頁)
    • 三十四、你的內在天賦是什麼?(第167頁)
    • 三十五、〈動動腦,看別人〉擴大選項的案例(第170頁)
  • 第三步驟:採取精準的行動(第176頁)
    • 三十六、沒有準備射出箭,不是射中野獸,而是驚醒野獸(第177頁)
    • 三十七、沒有三兩三的酒量,就不要喝伏特加的烈酒(第181頁)
    • 三十八、不要認為嘴皮子比手腳更重要(第187頁)
    • 三十九、當我說認識你時,我是認識昨天的你,我不認識現在的你(第194頁)
    • 四十、建立個人品牌,是新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第199頁)
    • 四十一、友情不是烈酒,而是成長緩慢的葡萄藤(第204頁)
    • 四十二、一不小心,你就當上經理(第210頁)
    • 四十三、和希望做一對祕密情人(第215頁)
    • 四十四、把計劃落實在 A4 紙上(第220頁)
    • 四十五、讓機會如同多彈頭導向飛彈(第224頁)
    • 四十六、心裡始終有個完整的蘋果(第230頁)
    • 四十七、火車頭設計成流線型,而不是喇叭型(第235頁)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何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之人,不會有好果報。 

  這裡面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頗引人深思,這使我們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間性。在《心地觀經》裡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國土恩)。四、三寶恩(上師恩)。三途(三塗)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何謂三苦?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二、壞苦(壞是壞滅,苦乃迫惱之謂)三、行苦(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 
  一、四重恩 
  四重恩是:上師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 
  1、父母恩:
  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懷胎,生養哺育,才能長大成人。養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時候,自會領悟其中的含義。報父母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順的兒孫。
  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說,衣食住行無不來自眾生之恩,每個人的勞動都是為了對眾生的報答。報眾生恩,有了這種意念才有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建設文明的社會。 
  2、國土恩(國王恩): 
  報國土恩。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藏,傳統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使國土莊嚴是我們報恩的職責,也是我們為後輩應盡的義務。 
  3、上師恩(三寶恩): 
  對佛教來說,佛、法、僧三寶使人們取得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是人們的上師。三寶之恩自不能忘!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認為最重要的,但經典裡卻把父母、眾生、國王放在三寶之前,可知一個人如果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眾生的護持之恩、國家的安定之恩,那麼這個人說他竟能報答三寶之恩就很難真實了。 
  4、眾生恩: 
  雲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勸發菩提心文》說:“我與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互為眷屬、父母、六親、乃至師友。而彼眾生常為我身作大饒益,或順我志,令我歡喜;或逆我志,令發道意;又能示現一切極苦相貌,令我驚覺,不生貪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眾生恩德亦復無量,不可言說。”尤其是“上報”這兩字應該記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擺在眾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報”,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為若無眾生護持,不要說修菩提大道,我們連活著都十分艱難呀!真是令人動容的見地! 我時常驚醒自己:面對眾生,要牢牢記住“上報”兩個字。
  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了報恩,那就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以同樣份量來報償我領受了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的向往著儉樸的生活,並且常為感覺自己占有了同胞們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
上師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報恩無盡啊!

  由此可知,忘恩負義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知恩報恩是「行好事」的先決條件,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裡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薩才落實知恩報恩?《大智度論》說,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以上主修的課程,所以二地菩薩才真正落實了。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占了兩句,因為這兩樁事情要緊!古大德、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確實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湧泉為報,對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菩薩,尊稱他為法身大士。  
     二、三塗苦(三途苦):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1、三途(三塗): 
  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貪嗔癡稱為三毒。有這三毒,就墮落到三途。 
  2、三塗(途)之苦: 
  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難苦)。
  何謂三苦?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
  
 
 ①、苦苦
  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單指人間言)

  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為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環境,如冤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乃至天災人禍等苦,一切眾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譬如畜生已受癡昧無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殺、烹煮、食啖等苦,其義相同。 
  ②、壞苦 
  (壞是壞滅,苦乃迫惱之謂)
  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但是非永遠,有敗壞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雖受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墮落之日,其時有五衰相現: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樂本座,其時痛苦非常。涅盤經雲:‘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等......’。就是色界的初禅天得......此乃世間有漏之禅,終有變壞之可能,當其定壞之時,生大苦惱,隨念墜落,此即壞苦也。 
  ③、行苦 
  (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
  此乃無色界天所受之苦,此天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雖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仟大劫,然而壽滿定盡之時,還要墮落輪回,其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論”雲:‘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於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其痛苦可知矣。雖未墮時,也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如何挑選青菜

挑葉子不會太漂亮的,最外面一層有點黑線條,有點邊緣(黑色)中小洞洞的菜,太漂亮的菜農藥噴得多。第一次洗菜時把最外一層剝掉別吃。

這些裡面還是很好的,能吃的菜!

