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數 660,024
2010/06/01
作者 / 吳若女 · 出處 / Web only
放大字體
40歲的房地產銷售員甯甯,經常東奔西跑,隨時陪客人看房子,想年輕時多衝刺賺錢,得失心很重...
肚子常咕嚕咕嚕響,弄得她很煩躁,最後都得跑廁所解決,次數多了,店經理還揶揄她很會選時間尿遁,讓她哭笑不得。
由於經常腹痛腹瀉,一開始她只是想可能吃壞肚子了,很小心自己的飲食,沒想到還是經常發作,胡亂吃的腸胃成藥,似乎也沒有效。醫生為她做了糞便潛血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和大腸鏡,排除她罹癌的可能,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疾病,再根據以下的症狀,判斷她是得了大腸激躁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簡稱IBS)。
Q: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反覆出現以下症狀:
■腹痛或肚子脹氣,上完廁所就改善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週多於3次)或腹瀉(每天多於3次)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
■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大腸激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會反覆發作,慢性且持續,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病因,但醫界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
西方的流行病學顯示有15~22%的人患有大腸激躁症,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曾指出,台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會有這樣困擾和症狀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似乎是一種文明病。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更指出,患大腸激躁症的女性又比男性多,大概是2:1,是男性的兩倍。
另一份研究也顯示,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而且可能從少女時期就隱隱發作,到了就學就業壓力大時,症狀就更明顯頻繁。幸好它只是功能失常的良性疾病,用耐心和正確的方式面對,還是能獲得改善。
Q:是不是少吃就沒事了?
實際上,已有很多研究顯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就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而不是空肚子折磨自己,畢竟這是得長期面對的病症。
Q:飲食有什麼要注意的事?
定食定量是最基本的原則。吃進對自己最適合的份量,避免晚上到「吃到飽」的地方,增加腸胃的負擔,使大腸激躁症惡化。
而定時進餐,也是要讓腸胃形成一個節奏感,有個順暢進食、消化和排便的規律。
食物的內容則要避免高脂、油膩和油炸的東西。脂肪攝取太多,會減緩胃的排空,繼而影響吸收,引起腹脹或腹瀉。
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可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如青菜、牛蒡和木耳)和優酪乳,幫助腸道的蠕動及腸內好菌的增加。
而腹痛或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則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甘藍和包心菜)和乳製品,選擇水溶性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和大麥),增加排便量,也能在腸內停留時間久一點。
飲食的寒熱也要得宜。
除了溫度的寒熱,如太冰、太熱太燙和太刺激(如燒烤、油炸或太辣)的食物對腸胃不宜之外,中醫師也會提醒要注意食物寒熱的屬性,像西瓜和海鮮都屬寒涼,腸胃弱的一吃就拉肚子,最好多了解自己偏好食物的屬性,避免太多的寒性食物。
Q:醫生說要放鬆心情,腸胃才不會跟著窮緊張。怎麼樣才能放輕鬆?
有腸躁症的人通常自我要求較高、容易緊張、追求完美。
其實中醫也早有研究,腸胃道是屬於脾,工作壓力過大的人,容易心火過旺,影響脾胃,鬱悶煩躁想不開也會讓肝氣不順,肝火過旺會影響脾土,腸躁症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除了要放輕鬆,還是要放輕鬆,辨認自己的壓力源、發生時間和頻率,想辦法紓解或調整,每天深呼吸、泡澡或聽音樂,才是讓腸胃緩下來的根本之道。
Q:吃什麼藥才有效?
