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衛教資訊

台灣經歷921大地震、高雄氣爆及去年的台南地震等重大的天災及社會事件,使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民眾的生活裡不再是陌生名詞。

個案親身經歷或直接目擊死亡、嚴重身體傷害、威脅到自己或他人身體完整性的狀況。像是:天災、車禍、死亡、刑案、性侵、家暴、霸凌、自殺等事件,都可能造成當事者或親友的心理創傷。

若是事件發生後,一個月內出現情緒、認知、行為改變等症狀,稱之為「急性壓力疾患」;相關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或超過一個月以上才出現則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症狀:
(一)情緒反應:強烈的不安、恐懼、焦慮、對災害事件的持續害怕、及擔心災難的再次發生、憤怒或生氣等。生理也會伴隨出現心悸、盜汗、血壓上升、手抖、喘不過氣等症狀。

(二)經驗重現:創傷事件的影像、畫面歷歷在目,腦海不斷「回到當時」的情境或反覆做惡夢。

(三)逃避、情緒麻木:故意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人、事、物,甚至搬家轉行,或選擇性遺忘,失去記憶;生活失去重心,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疏離,拒絕參與重要活動對未來悲觀,感覺不到幸福、快樂。
(四)過度警覺反應:很難入睡、或睡覺中驚醒、心神不寧、無法專心、沒有預警的變得非常沮喪或很容易生氣;很難信任別人及強烈的驚嚇反應。
(五)存活者的罪惡感:會常出現「為什麼死的不是自己?」,「為甚麼沒有救出自己的親人…等」的想法,認為自己應該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產生罪惡感。而這些自責和罪惡感的反應,往往是導致個體邁向自殺的開始。

如何陪伴親友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當親友出現上述症狀,首先我們可以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能夠放下恐懼與害怕,進而願意接受他人關心,並可以藉由以下方法,陪伴他們渡過壓力事件。

(一)持續地關心、陪伴及傾聽他談論事件的經過及內在的感受。

(二)接受他們宣洩害怕、生氣、哀傷痛苦的情緒,適時給予肢體接觸(輕拍肩膀等)與擁抱。

(三)多以鼓勵、同理的語氣和他說話,例如:「你一定很難接受…」、「你很遺憾來不及…」,讓他能感受自己被關懷,以減輕其自責與罪惡感。

(四)當情緒漸入穩定,可協助教導緩慢深呼吸、吐氣等放鬆技巧。

若情緒或症狀持續嚴重影響生活,必要時可尋求精神專科醫師或心理醫師進一步評估並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
Sos救命網社團法人生命線協會
http://www.sos.org.tw/lifeline-02.asp?ser_no=334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Arti cleID=175
林佳慧、孫吟、曾雯琦、蔣立琦(2012)‧以家庭為中心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照護,護理雜誌,59 (3),5-10。
林幼喩、董蓓莉、邵文娟、李世凱(2010)‧創傷與災難護理,中南盟臨床專刊,3(1),47-53。  

https://www.ttpc.mohw.gov.tw/?aid=508&pid=110&page_name=detail&iid=729

八仙粉塵爆炸事件創傷壓力症候群參考資料

https://www.health.ntpc.gov.tw/archive/health_ntpc/6/file/104%E5%B9%B4%E5%85%AB%E4%BB%99%E7%B2%89%E5%A1%B5%E7%88%86%E7%82%B8%E4%BA%8B%E4%BB%B6%E5%89%B5%E5%82%B7%E5%A3%93%E5%8A%9B%E7%97%87%E5%80%99%E7%BE%A4%E5%8F%83%E8%80%83%E8%B3%87%E6%96%991040628(1).pdf
_在重大創傷事件後,一般會出現什麼反應?如何幫助自己及別人?

一、 可能會有的創傷反應: (一) 想法:腦中重複出現重大創傷事件的情景,難以抑制。 (二) 情感:麻木、退縮、煩躁、容易生氣或憤怒,情緒沮喪憂鬱、哭泣、愧疚、 自責、對未來感到無望。 (三) 行為:可能藉助香菸、咖啡、酒等以減輕心理或身體不適的症狀。 (四) 身體不適:如暈眩、頭痛、發抖、噁心、手腳冰冷、胸悶、月經失調、沒 有胃口等。