如果外表爛得比較嚴重,菜刀切對半看裡面是不是也爛掉發霉,如果也是就不要了。如果裡面是好的就還可以吃。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法西斯哀歌

表淺的禮貌(喪失的道德)、崩解中的傳統社會與宗教和它們之中對社會邊緣者、負重擔者的同理,從小家庭、個人主義的興起,日漸薄弱的社會信任和漸趨極端的社會競爭,到以網路為社交重心(更多參與網路發起的活動),進一步加劇人情的淡薄,而後延伸成足不出戶的新型都市病(網購、網路點送餐),此起彼落的公民運動和試圖取代神的公民道德,以政治取代宗教,等於法西斯的溫床。

宗教是維繫社會各階層人群的重要力量,它們回答當前社會面對的問題,給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是唯一有效的答案。
現代教條化的所謂公民道德沒有愛,它只是一些收集起來的「體面的」社會中的習慣和做法,那不是道德,只是爭權奪利、維持「體面的」社會生活的工具。

影視、出版物給予的就是人們最缺乏的東西,電視和書刊成為新型偶像,人造自己的神,他們操縱神,不信神,個個想死,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行在世上沒有人分擔擔子,沒有神安慰找不到自己身為小螺絲的價值。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刻薄、自私

對人際技巧不是很好的人,也許一開始會感到反感,這很正常,作者自己過去也是這樣刻薄、自私的人,但現在悔悟了,覺得我們應當存有一份同理,也許他們會說傷人的話,做些傷人的事,刻意的應該讓他們知道哪邊不好,要改,無意的也不用太計較。有意無意有時難辨,隨著時間,我們的閱歷增長,有時會得到答案,有時不會。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9成女性都得過?惱人的黴菌性陰道炎

現代女性追求流行時尚,穿著超緊的高腰牛仔褲,加上近來天氣轉涼,氣候變得又冷又濕,女性為了保暖穿著厚重的絲襪或是褲襪,包得密不透風的結果,導致私密處遭黴菌感染發炎,不僅分泌物變多,也會感到劇烈灼熱、搔癢、甚至頻尿,究竟黴菌是如何引起?症狀有哪些?女性朋友又要如何預防這個惱人的疾病?
黴菌性陰道炎是人們習慣性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一種念珠菌引起的陰道炎,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多見,占80%到90%,一般情況下,白色念珠菌可潛伏在人體的口部、腸道、皮膚及陰道粘膜上,與人體和平相處,並不引起疾病,但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或患嚴重疾病,有複合維生素B缺乏,或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時,黴菌性陰道炎就容易乘虛而入。
有8到9成女性曾遭念珠菌感染(圖/中時電子報)有8到9成女性曾遭念珠菌感染(圖/中時電子報)
根據統計,有8到9成患者曾遭念珠菌感染,平均每四位女性有三位曾患過白色念珠菌陰道炎,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曾仁宇指出,罹患黴菌性陰道炎時,陰道會流出乳酪狀或泡沫狀分泌物,顏色為乳白色或黃綠色,且有魚腥味,此外,外陰部及陰道還會感到灼熱且搔癢難耐,若病情嚴重時,患者會頻頻產生尿意,但卻尿不出來,甚至是排尿困難。
衛生習慣不佳是造成黴菌感染的原因之一(圖/中時電子報)衛生習慣不佳是造成黴菌感染的原因之一(圖/中時電子報)
而黴菌性陰道炎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弱的女性身上,例如糖尿病患者、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或是月經前後、懷孕、更年期婦女等,均容易因身體狀態變化,陰道酸鹼度改變,造成陰道發炎,此外,衛生習慣不良也是女性遭感染的原因,許多女性不習慣觸碰自己的性器官,因此往往疏於清洗,導致下體堆積分泌物,遭受念珠菌感染,然而衛生習慣固然重要,但過度清潔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少女性喜歡使用藥用洗液清洗陰道,結果卻殺死陰道內的乳酸桿菌,破壞可抑制細菌的弱酸環境,導致黴菌大量孳生。
而中醫方面,中醫師吳明珠表示,黴菌性陰道炎在中醫稱為帶下病,與臟腑功能失調致使腎氣不足、肝火旺或濕熱等症狀,影響身體免疫力下降有關,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症,又可根據白帶的量、色、質、味,分成脾虛、腎虛、溼熱型等三種,吳明珠指出,造成臟腑功能失調的原因,大多是患者處於經期前後,或時常熬夜晚睡、吃太多生冷與辛辣油膩的食物,此外,穿著不透氣又過於貼身的衣物,或是經期間的性行為等,均會導致身體溼熱虛弱,而容易罹患黴菌性陰道炎。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很重要(圖/中時電子報)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很重要(圖/中時電子報)
若想避免惱人的黴菌性陰道炎上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很重要,例如經常換洗及消毒內褲、毛巾,勤更換衛生護墊,排便或排尿後,由尿道往肛門方向擦拭外陰等,皆可避免反覆感染黴菌性陰道炎,除了不要熬夜,維持正常規律的生活外,適當的運動,穿著棉質透氣的衣服,避免辛辣油炸或生冷冰涼的飲食,不要在行經期間發生性行為,就能減少黴菌性陰道炎反覆上身的機會。
防止復發不要穿過緊的內衣褲(圖/中時電子報)防止復發不要穿過緊的內衣褲(圖/中時電子報)
雖然黴菌性陰道炎的治癒率高,但再感染的比例也高,根據統計,曾經感染黴菌性陰道炎的病患,約有5%會反覆發作,因此醫生也表示,按照醫囑用藥,避免症狀稍微好轉就擅自停藥,才能降低病情復發的風險,另外,由於念珠菌較易在溫潮濕的環境中成長,避免長時間穿著緊身內衣褲以保持局部乾燥,可以減少再發感染的機會,平時也可以多吃乳酸菌食品,幫助陰道健康,再加上良好的衛生習慣,就可以避免黴菌性陰道炎復發。
文章來源:上海四五五醫院

