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為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而去戀愛,
只會被戀愛毀掉。
我這麼努力,愛一個人愛得用盡力氣、心力交瘁,
為什麼,每次戀愛還是以失敗告終?

  =======================================================
  哈佛最受歡迎心靈導師,日本社會學家兼心理學大師,長青廣播節目《テレフォン人生相談》主持人加藤諦三,直探愛情關係裡人們最不敢正視的黑暗面。
  ======================================================

  「我要給你幸福。」
  「即使只能在你背後默默地看著你,我也很滿足。」
  「如果你真的愛我,就應該能了解我。」
  「我配不上你,真不知道你為什麼會喜歡這樣的我……」

  熱戀時的話語,如此真實,也如此虛幻。
  它暗示了我們被人深愛的渴望,也隱藏著自我的不安。
  很多時候,正是內心的自戀與自卑,決定了我們愛上什麼樣的人。
  而我們,只是抱著自己的黑洞在與他人交往。

  面對困在愛的循環裡痛苦不已的人們,日本心理學專家加藤諦三拋出最深沉的剖析:

  愛情,很多時候是人們拿來解決自己的自戀或自卑的手段。

  當人們只是一味希望在戀人的凝視中看到完美的自我形象,就無法真正去愛人。而那背後,是從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安全感──也正是愛情失敗的最根本因素。

  加藤諦三是日本大眾心理學專家,著作極豐,對於人際關係有獨到的見解。在本書裡,他指出,人們在戀愛中經歷的困境,就是人生困境的縮影。唯有走出個人的自戀與自卑,認清愛情的本質是「關係」,真正地去理解他人,才有可能去愛。

本書特色

  ◎藉由「破除自戀與依賴的心理」,讓人真正地去愛與被愛,並因此變得更幸福。

  ◎本書案例,來自於日本心理學大師加藤諦三的實際接觸。他指出,雖然在本書案例中特別突顯了「自戀與自卑」的心理,但一般人在愛情關係裡,其實也時常被自戀與自卑所困擾。

  ◎透過佛洛姆、卡倫.霍妮等當代重要精神分析學家的理論,剖析原生家庭如何造就了人的不安感,並成為戀愛失敗的深層原因。

名人推薦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楊月娥(資深媒體人),賴芳玉(律師),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身心靈老師‧作家)/震撼推薦。

目錄

【序言】
只要擁有「去愛人」的能力,人生的問題終有辦法解決  9

第一章    為什麼戀情總是不順利?  24
不成熟的人,會希望一切矛盾與問題,都能透過「愛」來解決,當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便用「因為愛得不夠徹底」來解釋。
然而,「想被愛」這種欲望是無窮無盡的,不管已經被愛到什麼程度,都不會有滿足的一天。
所謂去愛,就是要從正面承受人生的重擔。

他要的不是愛情,而是依賴  26
依賴性強的人,無論怎麼掙扎都得不到幸福  31
總是怪在戀人頭上,心理上會比較輕鬆  37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要獨立  39
因為眼裡只有自己,所以會被欺騙  42
去愛人,就能談一場精采的戀愛  45
和自戀的人結婚,就算離婚了也會不幸  50
她並不認為自己在撒謊  53
自戀者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解釋,並深信不疑  56

第二章  追求無條件的愛,反而讓我們無法順利去愛  58
幼兒渴求無條件的愛,而能給予這樣的愛的,是母親。然而長大之後,不可能再像幼兒一樣尋求無條件的愛與讚美。
去愛一個渴求著無條件愛情的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總希望自己能受到讚美,卻不顧對方的感受  60
心情無法立刻變好的原因,以及他們的「正義」  63
分手,也是讓人成長的一種愛  68
偏見是憎恨的偽裝  70
無法認同彼此的缺點,釀成悲劇  75
自戀的人,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77
即使一直等待,也無法得到幸福  81
老來因孤獨而痛苦的人們  83
理想戀人的真相  85
人格不成熟的人有很強的執著心  88
世界上最流行的話:「誰都不瞭解我。」  93
搞錯方向的努力,是得不到回報的  96