 二、 幫助自己的方法: (一) 了解、感受及接納可能會有的反應。 (二) 多找人談自己的經歷及感受。 (三) 維持生活步調、避免飲酒過量。 (四) 不要讓壓力變成虐待孩子或伴侶的藉口。 (五) 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三、 幫助別人的方法: (一) 可以說的話: 1. 以衷心的口氣說:「我很難過」。 2. 以真誠的口氣說:「若有需要,請立刻打電話給我」。 (二) 可以幫忙做的事: 1. 先為他們準備好食物及提供家務協助。 2. 需要時陪伴他們。 3. 陪伴他們一起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心理衛生服務單位一覽表 服務單位 服務項目 服務時間 聯絡電話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免費電話諮詢服務 24 小時 0800-788-995 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協會 電話諮詢服務 24 小時 直撥 1995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電話諮詢服務 星期一至星期六 14:00-21:00 直撥 1980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症狀表現: (一) 創傷的再經驗,如:不自主的侵入性影像或想法,例如不斷反覆想起創傷事 件的情景、腦海裡不停縈繞一些與創傷事件之發生有關的問題等。 (二) 逃避否認與情緒麻木反應,如:心理麻木,對刺激的感覺反應降低、努力逃 避與災難相關聯的事物、記憶缺失等。 (三) 過度警醒反應,如:過度警覺;心神不寧,彷彿隨時警戒周遭即將發生事情。 (四) 負面情緒反應,如:感到悲傷或沮喪,有時也容易落淚哭泣、容易說一些悲 觀的話、對於平常喜愛的事物興趣缺缺等。 (五) 生理不適反應,如:疲勞、頻打瞌睡或昏睡、抱怨頭痛、胃痛或其他身體方 面的不舒服、比以前更容易感冒、生病、食慾變差或變好等。 (六) 人際關係變差或社交退縮反應: 1. 與家人、配偶、朋友、同學、同事及鄰居間的關係改變,例如比以前更常發 生口角、更少來往、更容易起衝突等。 2. 曠職或遲到、早退次數增加,工作表現退步。

PTSS-10 自我檢測量表


PTSS-10是一個簡易自填式問卷,共包含10題的是非題,可用來篩檢個案是否有創傷後壓力反應,當個案不識字或精神狀態不穩定時,會談者亦可用詢問的方式來讓個案回答。當個案在10個題目中有5題以上答”是”時,就需要向相關的心理衛生單位求助。

中文版PTSS-10
在災難事件後, 最近一個星期:
   
1.你有睡眠的困難嗎?
2.你會感到憂鬱(傷心、難過、鬱悶、失望、沮喪)?(閩:鬱卒、失志、心不清、阿雜、心悶悶、心酸)嗎?
3.你對於突然的聲音或未預期的動作會感到驚嚇嗎?
4.你變得較容易生氣嗎?
5.當回到發生事件的地方, 會不會感到害怕?
6.你的情緒會不會經常容易波動嗎?
7.你會感到身體易緊張嗎?
8.會感到不願跟其他人談話嗎?
9.會出現與事件相關的惡夢嗎? (: 夠眠夢)
10.會有良心不安, 對自己責難或感到愧咎嗎?
分數:

※以上自我檢測結果:
1. 5 題以上答「是」,建議您尋求專業輔導、精神醫療協助,或請和各地衛生 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聯繫
2. 5 題以下答「是」,建議您未來持續自我健康照護。
      健康從關心開始,別忘了在關心自己的同時也能關懷別人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個又長又拗口的名詞,英文是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CPTSD,也有人寫成C-PTSD。為了方便,也因為尚未有正式的中文翻譯,所以我將不時交替使用英文簡稱和中文名稱。
CPTSD,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別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有C沒C真的有差。一般人口中常說的「心理創傷」,其實廣義地包含了PTSD和CPTSD。
CPTSD是一種在難以脫離或無法脫離的人際關係中,遭受長期性、重複性的創傷,所造成的心理疾病。造成CPTSD的常見創傷經驗如:受虐的成長經驗(無論是肢體暴力、非肢體暴力、生存與健康的忽略、情緒忽略)、一段時間的性創傷、一段時間受到霸凌、家暴、人質經驗、遭到人口販賣或奴役、受到監禁、邪教受害者、一件接著一件的創傷經驗……等等。
想當然,我長期介紹的自戀型虐待,也是常見的CPTSD原因。
少一個C就差很多。常聽到的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根據診斷標準,只適用於單一、突發性的重大創傷事件,涉及自身的人身安全威脅,或目睹親密他人的重大傷害或死亡。
可是我們都知道,並不一定是在槍口下倖存、受到性侵之類的單一事件重大意外,才會造成心理創傷。許多人經歷過慢性的、長期性的傷害事件,也出現了心理創傷。所以即使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在世界上的兩大聖經還沒有收錄CPTSD,許多在實務上協助他人的心理治療師,就已經認知到CPTSD的存在。
在CPTSD正式的診斷標準尚未出版之前,對CPTSD有相當程度了解的西方國家心理治療師們,已經有了診斷與治療的共識。一般來說,當一個人有這些狀況時,心理治療師會考慮CPTSD的可能性,你也可以參考以下所列,看看自己或親近的人是否有心理創傷特徵:
具有一般PTSD會出現的症狀(不須全部符合):
  • 反覆發生不由自主的和侵入性的創傷事件回憶,並感到苦惱。
  • 不斷出現惱人的夢,夢的內容或情緒與創傷事件相關。
  • 解離。
  • 感到創傷事件重演,或實際重演創傷經驗。
  • 當接觸到內在或外在與創傷事件相似的象徵或暗示時,產生強烈或延長的心理苦惱。
  • 對於內在或外在與創傷事件相似的象徵或暗示時,會產生明顯生理反應。
  • 避開或努力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
  • 避開或努力逃避引發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的外在提醒物。
  • 無法記得創傷事件的一個重要情節。
  • 對於自己、他人或世界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或期許。
  • 對於創傷事件的起因和結果,有持續扭曲的認知,導致責怪自己或他人。
  • 持續的負面情緒。
  • 對於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或參與度明顯降低。
  • 感覺到與他人疏離、疏遠。
  • 持續地無法感受正面情緒。
  • 易怒行為和無預兆發怒。
  • 不顧後果或自殘的行為。
  • 過度警覺。
  • 過度驚嚇反應。
  • 專注力問題。
  • 睡眠困擾。
並且有:
  • 在難以脫離或無法脫離的人際關係中,遭受長期性、重複性的創傷;或遭遇一件又一件接連不斷的創傷事件。
  • 有自覺或不自覺的情緒重現 (emotional flashback),造成負面情緒反應過強或過久。
  • 低自尊,負面的自我價值感,或對自我的不確定。
  • 過度補償的行為。(例如為了證明自我價值而成為不健康的工作狂或過度追求他人的讚許。)
  • 以不健康的行為應對心理的痛苦。
  • 長期持續或反覆的憂鬱症,得不到根治。
  • 長期的焦慮症。
  • 偏頗的負面人生觀。(不等於務實主義或哲思性質的理性思辯。)
  • 缺乏心靈信仰。(不等於宗教信仰,也不必隸屬於任何團體或標籤。)
  • 難與他人建立信任並親密的關係。
  • 過度討好他人。
  • 過度強勢或好勝。
  • 過度逃避。
要符合CPTSD的診斷,並不一定要具備以上全部的症狀,但是「在難以脫離或無法脫離的人際關係中,遭受長期性、重複性的創傷;或遭遇一件又一件接連不斷的創傷事件」是必要條件,這是與單一且短期創傷經驗的PTSD最大的分別。
「有自覺或不自覺的情緒重現 (emotional flashback)」,是CPTSD的一大特色,當事人常常毫不自覺,卻經常招來「反應過度」的批評,或是有自覺卻難以控制,抑或是事後感到後悔或自責。未來我會再另外撰文進一步說明情緒重現。