癢、異味,輕微陰道炎黴菌感染可自理 7招自我照護
作者:謝佳君編譯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不少女性都有陰道感染的經驗,令人困擾的是,癢與異味症狀常常出現,想到要一直跑診所、看醫生,是不是又讓妳感到有點麻煩?其實有些時候輕微的陰道黴菌感染可以自己在家處理就好,有機會自行改善,但如果出現3種情況,建議還是要就醫。
醫學網站《WebMD》指出,假使以前得過陰道黴菌(真菌/念珠菌)感染,而且這次出現的症狀相同,或許先不必急著看醫生,可以試著自己處理就好。但前提是你必須先問問自己:這段期間是否有新的「性伴侶」?因為許多陰道黴菌感染的症狀,包括搔癢、灼熱、白帶,和性病的症狀相當類似。

(如果正在懷孕中感染陰道炎,一定要就醫。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3種情況建議就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醫學系指出,輕微的陰道黴菌感染通常會自己改善,如果不想看醫生,可以自行購買抗黴菌藥物使用。但要注意,如果正在使用抗黴菌藥膏或陰道塞劑,可能會降低保險套和子宮隔膜(又稱子宮帽)的避孕效果。
但《WebMD》指出,以下3種情況最好還是要諮詢醫師:
●首次感染:確認不是更嚴重的問題,例如尿道感染或性傳染病,也有可能是細菌性陰道炎,需要不同的治療。
●懷孕中:懷孕期間,任何藥物都必須經過醫師核准才可使用。
●頻繁感染:如果一年內感染4次以上,就是「反覆性的陰道黴菌感染」,必須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6個月。頻繁感染也可能是糖尿病或其他疾病的警訊。
如果還是不放心,或症狀和過去感染經驗不太相同,建議還是要看醫師,避免延遲其他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天給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台安醫院主治醫師周佳謙也強調,如果陰道分泌物沒有異味、陰部不會搔癢,確實可以先在家自行觀察。但如果是懷孕婦女有會陰部不適,或者女性患者出現陰部搔癢、陰道分泌物氣味濃烈、抹片發現有陰道滴蟲感染、或是性伴侶被診斷有性病感染,建議還是要就醫

(念珠菌嗜吃糖,如果不戒除精製糖和甜食,念珠菌就不容易斷根。圖片來源:陳郁文)
推薦閱讀:(本文還沒結束,後面還有喔)

7招自我照護

另外,也有一些小方法有助於預防陰道黴菌感染,或許對治療也有一些幫助。
1.提升免疫力: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免疫系統健全,比較容易治癒念珠菌感染,如果罹患愛滋病、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藥物、長期熬夜、飲食失衡、缺乏運動等也會導致免疫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機率。建議多吃蔬菜、菇類,並養成規律睡眠,都能調節增加免疫功能,降低慢性感染。
2.少吃甜食、加工食品、飲酒,以免助長念珠菌大量繁殖。
3.多吃乳酸菌:可以多吃一些無糖優格,或含益生菌的保健品,有助於維持體內菌叢的平衡。
4.穿著寬鬆:避免穿太過緊身的褲子,盡量選擇棉質褲子,讓身體保持涼爽舒適。因為念珠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更容易孳生,寬鬆、乾爽的衣物能預防黴菌感染復發。月經期間則要勤換衛生棉。
5.非處方用藥:在確定沒有懷孕的情況下,若曾經得過陰道黴菌感染且症狀相同,可以試著到藥局購買使用抗黴菌藥,通常是藥膏或陰道塞劑治療。
6.發炎期間避免性行為,隔絕男性皮膚上接觸念珠菌的機會。
7.總是正確使用保險套
推薦閱讀:

