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垃圾场,假的比真的多數倍,请学会从中提取营养,否则您也只是在吃着垃圾畸形成长! 爱自己,从思想做起;抵制不良信息,从行动开始! 如您喜歡,請留言鼓勵,謝謝! 好話要溫柔的說。不教而成謂之虐。 物質層面,簡單一點,人就快樂,人際、身心健康層面,努力鑽研,馬虎不得。冷靜、耐心、沈穩、謹慎、智慧(靈巧)
2020/3/3
https://medium.com/@yangfuchien/閱讀筆記-安全圈教養-1-fad52c025dcc
週末把安全圈教養讀到第四章結束,還花時間把前四章節的內容做了整理,感覺自己比較能夠融會貫通一點。整理完發現,這本書不但釐清很多過去模模糊糊知道的一些理論,還能夠跟以前讀過的幾本書互相解釋和應用。感覺蠻神奇的。
相信很多爸媽都聽過「安全依附」,孩子有安全依附,就是他們是有安全感的。有安全感就是覺得安全,知道有人會支持、保護和安慰自己。安全依附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好處,例如有足夠的抗壓性、學會調節情緒、獨立、更能放心學習等等。
所以,如何能夠給孩子安全感達到安全依附呢?重點就在於孩子和他的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品質」。關係品質的好壞取決於主要照顧者以什麼方式回應孩子的需要。當爸媽當然都希望能夠盡力給孩子建立安全依附,也會想盡辦法給他們最好的回應,但問題是,有時候我們並不清楚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又或者我們不確定怎麼樣的回應才是「夠好的回應」。這時候這本書提到的「安全圈地圖」就是很好的工具。
安全圈有三個主要概念:安全圈頂部(孩子探索的本能和需求):支持孩子的探索,細分為看顧我、因我而喜悅、幫助我、和我一起享受四種需求。安全圈底部(孩子尋求照顧和安慰的需求):歡迎孩子的歸來,細分為:保護我、安慰我、因我而喜悅和統整我的感受四種需求。父母的一雙手:給予孩子安全基地和撫慰的本能。
孩子會一直在這個圈上來來去去,一方面向外探索,然後尋求安慰、保護或連結,直到他們感覺到情緒的杯子裝滿,又再繼續探索。這個圓形代表一種平衡,如何在維持親密關係的同時保持獨特自我?什麼時候該靠自己,又什麼時候該向他人尋求幫助?我感覺這其實不只是孩子,成人也一直是在這兩者中尋找平衡。安全圈地圖能夠幫助父母觀察出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給出回應,要如何才能成為安全圈裡的那一雙手?當好的關係品質能夠達到安全依附,如何回應才能建立好的關係品質?
擁有好的關係品質有三個面向:同在、主導、反省。
我們常常在許多書或文章中看到同在,強調父母要和孩子同在,同在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調節的能力,但同在究竟是什麼呢?
同在是由五個部分組成:同調、共鳴、接受、支持、反應。同在並非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心態,他是代表觀察到孩子的情緒後和孩子一起在當下感受,接受孩子的情緒並給予情感的支持,幫助他們接受、分享和辨識自己的情緒。說起來很容易,但也還是很困難,因為辨識他人的情緒本來就不容易,但可以透過觀察和嘗試來慢慢了解,一步步更加了解孩子。書中也提到,同在最大的挑戰是,父母往往都想為孩子做更多,尤其是現代的父母普遍很忙碌,辨識出孩子的情緒就想為他消除不好的感覺,或是急著幫她解決問題而忘了陪伴孩子一起感受,如此反而代表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違反了接受的原則。
主導則是要成為更大、更強、更聰明、更寬容的父母。在孩子越界的時候適時的主導,孩子在很多時候都會故意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父母的底線總是一直退後,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力感,反而會造成孩子對於父母能否保護自己感到沒有安全感。孩子對父母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需求,就是尋求保護,如果父母給孩子比自己還無能的感覺,孩子便會因為需要主導而焦慮失去安全感。
反省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就是關係的破裂與修復。很多時候我們害怕關係的破裂,就會在許多地方妥協,但健康有安全感的關係,是能夠修復的關係。我們都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這讓孩子了解到他自己也不需要追求完美,當我們暫時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造成關係的破裂,只要能夠道歉、真心地修復,孩子便能學到即時壞的事情發生了,好事也會發生,幫助孩子統整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有好事也有壞事,並非非黑即白,孩子了解人就是又好又壞,就比較能夠寬容自己和別人,即使不慎破壞了,也能夠有修復的機會,不用因此就失去自我,或是過度配合他人,也不會總是苛求他人缺乏同理心。
這本書前四個章節就有很多很重要且關鍵的概念,覺得就算不是有育兒的需求,對於修復自己的安全感也非常有幫助,書後面幾個章節也會講到父母兒時的依附體驗如何影響自己的育兒,對於孩子的需求為何有些很容易做到夠好的回應,有些卻是感到焦慮無法給予回應,讀完再找機會做整理。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