第三章  把自卑感與愛情搞混的人   100
自己的自卑感,在戀情之中,會反過來變成給對方的異常讚美。
有著強烈自卑感的人,會完全執著於自身的弱點,並且把那份激烈的執著,錯當成是激烈的愛情。
他們並不是因為對方真的很出色而認為他出色,而是因為自己的自卑感和孤獨感,所以才覺得對方很出色。
這些人的內心糾結透過戀愛關係表現了出來,因此,戀愛不可能順利。

有時候,彼此因自卑而開始交往   102
把可怕的執著錯認為愛情的強度   107
「沉醉」與「愛」,完全是兩回事   111
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會產生嫉妒和憎恨   113
強烈的孤獨與失望,促使人迫切尋求讚美   119
有強烈自卑感的人,會選擇和自己不一樣的戀人   121
認清自己的本性,就能夠順利地戀愛   124
自卑感極強的男人與自戀的女人   126
把「配不上」錯當成最棒的戀人   129
在家狂暴、在外迎合的兩面人丈夫   131
成熟的戀愛,即使結束了也不會混亂   135

第四章  受傷,讓我們成長   138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無法給對方想要的。」不去一味想著自己給了對方什麼,而去想著對方到底想要什麼,這就是愛。
唯有兩個人都想要自我救贖,才能夠相互拯救。
愛與撒嬌正好相反。愛一個人是要去理解對方,而不是尋求對方的理解。
因為要抱持這樣的態度,所以愛是痛苦的,是讓人難以忍受的。
為了有能力去愛,必須要堅強到能夠忍耐孤獨。

勉強去做,並非真心真意   140
考慮對方想要的是什麼,這才是愛   146
彼此沒有心靈接觸,會產生很大的誤解149
錯誤的愛,與母親對孩子的憤怒相似   154
明白什麼是不該期待的事情,並懂得放棄   155
所謂愛,就是接納對方的一切   160
克服了依賴與自戀,才能夠去愛人   162
無意識中對母親撒嬌的男人   165
為對方實現願望,愛對方真實的樣子   168
依賴心強的人,沒辦法去愛人   170
去愛,需要覺悟和努力   171
想要去愛的欲望,代表了一個人的成熟   175
喜歡和愛完全不同   180

第五章  痛苦,證明我們有了「去愛」的能力  182
成長是痛苦的。
一個人,只有被逼到「是要成長?還是去死?」的地步,才能成長。
我們必須「宣告和幸福分手」。除此之外,成長再沒有其他途徑。
拋棄掉自己的,也會拯救自己。意識不到這一點,才是人類的悲劇。

無法獨立,也無法去愛別人   184
試圖博取同情,獲得心理安定的人   188
學習靠自己,堅定自我的內心   191
認識內心的矛盾糾結,才能夠克服它   193
人不受傷,就無法獨立   198
別在乎別人眼光,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201
只為「其他人會怎麼看我」而活的女孩   206
人格不成熟而行為荒唐的人   210
人格獨立的「成年人」之間的友情   212
變得強大,才能得救   215
人格不成熟的人,無法正常戀愛   218
和長不大的男人在一起,會白白浪費自己的人生   222
即使要求無條件的愛,也無法成長   225
選擇像母親般的戀人的男人   229

【後記】 注意這個「請你現在就覺察這一點」的信號   234

序言

只要擁有「去愛人」的能力,人生的問題終有辦法解決


  人類心理的本質,從我們還住在洞穴中的時代開始就沒發生過什麼變化。

  說起來,人類心理的重要本質,基本上都已經在古希臘悲劇作品中表現過了。如今在電臺的熱線諮詢節目中流行的話題,也和《聖經.舊約》的時代沒有區別。

  發生改變的只是現象,而不是本質。

  大約在四十年前,我寫了一本書:《愛與青春的潮流》。

  如今重讀那本書,我發現在戀愛心理上,當時和現在沒有任何區別。因此,我以那本書中所闡釋的不變的戀愛心理為中心,融合我四十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結晶,完成了這本《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在本書中,我試著透過戀愛來思考「人類不變的本質」。如何有效利用「人類不變的本質」來幸福地生活,這是人們的永恆課題。