自殺的警訊

自殺行動前的線索
  1. 研究證明:自殺行動出現之前,會展現出任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包含口語的、行為的、處境的(Miller, 1978; Osgood, 1985; …etc.) 
  2. 行為的漸進:從「自殺意念」到「自殺行動」是經過一連串演進的,所以絕對不可忽略任一環節;及早發現、立即關懷。 
自殺的警訊(FACT)
 1.感覺(Feeling):
  • 無望的-「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覺得沒有希望」 
  • 無價值感-「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過更好」 
  • 過度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 
  • 過度悲傷、自責、無助等負面想法 
  • 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2.行動(Action):
  • 藥物或酒精等物質濫用 
  •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 
  • 焦躁不安 
  • 攻擊、魯莽 
 3.改變(Change):
  • 人格-更退縮、厭倦、冷漠、社交疏離、猶豫不決或更為喧鬧、多話、外向 
  • 行為-無法專心 
  •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時候會很早醒來 
  • 飲食習慣-沒有胃口、體重減輕、或吃得過量 
  • 興趣喪失-對於朋友、嗜好、個人清潔、性、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 
 4.惡兆(Threats):
  • 言語-如討論「流血流多久才會死?」 
  • 威脅-如說出「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 
  • 行動計畫-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究藥物、獲取武器 
  • 自殺的企圖-服藥過量、割腕

我可以怎麼做

如何向自殺者伸出援手 

http://tspc.tw/tspc/portal/howdo/index.jsp?sno=97
當人們說『對生活厭倦』、『沒有活下去的意義』時,這些說法常常會被聽的人否決,或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但是這些反應並不會對想自殺的人有所幫助。 
與想自殺的人的初次接觸是很重要的,常常接觸的地點是在家中或是公共場所,很難進行私密的談話。 
1. 首先要找一個不受打擾並可保護隱私的適合地點進行談話。
2. 接下來要分配足夠的時間。想自殺的人常常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吐露自己的事情,所以傾聽者必須準備足夠的時間和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
3. 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有效的聆聽他們的想法。伸出援手或傾聽本身就能減少自殺者的絕望感。
  目標:是要跨過不信任、絕望和無助的鴻溝,給他們希望,讓他們相信事情會好轉。
 應該如何溝通  專注的傾聽、展現同理心,保持平靜
 ‧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溫暖
 ‧誠實且真誠地談話
 給予非言語的訊息(點頭、眼神、拍拍肩膀),來表達對他們的接納和尊重
 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價值觀
 專注於他們的感受
 嚴肅看待這個情境並且評估危險性 
 進一步你可以  詢問之前是否有嘗試自殺的經驗
 發掘自殺以外的可能性
 詢問自殺的計畫
 找出其它的支持系統
 買時間—訂定約定
 可能的話,移除可以用來自殺的工具
 採取行動、告訴別人、取得幫助
 如果危險性高,留下來陪伴這個人

   小訣竅:想要增進溝通,需要用平靜、開放、關心、接納且不批判的接觸方式。
 怎麼樣會破壞溝通  太常打斷他們說話
 顯露震驚或情緒激動
 表達自己很忙
 擺出恩賜態度
 作出突兀或含糊不清的評論
 問大量的問題(不停重覆為什麼) 
 不該做的事
 忽視這個情境
 感到震驚、尷尬和恐慌
 說所有事情都會沒事
 不斷挑釁這個人去進行自殺
 讓這個問題看起來不重要
 給予錯誤的保證
 發誓會守口如瓶
 離開並讓這個人獨處 
   小訣竅:用溫暖的態度傾聽他們;用尊重的態度治療他們;用感情同理他們;用自信照顧他們 
------------------------------------------------------------------------------------------------------------------------
如何處理一位想自殺的人 
如果個案思緒紛亂,帶有模糊的自殺意念,那麼可能就有足夠的機會讓其可以和關心他的人暢談這種想法和感覺。然而,需不需要後續的追蹤則可以再觀察,尤其是那些社會支持系統不足的個案。其實不管本質是什麼問題,自殺個案通常兼具三種感覺:無助、無望和絕望。
一、自殺個案的心理狀態有三大特色: 
 1. 矛盾
大部分的人對於自殺的感覺很複雜,想活及想死的念頭一直在拉鋸。他們會有想要逃離生活上痛苦的衝動,但又有一種想要繼續活著的渴望。許多自殺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要死去,只是他們對生活感到不滿意;所以,如果我們給予他們支持,會讓想活著的念頭增強,自殺的危險性就會降低。 
 2. 衝動 
自殺也是一種衝動的行為。就像其他的衝動一樣,自殺的衝動是暫時的,只會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自殺的衝動常常是被每天負面的事件所引發。藉由和時間競賽、去除這些危機,健康工作者可以幫忙他們減少自殺的念頭。 
 3. 思考僵化、固執 
當一個人有自殺傾向時,他的想法和行為就會變得很狹隘,反應的情緒和動作非黑即白,他們會一直想著自殺而無法察覺其他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可以多告知幾種取代死亡的方法,即可溫和地讓他瞭解還有其他的選擇,即使並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二、自殺個案的處理原則:
 1. 尋求支援
評估個案的支持系統,辨認出有支持能力的親人、朋友、相識者或其他人,懇求他們的加入和幫忙。 
 2. 訂立契約
訂定契約是個自殺防治的有效方法,個案身邊親近的人都可以加入共同磋商契約的內容,這樣的磋商可以引發許多相關議題的討論,大部分的個案也會尊重他們給予醫師的承諾,但契約必須在個案有能力可以控制自我的衝動下才適用。
排除嚴重的精神疾患和自殺意圖,醫師可以開始給予藥物治療,大部分是給抗憂鬱藥物和心理(認知行為)治療。大部分的病人也受惠於繼續遵守有架構的契約約定。
除了治療原本的疾病,有些病人需要長達兩到三個月或者更久時間的支持;支持的方向著重於提供希望、鼓勵獨立、幫助病人學習處理生活壓力的不同因應方式。 
三、針對個案危險性程度之建議處理方案: 
 1. 低度危險性 
這個人已經有一些自殺的想法,例如『我無法繼續下去了』、『我希望可以死掉』,但還沒有做任何計劃。
需要的行動:提供情緒支持。 