雖然CPTSD被編入正式的精神疾病當中,可以造福許多苦主,但是我非常抗拒稱呼有CPTSD的人為「病人」或「患者」。CPTSD來自於創傷、來自於被他人傷害,因此在我眼中,與其稱呼他們為病人或患者,我覺得稱之為「受害者」更恰當。在協助CPTSD受害者的過程當中,我深深感受到,採用同理心和慈悲心去呵護受害者、搭配知識的力量、與受害者同一陣線,遠比採用病理的角度去治療他們,更為有效。

註:在童年的長期關係中有過創傷經驗,尤其是主要照顧者造成的創傷,的確有較高的機會產生人格疾患,而人格疾患與CPTSD表面上有許多的相似性,所以兩者的鑑別診斷,仍舊需要熟悉CPTSD與人格議題的專家來進行,以免因為誤診而浪費時間金錢或造成二次傷害。

2019年7月11日補充:
在我撰寫此文、CPTSD其他相關文章、翻譯Pete Walker的CPTSD書籍時,學界尚未公布CPTSD的診斷標準。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上對會員國發表了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一版》(ICD-11),目前算是試用期,然後預計於2022年正式生效。此版的診斷分類中,首度收納了CPTSD這項疾患,並且訂定了診斷說明與標準,如下: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在接觸一個或一系列本質上極具威脅性或極為恐怖的事件後可能發展出的疾患,尤其常是長時間或重複發生、難以逃脫或無法逃脫的事件(例如:折磨、奴役、大屠殺、持續的家庭暴力、重複發生的童年性虐待或肢體虐待)。CPTSD必須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全部診斷標準,並且具備嚴重且持續的:
1. 情緒調節問題;
2. 相信自己是渺小的、挫敗的、或無價值的,並且感到與創傷事件有關的羞恥、罪惡、或失敗;以及
3. 難以維持關係和與他人感到親近。
這些症狀導致各人、家庭、社交、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顯著損壞。
簡單來說,就是廣為人知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再加上其他症狀。下圖呈現了CPTSD的精華概念。
CPTSD特徵圖示-陳思含製
版權所有。盜圖必究。(陳思含製)
 註:由於台灣並不是WHO會員國,所以目前我們還沒有ICD-11的台灣版 — 至少我詢問了一些台灣的醫師是這麼說。因為沒有ICD-11台灣版,所以以上的診斷說明與標準是我個人根據英文版翻譯而來,尚非ICD-11台灣版的正式內容,包括CPTSD的中文譯稱也尚未有正式版本,所以除了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外,也可能被稱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障礙」、「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等等。(若欲引用,請註明出處與譯者。謝謝。)

