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控制狂父母的「十二劣招」:誰在乎你有什麼感受啊?做就對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十二劣招的控制手段,以單一事件來看似乎無害,但在你的童年,這些事件卻有可能發生過無數次。不斷重複之下,它們就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模式,構成了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第一個手法。

作者:丹・紐哈斯

以下是我的訪談對象中,十二劣招的一些例子:

1. 食物控制

控制狂父母的風格往往反映在他們看待食物的態度上。舉例而言,利用型父母將用餐時間當成他們自己的時間。有一位利用型父親要求晚餐在五點上桌,電視機推進來,好讓他可以邊看新聞邊吃飯,席間不准有人說話。另一位利用型父親則是喋喋不休地談他自己、談他的一天,以及抱怨工作上別人怎麼試圖占他便宜。直到他說完為止,被他俘虜的聽眾都不准離開餐桌。

教條型和完美型父母往往有非遵從不可的餐桌儀式。一名女性回憶道:「每天晚上,我們女孩子必須準時把菜端上桌。父親會對我們大吼大叫,有時也會動手打人。」到了青春期,她罹患了厭食症。


「我感覺自己像是棋盤上的棋子。拒絕吃東西就像是我對人生最後的一絲掌握。」

緊盯型父母逼迫孩子複製父母的喜好。一位律師的女兒回憶說自己哭著聽父親「雄辯滔滔,好像在進行訴訟一樣,主張我早餐該吃哪一種喜瑞爾」。

一名虐待型父親硬是把食物往孩子的喉嚨推下去,另一名父親則是堅持「蔬菜吃得不夠多,就要比平常多吃兩倍量」的鐵則。他的兒子回憶道:「我們從來不知道正確的份量是多少,所以我們總是拿滿滿的蔬菜。」

2. 身體控制

一名前海軍陸戰隊完美型父親安排了一套體能計畫,訓練十歲的女兒接球、打拳、拋竿、划船、射籃,如果她表現不好就大發雷霆。


一名虐待型母親每晚強制執行她兒子稱之為「穿著打扮集中營」的儀式。母親命令他把所有的褲子拿到她的臥房,讓她挑第二天他要穿哪一件。接著是襯衫,最後是鞋襪。他要是拖拖拉拉的,她就會用剪刀打他。

一名緊盯型兼虐待型母親用包著衛生紙的髮夾清女兒的耳朵,她總是又戳又挖弄得女兒很痛。

不只一位父母似乎很熱中於為孩子灌腸,過程中硬是壓住哇哇大哭的孩子。

3. 界線控制

一名早起的虐待型父親,會在週六凌晨五點用轟然作響的鄉村音樂叫孩子起床。孩子要是不起來,他就會衝進他們房間,潑冰水到他們臉上。


一名教條型兼利用型父親把孩子臥房和浴室的門鎖都拆掉,這樣他就能隨意進出各個房間。他宣稱:「這房子是我的,我高興開哪扇門就開哪扇門。」

4. 社交控制

一名剝奪型兼幼稚型母親總是把家裡的窗簾拉上,她覺得女兒想出門找朋友玩是「不可理解」的一件事。這位母親沒什麼朋友,但卻很擔心社交上被孤立。她的女兒回憶道:「我媽總說:『鄰居會怎麼想?』她根本很少見到人,我不懂她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

一名緊盯型兼幼稚型母親不准女兒去找朋友,除非女兒在兩天之前先報備。她也不准青春期的兒子參與課外活動,免得「萬一出什麼事」。

諸如此類的社交孤立,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既不尋求可結為朋友的同儕、亦不尋求可作為指導者的長輩協助,是基於幾個理由:他們認為沒人想接近他們、他們想對父母效忠、父母教他們凡事靠自己,或者他們知道父母就是不允許有任何競爭對手出現。由於缺乏與外界的接觸,許多受到不當控制的孩子無從得知自己並不孤單,以及別人也有一樣的痛苦。

5. 決定控制

一名完美型兼利用型父親從兒子還在學步期就預設他要當醫生。「直到我醫學預科被當掉之前,他都不曾放棄。到我被當掉之後,他又叫我去念商學院,說是這樣我才能賺很多錢,以彌補之前準備讓我當醫生所浪費掉的時間。」

一名利用型母親問十六歲的女兒長大後想做什麼,女兒說想當藝術家,母親就說:「不行!沒幾個人能靠藝術餬口。你去想個比較實際的目標。」

控制子女的決定是一種格外傷人的舉動。沒有什麼比澆熄孩子的夢想更重的傷害了,因為這無異於告訴孩子:「我們不相信你做得到。」

6. 言論控制

一名教條型兼完美型父親習慣性地糾正九歲女兒的拼字和文法,即使是在她寫給他的小紙條上。

一名教條型母親禁止孩子說「誰在乎啊?」,也不准孩子用「布鞋」來稱呼運動鞋。

逛街購物時,一名剝奪型母親不准兒子要求買任何東西。他回憶道:「我們永遠也不能說:『拜託買給我。』我母親覺得那樣很沒禮貌。」

7. 情緒控制

某個教條型兼完美型家庭的規矩是「絕不流露內心的感受」。他們的兒子坦承道:「國中時,我很不快樂。我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愛哭鬼,因為我藏不住情緒。」