討論並處理想自殺的感覺。一個人愈是能夠坦率地談論失落、孤獨和無價值的感覺,他的情緒起伏程度愈輕微。當情緒起伏和緩後,這個人才比較可以是反思的。這個反思的過程很重要,因為除了他本身以外,沒有其他人可以重新喚起他決定要自殺或是繼續活下去。談論過去自己如何不訴諸自殺而能解決問題的經驗,將焦點放在個人正面的力量。
=>轉介這個人給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或醫師。
=>定期會談,維持接下來的聯繫。 
 2. 中度危險性:
這個人有自殺的想法和計畫,但沒有立即自殺的計劃。需要的行動:利用矛盾心理,探尋其它的選擇,訂定約定。 
利用矛盾心理。集中焦點在想自殺的人的矛盾心理,以使得想要活下去的力量可以逐漸增加。探尋除自殺外的其它選擇。試著發掘自殺以外的不同方式,即使它們可能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希望這個人至少可以考慮其中一個選擇。
訂定契約。設法由想自殺的人取得他/她將不會在以下狀況自殺的承諾。此時,主要為取得口頭承諾,進一步的實質契約,通常由個案的治療醫師來與其訂定。

=>轉介這個人給精神科醫師、諮商師或醫師,儘快預約會談時間。
=>聯絡家人、朋友和同事,並且獲得他們的支持。 
 3. 高度危險性
這個人有明確的計畫,有執行計畫的工具,並且打算立即進行計畫。
需要的行動:陪伴這個人,絕對不能讓他一個人獨處。 

溫和地和這個人談話,並且移除藥丸、刀子、槍、殺蟲劑等。(遠離可用來自殺的工具)
=>立刻聯絡專業人員或醫師,並且安排救護車和住院。
=>告知家人並且獲得其支持。
何時需讓個案住院
下列是必須讓個案立即住院的情形:
‧有重複的自殺想法
‧在短時間內(接下來的幾小時或幾天)有高度的死亡意圖
‧心緒激動不安或恐慌
‧已有使用暴力的計畫,且有立即實行的方式
如何讓個案住院 
‧儘量避免個案獨處
‧安排住院
‧安排由消防隊或警察轉送至醫院
‧告知參與的管理機構及家屬

珍愛生命守門人

http://tspc.tw/tspc/uploadfiles/File/b_11.pdf

情緒從不消失,它在等你的安撫與理解

作者:蘇絢慧 
Twitter Plurk facebook分享 
本文出自諮商心理師蘇絢慧《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當你越想完美,就越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當你越想證明自己是正確,就越看到自己處處是錯誤。
*你的情緒,需要你學會安撫及照顧
我以為,如果人生能一帆風順,照著自己的期許及渴望實現,就太好了,所有問題應該都沒有了。
可是,我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年紀越長,就越覺得,能掌握的事越來越少,什麼事情都充滿不確定,生活中,許多情況也總變來變去。
有時候,越想控制好一切如我期待,反而常常感到混亂。
總是越用力過日子,日子卻越讓人無力。
有時候,真的很難不沮喪,也會懷疑,究竟有沒有安心、安穩的時刻?
為什麼人生的路,這麼難?
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徹底解脫沮喪感,及不斷懷疑自己到底是對還是錯的感覺?
親愛的,我理解那份沮喪及內心的混亂。總是越想擺脫什麼,就越難擺脫什麼。
當你越想擺脫,就越覺得被捆綁。當你越想爬升,就越覺得無止境墜落。當你越想完美,就越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當你越想證明自己是正確,就越看到自己處處是錯誤。
你知道嗎?你無法擺脫情緒的糾結,來自你「太想改變」;想變得更讓人滿意及稱讚;想變得讓人欣羨及肯定;想變得讓人不再挑剔與否定。