https://freeryou.com/2126/cptsd/

家扶基金會公佈青少年5大創傷事件

       神經研究科學顯示,青少年若經診斷具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患有創傷壓力,容易表現出不顧後果的即時行樂行為,包括嘗試藥物、酗酒、飆車,另外會出現的症狀包括了經常做出不好的選擇,學業與日常活動低成就。社會案件的發生在在顯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心理創傷應當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若我們在青少年經歷創傷時,能介入協助,就可以減少這些青少年長大後面對人際、家庭與社會的困擾。
       近年駭人聽聞的暴力事件讓社會好不平靜,竹東少女焚屍命案、少年弒母、青少年霸凌過程放上網…….等,讓人不禁擔心,台灣的青少年怎麼了? 家扶基金會也擔憂,這些新聞暴力事件的青少年,可能都曾遭受過創傷事件。因此,105年家扶基金會兒童保護議題針對青少年(國高中生)創傷為主題做調查,初探我國青少年曾經歷的創傷事件。調查期間為105年5月5日至105年5月30日止,採隨機抽取全台灣共90間公立國高中,國中與高中各半,學校遍及台灣本島各縣市與離島。共回收1,118份,有效問卷為1,047份,有效問卷男女填答人數各半,83%為國中生、17%為高中生。
       調查初探結果發現,國高中生經歷的創傷事件排名前五項,以「親身經歷嚴重的天災」為大宗(33.1%),其次依序為「被家長、師長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嚴重的處罰」(15.8%)、「親眼目睹有人嚴重受傷或致死的暴力情境」(15.7%)、「被人未經同意侵犯私密處」(15.0%)、「嚴重的車禍或打工時遭遇意外」(13.7%)。
三成三兒少親身經歷嚴重天災
       由於台灣颱風及地震等天災發生頻繁,初探發現,有三成三的受訪少年都經歷過嚴重的天災。天災發生時,在心理層面上,兒少必須承擔可能失去自己或家人性命的害怕情緒,而當傷害真的發生的時候,自己或家人的損傷都是家庭的負擔,甚至讓家庭失去正常的功能。
       除了天災對兒少心理創傷有影響,暴力管教,目睹暴力、霸凌也是眾所熟悉,造成兒少心理創傷原由。小柔國小四年級轉學之後,也度過一段不甚快樂的時光,班上帶頭同學號召其他同學排擠疏離小柔,還會幫小柔亂取不好聽的綽號,後來經過媽媽的安慰與智慧引導,漸漸的改善她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今年要升高中的小柔也表示,未來如果看到班上有同學被霸凌,對於是否要為同學挺身而出這一點,小柔還是持保留態度,因為她會擔心被同學標籤化,導致再次被同學排擠疏離。
「未經同意侵犯私密處」人數 國中男生最多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在「被人未經同意侵犯私密處」題項中,有157位受訪者表示曾經歷此事件,其中有93位為國中男生、高中男生有21位、國中及高中女生人數分別為38位及5位。
       在93位國中男生當中,有9位在事件發生時,真的受重傷;而在38位經歷此事件的國中女生當中,有6位是在事件發生時受重傷。換言之,在事件發生當下,真的受傷的比例,國中女生高於國中男生。
青少年創傷事件 事故傷害受重傷比例最高
       檢視5項最多國高中生經歷的創傷事件,曾經歷過嚴重車禍或打工時遭遇意外的人數雖然較少,但最後受重傷的比例卻是最高,佔調查總數的6.8%。小琪是八仙塵爆意外的受難者,她因為當天在八仙樂園打工而受難,在意外發生後,她內心充滿對未來的恐懼,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幸好有家人、同學及學校老師的陪伴及關心,讓她漸漸的回復笑容與自信,並且在今年高中畢業典禮上大秀舞姿,同時還考到救生員執照,也計畫用打工的錢買比基尼穿。面對八仙意外創傷,小琪說:「說不難過是騙人的,但我會講出來,也會對不同的人講,我同學小蓉就常聽我說,然後給我鼓勵,我覺得保持好心情是對傷疤最好的解藥。即使傷疤還在,但我還是可以做自己」。
       因為家長、師長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嚴重處罰而受重傷的比例為5.4%,被人未經同意侵犯私密處而受重傷的國高中生比例有2%。根據調查,雖然經歷天災的人數最多,但實際上最後受重傷的比例「相對」來講並不高,僅佔調查總數的1.8%。
       曾經從事心創服務的南台北家扶中心主任王金敦指出,創傷可分為三個階段,青少年在創傷初期,會有憤怒失落、逃避防衛的情形。家人親友可以做「聽、說」這二件事。「聽」是給予時間及空間等待青少年願意敘說創傷歷程,沉默也是一種陪伴,重要是專注傾聽。「說」,不是給予建議,而是要同理並安慰,並且要不帶批判的給予支持。在創傷中期,青少年會有懷疑自己、想要突破的情形。除了情緒陪伴,可以透過多元的方式及媒材,例如畫畫、唱歌等練習將創傷議題紀錄下來。而在創傷後期,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對於創傷經驗已找到新的意義,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過往的經驗,坦蕩接納自己的脆弱。幫助青少年走出傷痛與困境,需要足夠的連結以及穩固的關係與支持網絡。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兒少遭遇天災、人為或意外的創傷事件,除了身體可能受傷之外,也可能導致精神及心理創傷,若沒有適切的協助他們,其心理陰影可能會影響孩子社會適應與人格成長,心理創傷有可能比身體的創傷更痛苦。我們雖然無法推估台灣目前有遭受過創傷的青少年人數,但近年的新聞事件,都讓家扶基金會看見青少年創傷,對其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隱憂,也呼籲政府要重視青少年創傷議題。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關切與照護,這不僅是家扶的使命,更是整個社會的需要一起關注的重大課題」。家扶基金會星願娃計畫即是提供心理創傷復原服務給心理有傷痕的孩子,除了有友善環境,同時也運用各種工具,幫助孩子表達內在矛盾、憤怒、悲傷情緒,幫助他們療癒心理創傷,看見生命陽光。
       身為大人的我們,除了了解創傷對青少年生命安全與情緒發展可能的衝擊,最重要的是,當青少年面對創傷事件時,身為孩子身旁的成年人,能給予他們適當的協助,成為他們的「重要他人」。對此,家扶基金會也提出成為青少年「重要他人」三補帖,讓民眾在面對身旁心理有傷的青少年時,能夠依此原則陪伴他們從創傷中逐漸復原。