  特別是在今日提倡「變化的時代」、「全球化時代」,這種浮躁的現實背景下,我想,即使是談論戀愛,恐怕這種視角也是很必要的。

  在本書中,我思考的是在每一個失戀案例中,隱藏著怎樣的心理。透過瞭解隱藏的心理來探討:如果想要讓戀情開花結果,需要有哪些必要的心理因素。

  即使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有心理問題的人,也比較容易與有心理問題的人走在一起。反過來說,有心理問題的人,無論如何都會避開心理健康的人。

  人的內心糾結會透過人際關係表現出來,在戀愛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心理上生了病的男人,容易與心理上生了病的女人墜入愛河;而心理上生了病的女人,會無意識地避開心理健康的男人。

  內心有糾結的人在聽到「愛」這個字眼的時候,只會想到「被愛」,這就是「愛無能」的人。

  即使因戀愛而發生爭執,他們也只會一味煩惱,卻無意解決問題。

  對某些人來說,戀愛能夠豐富、充實他們的人生,可是對另一部分的人來說,戀愛卻會破壞人生。

  既有因為談戀愛而變得幸福的人,也有因為談戀愛而毀掉人生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好比一個人是加入邪教組織,還是信仰傳統宗教,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的糾結而去戀愛的人,會被戀愛毀掉。

  相反地,如果不在乎自己內心的糾結,只是因喜歡上對方、愛上對方而戀愛,那麼無論是否會失戀,都會豐富自己的人生。

  更進一步來說,其實所有的努力都是一樣的道理。努力永遠是一把雙刃劍。

  有的人努力想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到頭來卻白白浪費了人生;也有的人經過努力,讓人生過得十分有意義。

  有的人想要透過社會地位的成功來解決自己內心的糾結,遺憾的是,這樣的努力是「走向毀滅的努力」。

  為「走向毀滅」而努力著的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努力的動機。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內心的糾結。

  所謂「最基本的欲望」就是說,這種欲望一旦得不到滿足,人就會非常焦慮不安。

  因基本欲望得不到滿足而不安的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以消除不安為首要目的。在談戀愛時也一樣,他們的目的並不在戀愛本身,而是要消除自己的不安。

  因此,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被愛」,而不是去「愛人」。

  工作上,也是以消除不安為目的,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都想要得到成果,以此獲得安心,這是他們最優先考慮的。

  也許有人會覺得本書所舉的各種例子實在太過極端,但其實,那些都是我在現實中接觸到的案例。而且從本質上來講,這些故事與普通人的戀愛也有共通之處。在極端的例子當中,事情的本質會表現得更加鮮明。

  因為在現實的世界裡,既沒有完全心理健康的男人,也沒有完全理想的女人,所以,人類並不能區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也就是說,並不能把人分成「心理健康的人」和「有心理疾病的人」這兩類。

  從心理健康到患有心理疾病之間是一個連續的狀態。無論是心理健康的人,還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其實都只是程度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一種理想概念,並不是一個分類概念。

  談戀愛時,會呈現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透過戀愛,人可以看到自己。

  一個人隱藏的心理情結會對他的自我產生影響,而這會透過戀愛關係表現出來。

  是否拒絕承認這種隱藏的自我,決定了一個人未來是否能夠幸福。

  一個人自我確立與人格成熟的程度,都可以透過戀愛的考驗而表現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戀愛就是一個試煉場。在戀愛當中,能夠考驗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戀愛,會讓一個人突然直面自己的無意識。黑色的烏鴉就算硬說「我是白的」,也無法讓戀愛成功,就是因為牠不肯承認「我是黑的」,狀況才會愈來愈惡化。