基本上,腸躁症要根據不同症狀給藥,而不是單一制式的藥劑。
對以腹瀉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安全且適當的止瀉劑,給予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和抗憂鬱症藥物,以減少排便次數和如廁的急迫性,增加糞便的硬度。
對以便秘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適當的軟便劑,給予鎂鹽和乙二醇藥等藥物,減少排便的困難。
對以疼痛為主的人來說,則可以使用肌肉鬆弛劑,抑制腸道的蠕動,減少身體上的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一次就能看懂大腸激躁症!
https://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953
由於經常腹痛腹瀉,一開始她只是想可能吃壞肚子了,很小心自己的飲食,沒想到還是經常發作,胡亂吃的腸胃成藥,似乎也沒有效。醫生為她做了糞便潛血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和大腸鏡,排除她罹癌的可能,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疾病,再根據以下的症狀,判斷她是得了大腸激躁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簡稱IBS)。
Q:什麼是大腸激躁症?
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反覆出現以下症狀:
■腹痛或肚子脹氣,上完廁所就改善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週多於3次)或腹瀉(每天多於3次)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排便的情況改變(需要用力解、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
■糞便帶有黏液,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
大腸激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會反覆發作,慢性且持續,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病因,但醫界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
西方的流行病學顯示有15~22%的人患有大腸激躁症,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曾指出,台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會有這樣困擾和症狀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似乎是一種文明病。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更指出,患大腸激躁症的女性又比男性多,大概是2:1,是男性的兩倍。
另一份研究也顯示,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而且可能從少女時期就隱隱發作,到了就學就業壓力大時,症狀就更明顯頻繁。幸好它只是功能失常的良性疾病,用耐心和正確的方式面對,還是能獲得改善。
Q:是不是少吃就沒事了?
實際上,已有很多研究顯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就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而不是空肚子折磨自己,畢竟這是得長期面對的病症。
Q:飲食有什麼要注意的事?
定食定量是最基本的原則。吃進對自己最適合的份量,避免晚上到「吃到飽」的地方,增加腸胃的負擔,使大腸激躁症惡化。
而定時進餐,也是要讓腸胃形成一個節奏感,有個順暢進食、消化和排便的規律。
食物的內容則要避免高脂、油膩和油炸的東西。脂肪攝取太多,會減緩胃的排空,繼而影響吸收,引起腹脹或腹瀉。
便秘型的大腸激躁症,可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如青菜、牛蒡和木耳)和優酪乳,幫助腸道的蠕動及腸內好菌的增加。
而腹痛或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則要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甘藍和包心菜)和乳製品,選擇水溶性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和大麥),增加排便量,也能在腸內停留時間久一點。
飲食的寒熱也要得宜。
除了溫度的寒熱,如太冰、太熱太燙和太刺激(如燒烤、油炸或太辣)的食物對腸胃不宜之外,中醫師也會提醒要注意食物寒熱的屬性,像西瓜和海鮮都屬寒涼,腸胃弱的一吃就拉肚子,最好多了解自己偏好食物的屬性,避免太多的寒性食物。
Q:醫生說要放鬆心情,腸胃才不會跟著窮緊張。怎麼樣才能放輕鬆?
有腸躁症的人通常自我要求較高、容易緊張、追求完美。
其實中醫也早有研究,腸胃道是屬於脾,工作壓力過大的人,容易心火過旺,影響脾胃,鬱悶煩躁想不開也會讓肝氣不順,肝火過旺會影響脾土,腸躁症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除了要放輕鬆,還是要放輕鬆,辨認自己的壓力源、發生時間和頻率,想辦法紓解或調整,每天深呼吸、泡澡或聽音樂,才是讓腸胃緩下來的根本之道。
Q:吃什麼藥才有效?
基本上,腸躁症要根據不同症狀給藥,而不是單一制式的藥劑。
對以腹瀉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安全且適當的止瀉劑,給予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和抗憂鬱症藥物,以減少排便次數和如廁的急迫性,增加糞便的硬度。
對以便秘為主的人來說,可使用適當的軟便劑,給予鎂鹽和乙二醇藥等藥物,減少排便的困難。
對以疼痛為主的人來說,則可以使用肌肉鬆弛劑,抑制腸道的蠕動,減少身體上的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一次就能看懂大腸激躁症!
https://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9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