成為青少年「重要他人」三補帖
l   補帖一:生活層面  多關切
@ 青少可能不願意「直接說」怎麼了,試著一起做他/她有興趣的事,一來增加快樂情緒,二來讓他/她知道有人在身邊,隨時準備好承接情緒。
l   補帖二:少年傾訴  耐心聽
@當青少年表現情緒時,不要感到不耐煩或生氣,這代表求救訊號,花點時間,協助引導鼓勵他/她說出經歷創傷的感覺。
l   補帖三:情緒宣洩  講畫寫
@當青少年情緒陷入哀傷,有時想用言語抒解,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可經由書寫或其它非語言方式,讓青少年抒發內心的情緒。
       5項青少年最常經歷的創傷事件,都不令人陌生,每個孩子面對創傷復原所需的時間不同,因此教導青少年必要時刻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十分重要,身為青少年的照顧者或陪伴者,都有責任給予必要的幫助,家扶基金會也提供諮詢服務專線0800-078585,若民眾有任何問題亟需幫助,也可以撥打家扶專線諮詢。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量表- 第5 版(PCL-5)

PCL-5
http://dmhoma.pbworks.com/w/file/fetch/109942435/PCL-5%20Chinese%20%28Traditional%29.pdf

分數
PCL-5的初步版本建議對PTSD的診斷得分為33,而實證研究建議對PTSD的診斷得分為28至37 [15-17]或遵循DSM-5中PTSD的診斷方法包含與DSM標準對應的項目。
參考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97219/
原文 A preliminary version of the PCL-5 suggested a cut-off score of 33 for a diagnosis of PTSD, while validation studies recommended a variety of cutoff scores ranging between 28 and 37 [] or following the DSM-5 diagnostic algorithm for PTSD with item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DSM criteria.

創傷者對抗內心暴虐的魔鬼,與殘破且歷歷在目的過往共存

大家出版 
 
 
 