  為了防止自身的價值受到威脅,戀愛狀況會惡化的人,需要在戀人面前虛張聲勢。

  戀愛就像在其他的人際關係當中一樣,不能自以為是。

  內心深處下意識地自卑,卻刻意表現得自己很了不起,如此背道而馳的做法,絕對無法讓戀愛成功。這是人格中的矛盾呈現在戀愛裡的結果。

  就好像一個人分明沒有做老大的氣魄,就算去招募小弟也招不到優秀的人才;同樣地,明明逃避現實,卻渴望找到出色的對象,就算再怎麼去追尋也是找不到的。和沒有氣魄的老大一樣,招來的只會是一些平庸的對象。

  對這樣的人來說,即使從一見鍾情發展到了熱戀階段,也會很快地迎來不歡而散的結局。一見鍾情代表了一個人的自我很不穩定,代表了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背離非常嚴重。

  同時,也代表了一個人沒有溝通的能力,代表了他與其他人並沒有發生心靈上的聯繫。

  這種心理就和某些團體的成員想要掩蓋內心的寂寥,因而故意誇耀成員間有鋼鐵般的團結一樣,他們不肯承認彼此間沒有心靈上的聯繫。

  戀愛會把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全部顯露出來。就算拚了命地硬要把自己的弱點隱藏起來,在戀愛中也無法完全隱藏自我。

  有的人因為失戀在苦惱。

  他們不去思考「為什麼會如此痛苦」,而只是一味責怪對方。也正因為不肯承認真正的原因,所以不論經過多久,煩惱和痛苦都無法得到解脫。

  擁有了「愛人」的能力,便不會再給別人製造麻煩,也就能夠好好活到老。

  能夠去愛的人,他的人生就能得救。只要擁有了去愛人的能力,就有辦法活下去。

  卡倫.霍妮(Karen Horney,1885 ─1952,德裔心理學家,新精神分析主義的代表人物)曾說過,為了讓人生更加豐富、更加幸福,我們追求愛情。然而,精神官能症患者卻因為其他的理由而追求愛情。

  佛洛姆(Erich Fromm,1900 ─1980,德裔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著有《愛的藝術》等,曾與卡倫.霍妮相戀)也曾說,儘管存在著大量壓倒性的反例,但認為「再沒有任何事比愛情更容易」的普遍態度,卻一直持續至今。

  佛洛姆還說過,既然帶著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待開始愛情,就應該絕對不可能失敗才對。如果是放在其他事情上,我們一定會思考為什麼事實並非如此。

  本書正是要直接思考背後的原因,陪伴大家去瞭解隱藏在許多失戀故事背後的心理因素,同時,思考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更加幸福的愛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Kato Taizo, 1938 –)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學科、東大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現為早稻田大學榮譽教授。

  除此之外,自八○年代起,便擔任廣播節目《テレフォン人生相談》主持人。

  著作多達兩百餘本,是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生導師。《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是他近期最受矚目的作品,針對失敗的戀愛關係,深入剖析現代人最困擾的心理掙扎與矛盾。

  官方網站:www.katotaizo.com

譯者簡介

吳倩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日本文部科學省博士獎學金資助赴早稻田大學進修臨床心理學。中國首批二級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心理學會會員,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日本箱庭療法學會會員。

  現職諮商心理師,專業領域為兒童與成年人的遊戲心理諮詢。兼職譯者,主要譯作包括《斷捨離》、《心的處方箋》、《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我們為何如此不安》、《最棒的男孩》等等。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676?gclid=Cj0KCQjwpreJBhDvARIsAF1_BU3kefEUntwRtKyYuN150w9M54sNSE3Nwq8JDDB1aDnUt7AhNYXLQg8aAkvkEALw_wc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