如果,你可以停止對自己、對他人再用力期待及要求,放棄不知何時失去彈性的那份「要完美」的執著,接納現狀的現象與接受自己的呈現,那麼,寧靜會自然到來。

你的混亂情緒,來自你童年的正向情感經驗太少,擔憂、無助、恐懼,及孤單無依的感覺,讓你不斷忍受龐大情緒的侵擾。

情緒,對你而言,就像是風暴,也像是海嘯,總是席捲你,讓你動彈不得,任由摧殘及擺布。

你期望不到任何人,能發現你的無助及恐懼。

大人們太忙,總有說不完的理由,把你放在最後的考慮裡。你像個「物品」,只能任由大人擺來擺去,好像只要有地方可以擺放你,就沒事了,其餘關於你的感受、想法,任何需要及渴望,都不重要,也不值得一顧。

所以,你要自己不再當小孩,小孩的狀態太無助與渺小,你強迫自己趕快長大,就能靠自己一個人行動,不要讓自己依賴任何人存活。

一個小孩,心中當然渴望有人依賴、有人保護、有人關愛,但怎麼也期待不到時,我們會讓自己心冷,消滅渴望的火焰,好讓自己不再期待,也不必失望。最後不論自己遭遇什麼,都不再有感覺,只有麻木。

然而,即使我們巴望著時間走快點,好讓自己快點長大,快點快點,快點快點,一直盼望著未來快來,但結果身體外型是長大了,內心深處卻始終封鎖著一個忍受孤單、無助、恐懼、挫折的小孩。

蘇絢慧新書動人開箱,七天手繪曼陀羅,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每種痛苦情緒,都有著被理解的需要
關於你的童年,除了恐懼與無助的情緒反應會自動冒出外,其餘的記憶,都只是空白。
成長的過程,因著與人認識及靠近,帶來傷害。數不清成長過程中,究竟遇到多少挫折與驚嚇,也難說清楚每次挫折與恐懼時,那些事件的始末。但情緒感受就是無法擺脫,一直翻攪困擾著你。

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你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

同時,也會成為一個負面情緒的按鈕,只要有所刺激,那個充滿毀滅性、爆發性的情緒,就會一觸即發。

當情緒轟隆隆地引爆,所有過程都讓人失去意識,無法知覺歷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人,只剩下自動化反應,思考的能力,被拋在十萬里之外。

所謂的負面情緒,是一種界定及指稱,不意謂著負面情緒等於錯誤或是不該存在。諸如:憤怒、悲傷、無助與脆弱,都是人生裡必然經驗的情緒歷程。人生有悲有喜,有高低起伏,神不僅賜給我們歡笑,也賜給我們眼淚。若人生只該有歡笑存在,那釋放人類苦痛的眼淚,也就不需存在了。

過去,我們給予負面情緒太多批判,太多人唯恐自身帶有任何負面因子,遭來人們的厭惡與輕視。許多時候,我們的痛苦也多來自於此,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有真實情緒。我們不願意讓人看出我們的脆弱、不好的一面,總要花許多力氣去否認自己具有這部分,極力想擺脫這些損及自尊與價值的負向感覺。

其實,我們是害怕不被尊重,與害怕自己被排斥,不值得人們愛。

許多人害怕負面情緒,因不能接受自己有這些感覺,而費了許多力氣,要把這些感覺丟掉,心裡根深柢固厭惡這些脆弱又無能的感覺,於是將自己膨脹起來,用誇大的強者姿態,去批評與指責周圍微小弱勢的人,以鞏固自己有能力與優越的形象。這樣,他會覺得沒有這麼難受,覺得自己的生命並非一無是處。

但我想告訴你,能與負面情緒共處、能接納自己的灰暗面、能包容自己人生裡的低潮,是一種能力;很重要的能力。這能力比去說服自己「應該永遠樂觀積極面對人生」還重要。因為人生有太多不確定的時候,你無法掌控該發生哪些事、不該發生哪些事,你也無法每時每刻都清楚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這些情況都將使你產生許多不好及不確定的感覺。

負面情緒和正面情感,都是環境與我們個體互動之後,回饋回來的訊息,為著要告訴我們互動的狀態如何?或者我們是否需要調整什麼?增強什麼?維持什麼?也有著被理解或被聆聽的需要。

特別是痛苦不安的情緒,都需要在對話的過程中,被懂、被聆聽,也被連結。當被懂、被聆聽,及被連結之後,我們的情緒便能獲得調節,不再緊繃,或淤積在胸口上,無法釋放。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不工作,嫁一嫁算了」?