  • 貝塞爾‧范德寇醫師
 
搖滾樂天團聯合公園(Linkin Park)主唱查斯特班寧頓(Chester Bennington)自縊身亡,生命在41歲戛然而止。他曾坦言,小時候遭年長男性友人性侵,「摧毀我的自信心,也因此一直有輕生念頭」。精神科醫生說,即使受創者想要擺脫創傷向前走,卻日復一日拖著身體回到千瘡百孔的過去。面對外人所加諸的痛苦已經夠艱難了,但受創者的內心深處還躲著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責。
聯合公園(Linkin Park)最新專輯的第一首歌Nobody Can Save Me,寫著主唱查斯特班寧頓(Chester Bennington)的掙扎。「我與我的心魔們共舞著,我在虛實邊界懸掛著,風雲在我身下聚集,我的頭頂之上,海浪洶湧,一切不過是輕率的妄想。
現在我想徹底的清醒過來,你告訴我沒事的,告訴我今夜我得到了豁免,可現在沒人能拯救我,我提起一盞燈,追尋著深處的陰暗,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夠拯救我了。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精神科醫師貝塞爾‧范德寇說,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創傷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警報系統裡、身體感覺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結束了,卻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我們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們對於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面對外人所加諸的痛苦已經夠艱難了,但受創者的內心深處還躲著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責。受創者會為了自己在受創當下的無能、恐懼、依賴或暴怒而鄙視自己。為了關閉種種無法承受的感受,有人選擇酗酒、暴力、自殘,有人變得解離、麻木,毀了自己完整活著的能力。結果是,受創者失去跟自己的連結,也失去跟當下的連結——他們不是活著,也不是死去,而是介於活著跟死去之間。
從家暴到校園霸凌,從童年長期受忽視到大型災難,從強暴到車禍,從喪親到失戀,衝突、意外、背叛、孤立,創傷在生命中無所不在,而且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以下文章摘自大家出版《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一個世紀多以來,已有數百篇科學文獻記載著創傷記憶可能如何被壓抑,又在多年甚至幾十年後重新浮現。記憶喪失的研究報告見於經歷過天災、意外、戰爭創傷、綁架、嚴刑拷打、集中營、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的人,完全的記憶喪失則最常見於童年性虐待的個案,發生率大約19至38%。
針對被壓抑的記憶有項非常引人入勝的研究,那是琳達.威廉斯博士在1970年代早期就讀賓州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時進行的研究,她訪談了206名10到12歲曾因被性虐待而送到急診的女孩。她們的檢驗報告、本人與家長的訪談紀錄,都妥善保存在醫院的病歷資料中。
17年後,威廉斯追蹤到其中136個已成年的當事人,對她們進行大規模的追蹤訪談。超過三分之一的人(38%)不記得病歷上記載的虐待事件,只有十五人(12%)表示小時候從未被虐待過,此外,超過三分之二的人(68%)提到其他的童年性虐待事件。她們事發當時若是年紀較小,或者是被認識的人侵犯,就更有可能遺忘被虐待的事。
這篇研究也檢視了重新恢復的記憶可不可信。有十分之一的女性(在那些記得自己曾受虐的女性中占16%)提到自己一度忘記被虐待的事,後來才又想起來。相較於那些一直都記得曾被侵犯的人,一度遺忘此事的女性在受虐時年紀較小,並且較少得到母親的支持。威廉斯也主張這些重新恢復的記憶大致上跟那些從未消失過的記憶一樣準確:所有女性對於核心事實的記憶都很正確,但所說的故事都並未完全精準地吻合病歷上的細節。
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也支持威廉斯的發現,這些研究顯示恢復的記憶都會經過修改才進入記憶庫。記憶只要被隔絕,我們的心智就不能改變它。但只要某段記憶開始被述說,尤其是重複述說,記憶就會被更改─敘述本身會改變故事。我們的心智會從已知的事物中發現意義,這些生活中的意義進而改變我們記憶的方式和內容。
既然有眾多證據指出創傷會被遺忘並在多年後重新浮現,為何仍有近百位來自各國、富有聲望的記憶專家賭上名譽,不但呼籲駁回波士頓大主教轄區教士性侵害醜聞中心人物肖利神父的定罪,還宣稱「被壓抑的記憶」這種說法是基於「垃圾科學」?
原因是,創傷經驗的記憶喪失和延宕回憶從未見諸實驗室文件,有些認知科學家便強硬地否定這些現象的存在,也否定這些被找回的創傷記憶是正確的。然而醫師在急診室、精神科病房和戰場上遇到的狀況,必然相當不同於科學家在安全、井然有序的實驗室中的觀察。
最根本的問題是:發生在實驗室中的事件,並不等同於產生創傷記憶的情境。與創傷後壓力症有關的恐懼和無助,根本不可能在實驗情境下無中生有地被引發出來。我們可以在實驗室研究既有的創傷影響,正如前面幾章曾提到創傷情境再現的腳本觸發影像研究,但是創傷的原始印痕不可能在實驗室製造出來。
羅傑.皮特曼博士曾在哈佛大學進行一項研究,他讓大學生觀看《死亡真面目》這部影片,片中包含一些慘死和處決的新聞畫面,這部影片到處被禁播,內容堪稱任何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所能允許的極限,但觀看這部影片並沒有導致該研究的正常志願受試者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如果你要研究創傷記憶,就應該研究真正受創者的記憶。
有趣的是,等法庭證詞的刺激感和利益性煙消雲散之後,這個「科學」爭議也隨之消失了,只剩臨床工作者繼續和創傷記憶的殘骸奮戰。

