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失智患者 平均照護七~九年

https://www.rmim.com.tw/news-detail-7906


文/王惠英 | 2015.06.01 (月刊)

嚴劍琴,擁有數學碩士、電腦博士的亮眼學歷,學成歸國後加入中華電信,被稱譽為「MOD之母」,曾是一年出國開會十多次的女強人。但有一天,她居然忘記公司有重要的會議,而且遺漏的事情越來越多,五十多歲的她提早辦理退休,並就醫確診為早發性失智症。

此後,嚴劍琴成為丈夫──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的特大女兒,每天陪著她練習撕日曆、唸出今天是民國幾年幾月幾日,以及不斷練習簡單的數學題目。失智症除了藥物治療外,「非藥治療」也很重要,因此,嚴劍琴打太極拳、上音樂欣賞課程,同時參與瑞智學堂的頭腦體操班,甚至每天親自動手煮晚餐,證明自己仍有價值。

當一位數學碩士兼電腦博士,居然連簡單的數學加減法都算不好時,自己或家人一定都很難接受,而當自己最熟悉、親密的家人,竟然不認得自己的時候,更令人震驚、感傷。雖然活著,卻漸漸喪失記憶與生活能力,這正是失智症之所以被許多人認為比癌症更可怕的原因。隨著全球失智人口快速增加,認識失智症候群成為一門重要功課。

失智 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失智症,並非是單一疾病,而是大腦全面功能退化的症候群,不僅指記憶力的退化,還包含語言、空間概念、計算、判斷、執行等能力逐漸喪失。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二○一○年全球約有三千五百六十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七百七十萬人的速度增加,等於每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二○一三年底全台失智人口已逾二十三萬人,約每百人中即有一人罹患失智者,預估未來平均每天約增加三十八人失智。

此外,年紀越大,失智症的盛行率越高,六十五~六十九歲約三.四%、七十~七十四歲三.四六%、七十五~七十九歲七.一九%、八十~八十四歲十三.○三%、八十五~八十九歲二一.九二%,呈現每五歲盛行率倍增的趨勢。全球人口快速老化,台灣預計將於二○一八年邁入高齡社會,大約三、四年後,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就會突破三百萬人,可能帶來更多失智問題及困擾。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失智症雖然以老年人居多,但也有在六十五歲以前發病的早發性失智症,最年輕的病例只有三十幾歲,因此,失智症並非老年人專屬的疾病。

早發性失智症以大腦退化占多數,但阿茲海默症所占的比例低,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較常見,且記憶、認知等功能的退化速度較快。由於早發性失智患者發病時正值中壯年,多半要扛負家庭經濟,隨著各方面能力的退化,通常比安享天年的老年性病患,面臨更多複雜困難的生活問題。

此外,失智症雖與遺傳有關,但家有失智長輩者無需過度擔心。王培寧指出,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遺傳性造成的比率約僅五%,中風、腦傷等造成的失智症則與遺傳不相干。「如果家中的長輩八十歲以上罹患失智症,代表家族遺傳的可能性不高;但若家族中多人在六十歲以前發病,那麼,其他家人只要有失智的症狀,即應趕緊就醫檢查。」

越早發現治療 越能減緩病程發展

平常容易忘東忘西,是不是罹患了失智症?其實正常老化的健忘並非失智,前者雖然可能想不起熟人的名字,但完全認得對方,可能忘記一部分的生活體驗,但知道自己有健忘的狀況;失智症的健忘,則會完全忘記熟人的名字及存在,不但忘記所有生活體驗,且對自己的健忘毫無所覺。

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包括下列十大警訊: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
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4.對時間或地點感到混淆
5.分辨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物件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從職場工作或是社交活動中退出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分享了以下的順口溜「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躺著睡不著,坐著打瞌睡」、「到處漫遊走,出門就迷路」、「東西一不見,直覺被偷走」、「問話重覆說,行為反覆做」、「情緒欠穩定,憂鬱最早現」、「當面對質問,謾罵攻擊出」,朗朗上口、方便記誦,更有助於及早察覺失智症狀,趕緊就醫檢查治療。

王培寧強調,失智症並非是完全無法治療的疾病,倘能越早發現,即可經由藥物治療,以及危險因子的控制,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有效減緩記憶、認知等功能的退化速度。

失智患者 需全方位治療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其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而退化的時間和速度有個別差異,多了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做好準備,妥善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王培寧表示,失智患者從開始有症狀到死亡,大約是八到十年,而從輕度、中度到重度病程各約占三年,臥床通常是最後三年,但失智患者從輕度就需要有人照護,只是不同的病程階段有不同的照護需求。

陳俊佑指出,失智症的照護原則與方法,包含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維持穩定的情緒、簡單清楚規律的生活作息、給予適當的生活剌激、了解現有能力交付工作,以及維護長者尊嚴與價值感。「早期應盡其所能發揮現有能力、中期注意精神行為症狀及處遇,晚期則是生活機能的維持。」

此外,由於失智患者的照顧是相當嚴苛的考驗,家屬需要學習懂得照顧的技巧,包括善用日間照顧中心、瑞智學堂(或稱瑞齡學堂、揚智學堂)等資源,幫失智的家人安排活動等。

陳俊佑舉例說,澳洲女科學家Christine Bryden現年六十六歲、已失智二十年,目前是國際失智症協會理事,不僅出了兩本關於失智症的書,也到台灣、日本、美、加等地演講,鼓勵失智症患者;台灣的林添發先生現年八十八歲、失智十四年,因為失智不失志,在南華大學畢業典禮上獲頒「勤奮向學獎」。

越來越多的失智病例,證明了早期發現、正確治療,尤其有家人的全心支持、個人持續用不同方法刺激大腦,依然可以樂在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