聽到家人這麼說,心裡會有恐懼焦慮感是正常的,任何有同理心的人都會心疼被說的人,家人確不該這麼說,他們有錯,但去找工、找心諮資源求助、行動仍是自己要做,因為除了自己最了解自己情況,別人很難在這事上幫我們。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王牌大律師情殺前女友:我從來不知道愛情也需要學習

王牌大律師情殺前女友:我從來不知道愛情也需要學習
劉北元2007年因衝動犯下情殺案,他悔悟當年自己因害怕失去、病態嫉妒、將自己的生命不當投射於對方,都是自私、扭曲的愛。 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天下雜誌653期 
 
 
人生勝利組,卻過不了情關。「一秒」的衝動讓他鋃鐺入獄、身分歸零。這一秒很短、短到自己都難以理解為何發生;這一秒也很長,長到必須用一輩子償還。
「剛到監獄時,我常常哭。因為我想像她被我用刀子刺進去的時候一定很痛,每次想到這個,我就痛哭,」劉北元的聲音低到幾不可聞,嘴唇微微顫抖,「我沒辦法想像,我怎麼可以讓一個我愛的人,承受這麼沉重的痛苦。」
第一次見到劉北元,很難想像他曾是身價上億、志驕意滿的王牌大律師。眼前的他,身著白色Polo衫、刷白牛仔褲、背黑色後背包還自備保溫瓶,只有受邀演講時會套上較正式的淺色襯衫,到少年觀護所、校園或監獄,做著使他感到身心安穩的工作:基督教更生團契的福音志工。
劉北元,曾是國內最年輕的保險法律師。大學就立志賺大錢,30多歲就五子登科,開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還在辦公室貼上電影《魔鬼代言人》海報。
但是,名利雙收的他卻過不了情關,2007年持刀砍死欲分手的女友,判刑12年,2014年才假釋出獄。
採訪過程中,他不斷回到過去,直視當時黑暗、扭曲、狂亂的自己:
台灣最近發生很多情殺案,我看到都會很難過,會去注意那些狀況。其實可以發現,情殺跟犯罪統計中的高風險群沒有太大關係,他們不是來自高風險家庭,甚至很多來自高學歷或中上階級的人,這跟「挫折耐受力」有關。通常人生順遂的人會發生狀況,因為他無法接受「被拒絕」。(延伸閱讀:你有被拒絕的勇氣嗎?
我父親是一名嚴格的校長,小時候跟他不親,我在家不太說話,但長大後父親重病住院、出院回老家休養時,我每次去看他,都會牽牽他的手,告訴他我愛他。
大學時,我看了部電影《麻雀變鳳凰》,男主角李察吉爾是一名商業律師,經常開跑車載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在街上飛馳,那股帥勁讓當時還在念法律系的我心嚮往之。

世俗的成功,不過就是銀行帳戶數字在變化

我年輕時的人生目標,是追求名利的王牌大律師。律師事務所開幕第一天,我就在辦公室貼了《魔鬼代言人》海報。我接的都是大案子,高峰期律師費收入上千萬,一部車開一年就換,雙B、奧迪、保時捷都有了。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我都只是為了滿足身體需求,對「心靈」卻一點努力都沒有,所以我總在尋求更大的感官刺激,買名車、半夜在高速公路飆到300公里,找尋活著的感覺。
小時候,我很常思考「生命的意義」,念法律系後,思惟能力被打開了,我就去尋找理論基礎,想辦法擺好自己生命的位置、慢慢去疊自己的人生金字塔。但我一直把「成功」當成我的金字塔底部,把它當生命目標追尋,卻發現都有了的時候,不曉得接下來要做什麼,人生沒有了目標。
我現在才知道,我把人生目標看錯了,我當初的目標是世俗的成功,但得到之後,只有銀行帳戶數字在變化而已,心裡非常空虛、變得不快樂。
當我的人生開始脫序,朋友看出我不對勁,介紹我看精神科醫生。其實精神科醫生只有第一次聽我說,之後就只是開藥而已。我後來才知道我應該去看心理醫生,但我當時連有心理醫生這種醫生都不知道。而且事發前一個小時,我其實一直在打電話給我的精神科醫生,但當時是中午,沒找到他。
第一次去看醫生,他認為我是憂鬱症,給了我一條橡皮筋套在手腕,告訴我說,如果覺得心痛,就彈一下橡皮筋,那輕微的疼痛感會讓我揪在一起的心稍微鬆開。
這個方法有效,但我的心還是痛,我開始會拿火燒自己、用刀割自己。
邱劍英攝

