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enewslens.com/author/sn094545
最近有一則時事發生在日本,在東京新宿區自家公寓裡,21歲女子刺殺一名熟識男姓友人,以菜刀刺入其腹部數次,男性重傷有生命危險,她則渾身鮮血坐在公寓門口,目擊者報警將之逮捕。新聞發佈時僅知女方在卡拉OK BAR上班,男方在牛郎店上班,案情朝情殺方向偵察。警方初步調查,女子承認:「喜歡他喜歡地不得了,沒有辦法。」、「把他殺掉之後,我也要去死,所以用菜刀刺他。」
新聞畫面女子被逮露臉,在日本推特引發熱議,因為「她長得很可愛!」,網友戲稱為「病嬌女現實版」。病嬌(ヤンデレ)是人物性格的形容詞之一,是由病態(病んでる)和嬌羞(デレ)兩詞所構成的合成語,廣義的解釋是人物處於精神疾病狀態下和其他人發展出愛情。
詳細事件經過還不清楚,也或許有很多故事可推測,然而有趣的是,當「男性遭女性恐怖情人殺害」(此事件暫時使用「女性恐怖情人」一詞,代表使用暴力強行欲求),底下留言完全不若「女性遭恐怖情人殺害」的「恐懼」反應:
「很可愛,被捅也不是不行」、「史上最可愛的殺人魔?」「太可愛了吧我的天啊,除了會捅人以外根本理想型……」「拜託~捅我」、「想被她殺掉」「一副反正我爽完的樣子,看了都覺得興奮」「還好我長得醜」
以上類型留言佔蠻多比例,也多數是男性(註)。他們關切的重點不在情殺事件、受害者,反倒集中在女性(兇嫌)長相、身材,甚至「捅」是性的雙關語,嘲笑女性都倒貼了誰叫你不滿足對方呢。
註:新聞翻譯、網頁留言部分引用《大摳的秋名山腰駐車場販賣機》粉絲頁。
對於生活常規被破壞,人們通常會感到害怕、恐懼,替受害者悲傷,對加害者憤怒。然而換男性是親密關係底下的受害者時,似乎就不同了。「男性也可能遭受女性恐怖情人殺害!」這事件沒有引發後續關注,也鮮少同理男性受害者處境。連男性同袍都不相挺,這個社會現象是怎麼回事?
第一面向:男性不知道怎麼談私人情緒,尤其是公開場合
連男性同袍都不相挺?我的理解是,即使社會風氣改變,不懂情緒表達的男性還是不懂怎麼談私人情緒,尤其在公開場合。
我說一件個人經驗,每次過年回南部我們都有高中同學聚,大概5-6位約在某同學家客廳敘舊。我們開著電視(但沒人認真看),喝茶嗑瓜子,論時事與成就。我們都是交情20多年的朋友,我以為敘舊應該談個人感受、想法、家庭經營,但卻總是談及自身之外。這樣的聚會每年一次,每次4小時以上。
即刻入主
我能理解即使沒談上什麼,聚會是同學情感聯繫的一種方式。只是我覺得耗時間,也不知道大家到底過得如何,後來有一次自告奮勇提出疑惑,率先報告我的婚姻家庭、生活挑戰及個人感受,並表示想聽聽其他人的。雖然現場僵了一下,然他們都有回應也說了自己,真的有彼此交流的感覺,讓我很滿足地回家並期待來年。結果來年故態復萌,又回到舊模式。
男性不懂怎麼談感受,除了情緒教育問題,還有文化觀念束縛。我們仍是遵守私人情感不重要(兒女私情是小事、男兒有淚不輕彈),憂國憂民才能悲情(家國事大、悲從中來,政客常演)的傳統觀念,尤其在公開場合,性別角色、社會期待跟情緒表達彼此關連。一句「你好可憐喔」對男性而言是很大的心理障礙,更何況是涉及「恐懼」這種軟弱無助的影射。
也許男性也想知道怎麼辦和正經討論,但在網路公開場合下,自以為幽默的焦點轉移先出現了,避重就輕,風向一旦歪了後續就很難接。如果有人起示範作用,自我揭露,談「我也有相同困擾,怎麼辦?」也有人回「這是很重要的事,大家一起討論」,我相信就能扭轉局勢。不過,誰要當第一隻羊?
