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莫娜.迪拉胡克(Mona Delahooke)博士寫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她解釋
#神經覺(Neuroception)是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潛意識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的能力
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會依據周遭環境的安全程度做三階段的反應:
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
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美國社工師黛比.達納(Deb Dana)則用「#神經系統梯子」來解釋這三個階段,我覺得非常易懂,所以這裡我也使用這個概念。
如同圖示,這個「神經系統梯子」分成三個階段。
當我們感覺到安全時,我們在梯子的最上方,
這時候我們處在社會連結階段──你感覺到平靜、能夠思考、想要親近人、與人互動。
當身體感受到有威脅時,你就來到了梯子中間──攻擊或逃跑階段,
你可能感到身體充滿能量、焦躁,這時候身體藉由「行動」幫助你攻擊或逃離威脅。
而當感受到劇烈威脅、或是覺得被困住(無法攻擊或是逃跑),這時你就掉到梯子的最下層──凍結、關閉階段,
你可能感受到身體很沉重、麻痺、失去能量,這是身體在面對最劇烈威脅時的保護機制。
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著在每一天不同時段去覺察身體有哪些感覺、在哪一個階段?在讀了多元迷走神經理論後,我也常常會停頓下來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譬如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這天,早上起床後感覺身體非常沉重、很疲倦、不太能夠思考,我覺察到我正在梯子的最下層。接近中午時,我感覺到自己有精神、寫稿順暢,我回到了社會連結階段。下午有一段時間,我感覺到身體很焦躁,我覺察到自己正在梯子中間,於是我出門散步,調節身心讓自己回到梯子最上面。
每天我們的神經系統會依據周遭環境的安全程度來回應,孩子也一樣,並且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他們還沒發展足夠的能力幫助自己調節身心,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會在梯子的中間或是最底層,需要大人幫助他們調節,回到梯子最上方。
如果我們用多元迷走神經理論看待孩子的行為,就會明白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一角,水面下看不到的,是更重要的訊息──他的神經系統現在如何解讀和處理威脅?
迪拉胡克博士也使用不同顏色來代表多元迷走神經的不同階段,來幫助家長和老師辨識孩子處在哪一個顏色區域。
梯子的最上方是綠色區(#社會連結階段),處在綠色區時,可以看到孩子
平靜、身體放鬆、有良好的眼神交會、臉上微笑、音調有起伏、肢體律動和諧、能夠互動、玩樂和學習。
當孩子神經覺感受到威脅時,就會來到階梯中間的紅色區(#攻擊或逃跑階段),在紅色區的孩子可能會出現
攻擊性行為、大聲咆嘯或哭鬧、身體姿態緊繃或是焦躁不定、臉上表情可能很憤怒、皺眉等徵兆。
而如果孩子神經覺感到生命危險,就會掉到階梯最底下的藍色區(僵呆、關閉階段),在藍色區的孩子可能
看起來恍神、面無表情、疲倦、音調沒有高低起伏、身體姿勢可能肩膀下垂、或是感覺凍結住了、動作很緩慢,這是身體最極致的保護機制。
迪拉胡克博士舉了一個她曾經觀察到的例子:小男孩馬修有一位專屬的助手在課堂中協助他,有一次,馬修先是揮動雙手希望坐在身邊的助手可以轉過來,這位助手遵循著「忽視行為」準則,挪動椅子把身體轉開,忽視馬修。接下來馬修開始發出奇怪聲音、身體動來動去、踢桌腳,老師指示助手帶馬修到教室後面角落去「冷靜」,在那個角落,助手依舊遵循著「忽視行為」準則,轉身背對馬修,小男孩馬修則是肩膀和背部下垂、臉上面無表情、繼續用腳踢著牆壁。