錯將生命投射在他人身上

我從來不知道愛情也需要學習。每個人對感情有不同的感受度,我對感情比別人敏感,最大的問題是:不該有而有、該斷而不斷。
「不該有而有」,是自己人格道德上的崩潰,我以前覺得男人有點本事、交交女朋友沒什麼,所以我外遇一個接一個,追求生理上的感官刺激,像上了癮一樣。(延伸閱讀:男人把外遇當出口?揭開婚姻的「半幸福」真相
「該斷而不斷」,是當我感情受挫時,只有兩種思考邏輯:一,她不喜歡你了;二,她有別人了。但我當年覺得自己不可能是人家不喜歡的那種人,我年輕、有錢、是有名的律師,怎麼可能有女生不喜歡我?
但她不喜歡了、她不要了。我當時的想法就是她喜歡別人了,那種嫉妒心沒有被很好地控制,像火燒一樣。
我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在她身上,覺得如果她在我的生命中消失,自己也活不下去,這樣的不當生命投射,產生的恐懼讓我失去理智。
我傷害自己是為了轉移心痛,但發現這樣做可以讓別人聽我的。身邊的人會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會問你的需求是什麼?這種行為變成一種操控,讓局勢改觀。譬如她本來要分手,我往肚子捅一刀,她就到醫院陪我一個星期。

自殘轉移情緒,衝動釀成悲劇

後來我在監獄看了精神醫學的書,想知道「我到底怎麼了」。書裡談到「衝動」問題,這個衝動其實就是向內、向外。向內是自殘,但一旦有某種誘因一點燃,本來內向的衝動就轉向外,變成傷害人的衝動。
所以情殺案例一定都曾有自殘、操控的動作,就像拿著硫酸到台大那個案子,當事人是去談判、要操控,並不是要去殺對方,但因為言語衝突釀成悲劇。有情殺問題的人都有脈絡可以被發現。
所以,你如果面臨分手談判,第一、要找朋友,第二、要在公共場合,第三、講話不要去刺激對方,對方本來就已經有內在衝動,你不要把他誘發成對外的衝動。(延伸閱讀:好聚卻好難散 要怎麼和危險情人提分手?

如果懂得愛自己,就不會去妒忌一個已不愛我的人

後來我也寫書告訴孩子,不能用超過愛自己的標準去愛別人,如果你愛別人超過愛自己,當所有一切得不到回報,就會變得扭曲、痛苦會加倍。
生命是一門愛的功課。小孩子學會愛自己,便會律己及矯正自己的行為;大人學會愛自己,就知道應該嚴肅對待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不會輕易選擇傷害或結束它。
我當年如果學會愛自己,就不會去妒忌一個已經不愛我的人,也不會因為不愛我的人要離去,憤而殺人。(劉北元給兒子的信:寶貝兒子,有一天你若愛上一個女孩,請記得……

教育應該教孩子面對感情挫敗

我的兒子如今也就讀法律系,會跟我談生涯發展。我曾跟他說,孩子,我只要你思考一件事。老爸年輕時,一路規劃自己成為成功的律師,我曾幾何時把自己規劃往監獄的方向走?但是我進去了。
我希望孩子的人生有正確價值觀,靠良好的信仰去建立,否則很可能走上「物質成功論」。當父母的,要讓他找到真正的生命價值觀,讓他站得穩,而不是追求金錢價值的成功。
劉北元如今常以基督教福音志工身分,前往少年觀護所、校園或監獄,輔導需要幫助的人。(邱劍英攝)
曾經我去演講,有位孩子跟我說:老師,我覺得我的物質欲望好強,我念書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來要賺錢,心理壓力好大。我跟他說:你有沒有想過,一隻老鷹如果背著黃金,牠飛得遠、飛得高嗎?
所以學校教育該加強,如果教育體制只教學生追逐成功卓越,而忘記告訴他們,當挫折來襲時,如何站穩腳跟,迎接人生巨浪的衝擊,社會悲劇就會不斷上演。
孩子感情的挫折一開始都發生在學校,曾經我去某學校演講,有幾名孩子才15歲,就因為被拒絕而自殘,如果這樣的問題持續在青少年時代被學習,總有一天會從傷害自己變成傷害別人,很容易出問題,學校應該教學生怎麼面對感情挫敗。

更生人復歸社會,家庭支持最重要

家庭也很重要。很多更生人回到社會,能重新開始的,一定都是家庭功能正常;家庭功能不正常的幾乎沒機會,因為最大的支持不存在,他回社會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住哪裡?
家庭的支援程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從監獄出來後可能的發展。如果都是零,他最好趕快到一個能支持他的宗教機構或中途之家,如果他拒絕走進機構,其實再犯率高達7至8成。我從自己輔導更生人回歸社會的經驗觀察到,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

人生每一秒,取決於當下如何面對

我出獄到現在遭遇很多挫折,更生人該面對的問題一樣沒少。很多時候,我還是會很低落,還是會陷落到黑暗中。但我會想,這是上天的安排,把人生搞得比我糟的沒幾個,我走這一遭,可以給一些人希望。
有一次我到高雄某協助低收入家庭的基金會演講,聽演講的都是受刑人子女居多,我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他們,說:當你們覺得人生過不去時,只要想想三個字:劉北元。這樣,你會覺得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難關。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事情會在人生下一秒發生,但可以決定在發生事情當下,要用什麼態度面對,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來處理,這個決定影響了我們下一秒鐘的生命品質,更改變我們下一秒鐘的人生。(責任編輯:黃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