正常記憶與創傷記憶

1994年,我與麻省總醫院的同事決定以系統化的研究來比較人類如何回憶良性與恐怖經驗。我們在當地報紙、自助洗衣店和學生社團公布欄刊登以下廣告:「你曾經歷過至今仍揮之不去的恐怖事件嗎?請撥電話,我們將提供研究參與者每人10元美金。」我們的第一波廣告召募到76名志願者。
研究一開始,我們先自我介紹,然後要求每個參與者「描述一件你會永遠記得但並不令你痛苦的事」。有個參與者愉快地說:「我女兒出生的那一天。」其他人則提到婚禮、在某個運動比賽獲勝,或是高中畢業典禮代表致詞。
之後則讓他們專注在這些事件的具體感覺細節上,我們會這樣問:「妳會在某個時刻突然看到先生在結婚那天的鮮明影像嗎?」答案都是否定的。「新婚之夜,先生的身體給妳什麼樣的感覺?」(這個問題引來一些怪異的眼神。)我們又繼續問:「你是否曾經鮮明又準確地記起當畢業生代表時的致詞?」「你回想起第一個孩子出生的經過時,會有強烈的感受嗎?」所有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然後我們問到使他們參加這項研究的創傷經驗,許多是被強暴。我們的問題就如以下這樣:「你是否曾經突然記起強暴者的氣味?」,還有「你是否曾體驗過跟被強暴時一樣的身體感受?」這些問題引起參與者激烈的情緒反應,包括「就是這樣,我無法再參加任何派對,因為某個人呼吸時的酒精氣味讓我感覺好像又被強暴了一次」,或是「我無法再與先生做愛,因為當他用某個方式碰我時,我會感覺好像又被強暴了一次」。
人們在描述正面記憶與創傷記憶時有兩個主要差異,一個是組織這些記憶的方式,另一個是出現的身體反應。當他們想起婚禮、孩子出生和畢業典禮時,想到的都是過往的事件,是有開頭、過程和結尾的故事,沒有人提及他們曾完全遺忘這些事件。
創傷記憶則完全不同,是混亂的。受創者異常清楚地記得某些細節(例如強暴犯的氣味、孩子死去時額頭上的傷口),卻記不得事件的順序或其他重要細節(例如:最早到達現場幫忙的人是誰,是被救護車還是警車載到醫院)。
我們也詢問參與者在3個時間點對創傷的回憶:事件剛發生後、症狀困擾最嚴重時,以及參與研究的前一個星期。他們都表示,事發後完全無法告訴任何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待過急診室或做過救護工作的人對此都不會意外,因孩子或朋友在車禍中喪生而被帶到急診室的人,會震驚地不發一語、驚嚇得啞然失聲。)幾乎所有參與者都不斷經歷情境再現,那些影像、聲音、感受和情緒令他們無法承受。
隨著時間過去,愈來愈多感覺的細節和情緒被活化,但大多數參與者也開始能夠從中理出頭緒,開始「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能夠向別人說自己的故事,一個我們稱之為「創傷記憶」的故事。這些影像和情境再現出現的頻率會逐漸下降,但最大的進步是參與者能夠拼湊出事件的細節和順序。在我們的研究期間時,已經有85%的人可以講述連貫的故事,只有幾個人的故事缺少重要的細節。我們注意到其中五個表示小時候曾受虐待的人,故事最為支離破碎─這些人的記憶依然以影像、身體感受和強烈的情緒出現。
我們的研究證實了100多年前,賈內與其同事在薩爾佩特里厄爾醫院所描述的雙重記憶系統:創傷記憶與一般的往事回憶完全不同。創傷記憶是解離的,創傷事件發生的當下,進入腦部的各種感受並不會理所當然地組合成一個故事、一段自傳式回憶。
或許我們的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帶著與創傷有關的一切情緒去回憶創傷,並非像布雷爾和佛洛伊德於1983年所宣稱的,就能夠解決創傷。我們的研究並不支持「語言可以代替行動」這種觀點。參加我們這項研究的大多數受創者可以述說連貫的故事,也經歷相關的痛苦,但還是被無法忍受的影像和身體感受糾纏。
當代對暴露療法(認知行為治療的一種)的研究結果也同樣令人失望:治療結束三個月後,多數病患仍持續出現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症狀。
創傷的本質便是創傷難以置信又無法承受,會壓倒一切。每個病患都需要我們暫且放下對「正常」的理解,需要我們接受目前處理的是一個雙重真實:一個相對安全且可預期的當下,以及與之共存、殘破且歷歷在目的過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縮寫為PTSD,中文稱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有時候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

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惡夢、性格改變、情感解離、麻木感,例如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健忘和易受驚嚇。

可能會造成這些症狀的過去經驗可能包括: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性虐待;歷經過強暴、戰爭、暴力攻擊、嚴重的車禍、目睹親人的突然死亡、自然災難如地震或海嘯、難產、校園霸凌。但這些因果關係並非是絕對的,個體也有可能在經驗創傷後並沒有出現全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大部份人對創傷事件的情感會在幾個月後淡去。如果其持續過長的時間,就有可能導致精神上的失調。大部份經驗創傷事件的人並不會產生PTSD。PTSD是一種焦慮性失常,不應和一般的悲傷或創傷後之調適混淆,此疾病也有可能伴隨著其他精神疾病,稱作共病現象,例如重度憂鬱症及其他各種焦慮症、甚至一些成癮性疾病。