如果我們用多元迷走神經理論看待馬修,則馬修一開始揮動雙手並不是故意搗蛋,而是他的「求助行為」。當我們神經覺感到不安全時,第一步是向人求助,而馬修尚未發展完整的調節和語言能力,所以無法好好「用說的」。當助手刻意忽視馬修,反而讓馬修的神經覺感到更危險,於是馬修進到了紅色區以及藍色區,他的問題行為顯示他的神經系統處在防禦狀態。
可惜的是,當助手和老師都把馬修的行為解讀為「故意搗蛋」,就錯失了幫助馬修調節身心、回到社會連結階段的機會。這樣傳統的管教方式讓大人們只著重在改變行為──強化孩子順從或是減少行為,完全忽視了更重要的:幫助孩子學習和練習調節身心。
我們該做的,是協助孩子回到梯子最上方綠色區,因為當孩子能夠回到社會連結階段,他的神經覺感受到安全,不需要進入防禦狀態應付威脅,那些「問題行為」自然就會消失。
先有協同調節,孩子才能學會自我調節
諮商兒童時,家長和老師很常詢問我:「當孩子失控時,我該做什麼才能讓孩子穩定下來?」當時我也常會找尋文章給家長和老師,告訴他們在孩子失控時,可以幫助孩子冷靜的方法。有一次我觀察到一位孩子開始失控時,老師對他說:「我可以理解你現在很生氣,深呼吸讓自己穩定下來。」
如果只看文字,這句話聽起來是想要同理孩子的情緒,但那位老師在說這句話時,我觀察到她的臉部緊繃、眉毛皺在一起、聲調高亢、身體呈現威脅姿勢。一點都不意外的,孩子並沒有平穩下來,而是感到更大的威脅。於是我理解到,
或許幫助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該說或該做什麼」,而是那個當下我們「如何存在」。
如果你願意,我想邀請你回想一位讓你感到不安全、以及感到安全的人,想像這個人身邊,你的身體會有哪些反應?當想像讓我感到不安全的人出現時,我覺察到身體緊繃、屏住呼吸,很警戒這個人說的話是不是帶著評判和指責。也就是說,另一個人「如何存在」會傳遞出訊息,而你的神經系統接收這些訊號來判斷是否安全、要站在梯子哪裡。相反的,當我想著讓我感到安全的人時,我觀察到身體放鬆了下來,這個人的說話音調和身體姿態都讓我覺得很安心。以及我也回想到,當我焦慮不安時,如果有位讓我感到安全的人出現,我就可以感到身體開始穩定下來。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學會調節情緒,但建立良好的自我調節都要從有「協同調節」開始。
孩子並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如何自我調節,而是從一次又一次的協同調節──
你的平穩狀態,就是幫助孩子穩定的最佳工具
當孩子感受到威脅,進入到紅色區或藍色區,這時孩子的神經系統進入防禦狀態,會出現許多「問題行為」。若我們只將目標放在減除行為,我們就忽略了更重要的──提供孩子協同調節的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調節回到梯子最上層的綠色區。
要幫助孩子穩定,並不是要說哪些句子或是做哪些事情,而是我們如何存在。我們本身平靜的狀態,就是幫助孩子最好的工具──因為
當我們在梯子最上方,就能傳遞出安全訊號,
孩子的神經系統接受這些訊號,感覺到安全,就能幫助他們回到梯子最上方,這就是協同調節。
所以,我想邀請大家
試著用一個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
孩子所顯示出來的行為,透露著他現在在梯子哪裡。
與其把改變行為當作目標,我們可以把協同調節當作目標,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協助他調節回到社會連結階段。
當我們能夠讓自己平靜,我們存在的狀態就是幫助孩子穩定下來的最佳工具。
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那位幫助孩子穩定感到安全的人。
*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留佩萱撰文;本文刊登在《人本教育札記》2019年12月號
*這篇文章因為想要用簡單方式解釋多元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所以省略很多資訊,若你對多元迷走神經理論有興趣,請到Stephen Porges博士的網站: https://www.stephenporges.com/
*更多創傷知情文章請參考: 成為創傷知情
https://www.facebook.com/1520705594857813/posts/2453184034943293/?d=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