第二面向:性別特質發展出不同的暴力優勢
接下來談談暴力。「暴力」是為了控制權而產生強加於人的行為,帶有故意侵犯或傷害他人的心理。
性別特質讓生理發展的順序不同,男性先是動態與體力,女性則是感官與語言,生理優勢引導能力優勢,類似「性向概念」,英文性向高的人學習英文就又快又好。能力優勢加上性別角色與社會期待的融合發展,造就了男性女性的刻板形象,包括從攻擊性轉為暴力的不同型態。
男性之間常是直球對決,常見肢體暴力、言語暴力(辱罵、暴怒發飆),在軍隊裡就是如此,比拳頭大小也比權力大小,也如父親教訓兒子時用體罰。女性則常間接交手,是多重向度同時進行,常見冷暴力(排擠、歧視)、言語暴力(洗腦、混亂),也如母親處罰女兒時用冷漠態度。
我多談一些女性常用的暴力型態,因一般較少被談論,不是可見的形式。公共電視《畢業生》系列影片《自然捲》談國中女生小團體的友情模式,被排斥的胖女生被嫌棄外型、不夠聰明,轉學生必須參與排擠、歧視、背叛秘密的方式傷害她,才能交換條件進小團體,也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這類精神性且利用群體關係的霸凌和威脅,是隱藏起來不可見的攻擊行為,需要多重能力同時執行。
日本漫畫《被病嬌女瘋狂求愛》也如此描述,雖然是設計的劇情,然可抓出女性暴力是工於心計、語言引導、情境規劃及長時間的安排等能力,以滿足她的情感需求。這類暴力(非身體可見的傷害)比直接暴力傷害更深,更不容易痊癒。因為它不容易覺察,會令受害者覺得混亂,認為是自己的錯。
性別文化與社會期待的組合是通則推論,不見得每個人如此。然而不管暴力型態是什麼,我們都應該警覺此特徵:
加害者一致都會倒果為因,合理化自己的加害,認為被害者是罪有應得。
第三面向:暴力是一個進程,每個人都可以警覺其預兆
「人類並不善於暴力。」當代社會學大師柯林斯(Randall Collins)主張無論潛在條件或動機為何,暴力都是例外狀況,並非常規。人類的天性會讓他們感到緊張和恐懼,設下一個制止的屏障。暴力之所以仍然出現,是一個發展進程,而其中一個出現的形式,必須是發展成「殘暴對懦弱」的相對位置。
以「家庭暴力」領域來看,暴力衝突在一方獲得支配權前,會先產生一種爭奪雙方注意力的互動儀式。雙方拼命將韻律調整為自己的模式並強加對方,雙方都有憤怒和憎恨。在封閉、私人場所下,其互動累進,情緒不斷曳引,同時相對位置形成(客觀弱勢,或心理上為受害者位置),逐漸湊齊發動條件。但其實受害者的軟弱是「情境性」的,是一種互動姿態,扮演了角色,讓自己無法自衛,並允許攻擊者先發制人。情境引發了力量大者對弱小者使用壓倒性的暴力,然加害者也同樣感到痛苦,因為他也明白那不是他真正要的。
簡言之,暴力的產生是某種長期的積累過程、短期的爆發過程、相對位置等條件綜合結果,是種「時間變化模式」,因此從動機到採取暴力之間還有很長的路。
親密關係暴力亦是,在私人領域內衝突不僅是注意力與控制的爭奪,也涉及男女性各自擅長的攻擊型態,刻板的互動累進、位置的形成,當衝突高漲到一定局勢,多數男性使用可見的肢體暴力──暴怒發飆、動手打人;而多數女性使用不可見的冷暴力──言語挑釁、情緒勒索。男女一般吵架只要相對位置落差不大,限制性的屏障仍在。
瞭解暴力發生的時間階段模式,便能清醒認知何謂危險地帶,覺察其預兆,或者設計實用方法中斷此累進。我們常用的方式如離開現場冷靜、避免言語刺激讓情緒擴大、表面順從再伺機逃走、不要進入受害者位置任其被攻擊等等,都有其效用。暴力需要進程發展,每個人都可以警覺其預兆,避免掉落其中。
那麼,男性該怎麼面對女性恐怖情人?
當男性面對女性恐怖情人時,不要過於輕忽,以為「好男不跟女鬥」是傳統。我們要預防的應該是暴力的進程,而不是自以為優勢的性別位置。
所有恐怖情人都有共同特徵,可逕自參看其他資料,這邊特別針對「女性恐怖情人」作說明。她們付諸肢體暴力確實少見,心理特徵是自卑情結卻又以自大作掩飾,她們無法承受挫折及負面情緒,也不願意低聲下氣(怕被拒絕),從此狀態衍生出「被動式的攻擊行為」,希望自己被滿足。
綜合來說,「女性恐怖情人」大約有以下特徵:
- 自我中心+受害者姿態:別人永遠是錯的,她的感受永遠是對的(然沒有具體根據),且她會不明說卻要對方猜透並關注她的需求。
- 情緒矛盾+態度反覆:常「情緒勒索」以求安撫,若被憐憫則會生氣;曾有「自殺威脅」的實際行為。
- 威脅或毀壞對方的重要東西/關係:強迫對方拿重要東西/關係與自己作比較,要求對方只能專注她,嚴重時會以破壞東西/關係為手段,也會以相對弱小者(EX:孩子、寵物)為工具要脅。
當男性承受這類情緒暴力時,其實不熟悉也不太懂,因此很容易輕忽,旁觀者更是自以為幽默拿「性」開玩笑作轉移。
我的建議是不管標準如何,只要男性覺得伴侶讓你不堪負荷了(持續有怪怪的感覺),就需要回顧與慎思了。也許找人討論、找專家協助,總之不要漫不經心、不以為意。別讓自己落入南方朔(2015)所言:
親密關係裡的暴力,可見度極低,許多人受到歧視傷害,也是有怨無處訴,而且也未必能公開,是一種受害者只得苦水往肚裡吞的受傷經驗。可能的後果是愈吞愈苦,最後是自隔孤立。
參考資料
- 日本新聞影片連結:「好きで好きで仕方なかった」男性刺して逮捕の女
- 台灣三立新聞連結:由愛生恨?日本21歲正妹失控後全身是血站門口 露出詭異微笑
- Randall Collins,2008/2018,《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臉譜出版。
- 南方朔,2015,《冷暴力》推薦序。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翁世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