PTSD的發病時間可能會延遲數年甚至數十年。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程序記憶中,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便觸發了創傷後壓力症。延遲發病的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如親友死亡、或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一個相較之下在精神疾病學中較新的診斷,第一次出現在1980年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其發展有部分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因素。起初是針對從越戰退伍後的老兵被發現其受到這樣的精神疾病症狀所苦,於焉展開對此疾病的研究,之後更擴及到受性侵害者及目賭災難或親人死亡個案。
診斷標準如下:
1.此人曾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牽涉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等。此人之反應包括:強烈之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兒童則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2.此創傷事件,可以下列方式,被再度體驗:反覆之痛苦回憶或夢境,類似情境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3.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不期待再能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壽命。
4.持續過度警醒。如難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5.此障礙總期間,超過一個月。
6.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又在壓力事件後六個月方出現,屬延遲發作型。

PTSD造成腦部、體內的生物化學變化。診斷有PTSD的病患,對於dexamethasone抑制測試的反應要比憂鬱症的人來得強。多數PTSD的病患尿液裡醣皮質素(cortisol)的分泌會降低,而兒荼酚胺(catecholamines)的分泌則會增加,使得正腎上腺素的比值增加。相較於一般人的壓力反應裡,兒荼酚胺和醣皮質素的濃度則皆會增加。腦部兒荼酚胺的濃度會下降,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濃度增加。這可能暗示病患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功能有所異常。由於PTSD患者對dexamethasone造成的cortisol抑制反應特別強烈,其HPA軸的異常,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使得對醣皮質素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因為PTSD的患者長期暴露於高正腎上腺激素和低醣皮質素有關。然而,關於PTSD的神經生物學依然有許多爭論,亦有許多研究顯示,醣皮質素濃度和PTSD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在神經解剖學方面,PTSD的患者也會有腦部神經廻路及形態學上的改變。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相較於沒有發生PTSD的退伍軍人,有PTSD者其海馬廻(hippocampus)體積少了百分之二十。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PTSD病患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而前額皮質、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在治療方面,首先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便需立即處理。
1.透過救難現場軍警人員、義工及第一線緊急醫療人員,即時介入處理最佳。讓個案在有限之時間與空間下,能宣洩其害怕、生氣、哀慟等情緒。給予情緒支持與鼓勵情緒宣洩,避免用"節哀順變,還能重來"等說詞,以免阻斷情緒。可以讓個案反覆談論其經過,並在此過程中適時地給予正向的支持。
2.可處方以鎮靜安眠類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在事件發生許久後,個案如仍持續受以上所述疾狀所苦,可以安排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仍鼓勵個案多談,處理其不當之自我責備,與存活者之罪惡感。又此時,個案多會產生對生存意義之質疑,及對死生之迷惘,或有自殺意念,須以堅定及陪伴傾聽之態度,助其走過哀傷,可運用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來處理。

在精神科醫師協助下,使用抗憂鬱劑及抗焦慮劑治療,此時須注意個案濫用酒精或其他成癮性物質,來自我療癒處理情緒。如果是因為犯罪事件受害的當事人,急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並且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均有助於其早日復原。
http://www.sunshine-clinic.com/syncon/information35.html

遭到霸凌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編譯 / 張鈞凱
「霸凌」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於校園之間,隨著社會意識的興起與各方的關注、這個問題開始慢慢被重視。然而,僅僅制止霸凌的行為,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然能全都消失了嗎?一份來自斯塔萬格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至少心理層面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該份研究透過測量學生受到回憶侵擾的狀況與逃避行為的程度,結果發現,在963位十四歲到十五歲的挪威學童中,被霸凌者有著較高的機率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這個結果,由約33%的受訪學童表示曾遭受過霸凌可略見一斑。
「這個結果雖然值得注意,但卻不讓人感到特別驚異。」研究者Thormod Idsøe表示:「霸凌者主要針對無法在重要時刻保護自己的對象下手,而我們知道這樣的經驗可能讓受害者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
Idsøe表示:「學生持續受到痛苦經驗的侵擾、因此必須耗用大量的精力來抑制這些想法。這樣的學生很顯然在面對學校課業時會較難以專注。而最糟的是,這樣的狀況通常難以被觀察到,因為被霸凌者往往默默忍受著。」
同樣的,一份近期在Working Life上的研究發現,約有四成到六成的被霸凌者成年後,在與PTSD有關之診斷徵兆上表現出較高的程度。少數以學童作為對象的研究也在進行中,希望可以發現遭到霸凌與PTSD兩者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希望、這份研究的結果能夠提高社會大眾的意識,讓大眾明白除了應該制止霸凌的行為產生之外,部份的被霸凌者更可能需要後續的照顧。
「我們知道現在挪威的學校確實付出大量心力在處理霸凌問題,但是我們同樣也發現這樣的幫助持續的時間太短、霸凌行為可能的確被制止了,但對某些學童來說、PSTD可能依然會困擾他們好一段時間。」Idsøe表示:「學校與教師應該要注意某些學生可能需要長期的後續照顧,有必要時、甚至應該讓醫療服務介入。」
所以,別以為阻止霸凌的發生便解決了一切問題,對那些飽受霸凌折磨的人而言、長期協助可能是他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
外電連結:Being Bullied Can Cause Trauma Symptoms. ScienceDaily (Nov. 27,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