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學習(wiki條目

學習是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或內在傾向與能力較為持久的良性變化。


學習是透過外界教授或從自身經驗提高能力的過程。

詞源編輯

學習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論語》中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複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圖像信息、聲音信息及觸覺味覺等等信息)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想的含義。「學」是自學或有人教你學。「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學」偏重于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偏重於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學是指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習是指知識和經驗的實踐。學屬知,習屬行。中國大儒王陽明曾提倡知行合一。
荀子在《勸學》中說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恆。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編輯

學習是外在環境刺激引起的行為的變化,要有可觀察、可測量的外在變化。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的研究。並且以個體獲得經驗為結果。

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編輯

學習是內在傾向或能力的變化,內在變化與外顯行為並不完全一致。(當然內在的變化還必須由外在的變化來推測)
這種變化應是後天經驗習得的,不是先天的反應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
這種變化要能保持一段時期。
綜合兩大學派可以這樣來定義學習:學習是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或內在傾向與能力較為持久的良性變化。

學習的類型編輯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編輯

  • 認知領域
  • 情感領域
    • 接受
    • 反應
    • 價值化
    • 組織
    • 性格化
  • 心因動作技能領域

接受學習發現學習編輯

有意學習偶然學習編輯

意義學習英語meaningful learning機械學習編輯

學習過程模型編輯

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編輯

加涅把學習過程看作是由操作、執行控制和預期三個系統協同作用的過程。作業系統由受納器、感覺登記器、工作記憶(包括短時記憶)系統、長時記憶系統、反應生成器和反應器組成。執行控制系統對信息、表徵形式和加工策略的選擇都具有指導和監控作用。預期指人的信息加工活動受目的指引。認知目的引導著加工方式的選擇。認知加工活動的實現和預期目的的達到會帶來情感的滿足,由此進一步激勵新的認知活動。 
從加涅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來看,知識的學習過程經歷著一個信息輸入—編碼—加工—貯存—提取—輸出的過程,根據這樣的信息流程和執行控制與預期系統的作用,加涅進一步把學習過程劃分成八個相互聯繫的階段:(1)動機階段;(2)領會階段;(3)獲得階段;(4)保持階段;(5)回憶階段;(6)概括階段;(7)動作階段,(8)反饋階段。加涅指出,與各個階段相應的心理狀態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學影響下出現的。

梅耶的學習過程模型編輯

梅耶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提出了一個簡化的知識學習過程模型,該模型比較簡捷地描述了知識學習的基本過程。從外部看,學習過程的兩端是外部刺激(新知識)和可觀察或可測量的行為反應。從內部看,學習過程始於學習者的注意(A),注意使學習者的經驗指向於與當前學習任務有關的外界信息並激活相關的原有知識(B);新知識進入工作記憶(短時記憶),當新知識進入工作記憶以後,學習者找出新知識各部分的內部聯繫(C);然後學習者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相關知識聯繫起來,找出新舊知識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D);最後,新學習的知識進入長時記憶(E)。

有效學習的條件編輯

根據拉什利(K.S.Lashley)的腦功能整體說,學習活動的效率與大腦受損傷的面積及部位之間的關係為:與面積大小成反比,與部位無關。

內部條件編輯

  • 適當的知識準備
  • 主動加工的心理傾向
  • 明確的學習目標

外部條件編輯

  • 獎勵與回饋
  • 反覆練習

學習技巧編輯

參考 學習技巧

註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Schacter, Daniel (2011). 「Pscyhology, Second Edi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