一名利用型父親對情緒很不屑。他的女兒回憶道:「他會說:『情緒可以拿來買東西嗎?你心裡的感受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嗎?不是嘛!喜怒哀樂有什麼用?』」

控制狂父母對情緒的經典名言包括:

「誰在乎你有什麼感受啊?做就對了。」

「咬緊牙關撐過去。」

「你再哭,我就會讓你真的想哭。」

「不要崩潰失控。」

8. 思想控制

當十四歲的兒子帶了貓王艾維斯的《獵犬》(Hound Dog)唱片回家時,他那緊盯型母親嚇壞了。

「小孩子不該聽那種東西。」母親告訴他。她把那張唱片沒收,換成雙簧管演奏家及指揮家米契.米勒(Mitch Miller)的唱片給他聽。

在一趟車程中,二十四歲的女兒告訴利用型兼剝奪型的母親說她考慮去看心理醫生。「我一說出『心理醫生』四個字,我母親就尖叫,接下來整趟車程都在對我訓話。」

9. 施暴

就算只被打過一次,也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創傷。一名剝奪型兼虐待型的繼父一時勃然大怒,打了十六歲的繼女一巴掌。她說:「我身邊的人向來都對我很和善,所以那對我而言是很深的創傷。從那之後,我總是活在恐懼之中。」

一名教條型軍人父親常常當眾對兒子破口大罵。「喝了酒之後最嚴重,他會大吼大叫罵我『蠢貨』、『廢物』。我媽會膽怯地設法阻止他,可是從來沒有用。」

一名女性還很鮮明地記得三十年前的一幕:她和她的虐待型父親在廚房裡,她坐著,高大的父親站在一旁,握緊拳頭準備要打她,只因為她的笑聲害他聽不到電視的聲音。

10. 剝奪

一名剝奪型父親彷彿毫不在乎女兒的意願與需求,這讓她覺得:「我還不如變成一塊人形立牌,我父親對待我和人形立牌沒兩樣。反正他就是不聽。一段時間過後,你都不禁懷疑起自己。」

當父母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時,孩子會覺得父母和他們分享了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許多控制狂父母對孩子守口如瓶、不願多聊,有些則會說美化過的版本,還有些只會說枝微末節的小事或瑣碎的怨言。事實上,有幾位我訪談的對象並不清楚父母的過去。就某些情況而言,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可能對過去覺得很羞恥,或者本身就是在一個壓抑的家庭裡長大。如果父母過去曾經受到創傷,他們可能會覺得難以啟齒。孩子天生就有崇拜父母的傾向,父母藉由隱瞞過去或扭曲真相,在不知不覺間放大了子女對他們的這種崇拜。

11. 混淆

一名混亂型母親的先生會猥褻他們的女兒,一開始母親還會心疼女兒,但後來卻轉而怪罪被性侵的女兒,吼她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一名緊盯型母親告訴青春期的女兒說她應該晚點結婚,因為年紀輕輕就結婚的人還不夠成熟,沒辦法做出明智的選擇。當少女長到二十五歲,母親又催促她「快點找個認真交往的對象」。然而,她補充道:「直到結婚之前,你都還是個孩子。」這是很經典的兩難矛盾:母親叫女兒最好快點結婚,但在結婚之前她都還是個孩子,所以沒有成熟到可以結婚的地步。

一名完美型父親不小心親到了十四歲女兒的嘴唇,她回憶道:「他驚恐萬狀地跑上樓,大吼說:『注意你的性別。』」儘管女兒什麼事都沒做錯,她的利用型母親接下來好幾個月都罵她「小騷貨」,不顧女兒流著眼淚苦苦求饒。

12. 操弄

一名剝奪型兼混亂型母親幾乎什麼事都怪到缺席的配偶身上。「如果我在前往公車站的路上跌倒了,在我母親眼裡,那是我父親的錯。」她的女兒回憶道。母親為了鬥垮分居的丈夫,逼迫女兒寫信給父親的雇主,說他的壞話;如果女兒不照做,她就不給女兒晚餐吃。最後,父親就被解雇了。

一名利用型父親寄學費支票給念大學的女兒時,總會隨信附上一張字條提醒道:「送你上大學實在是降低了我的生活水準。」

另一名利用型父親則會在他送的每一件禮物上寫道:「希望你明白你能收到禮物有多幸運。」

一名混亂型母親每年聖誕節都給女兒一張五十美元的支票,接著又抱怨自己手頭拮据。有一年聖誕節,女兒為了幫母親省錢,沒把支票兌現,母親又抱怨說那張沒兌現的支票把她的帳目搞得一團亂。

自我評估

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是否常常對我進行:

  • 食物控制
  • 情緒控制
  • 身體控制
  • 思想控制
  • 界線控制
  • 施暴
  • 社交控制
  • 剝奪
  • 決定控制
  • 混淆
  • 言論控制
  • 操弄

當然,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合理的控制是有必要的。這十二劣招的控制手段,以單一事件來看似乎無害,但在你的童年,這些事件卻有可能發生過無數次。不斷重複之下,它們就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模式,構成了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第一個手法。

相關書摘 ►十種讓人內疚的家庭情緒勒索&八種控制狂父母教養風格

書籍介紹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橡實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