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紅茶比綠茶更養胃!教授教你紅茶怎麼喝最補氣順腸

 紅茶好處


一般人在空腹的時候喝綠茶會感到胃部不舒服,因為茶葉中含有一種物質,也就是茶多酚,這類物質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越是沒吃飯的情況它的刺激性就越強。而紅茶就不一樣了,它經過發酵烘製,茶多酚在這個過程中的含量已經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性也就隨之減小了。


另外, 發酵過的紅茶還能促進人體消化,因此紅茶不僅不會傷胃,反而能夠養胃。對於胃潰瘍的患者我經常建議他們喝點紅茶,加上糖或者牛奶,能消炎、保護胃黏膜,對治療胃潰瘍也有一定效果。

另外, 發酵過的紅茶還能促進人體消化,因此紅茶不僅不會傷胃,反而能夠養胃。對於胃潰瘍的患者我經常建議他們喝點紅茶,加上糖或者牛奶,能消炎、保護胃黏膜,對治療胃潰瘍也有一定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紅茶不適合放涼了喝,這樣會影響暖胃效果,而且 放置時間過長營養含量就降低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不能喝隔夜茶,就是這個意思

https://www.edh.tw/article/14269



在一起久了,愛也淡了該怎麼辦?用這10個方法幫你找回熱戀期!

 作者/王梅 | 康健雜誌 | 2020-05-16

瀏覽數 

210905

關係越久,愛也跟著變淡了嗎?無數「生病」的婚姻,都源自於這段關係最後只剩「陪伴」,而不是「愛情」,而陪伴其實並不足以支持婚姻持久...






線上課程

文章


作者


請輸入關鍵字

熱門

人才永續




登入/註冊

線上課程

主題企劃

 

影音

Podcast

首頁正向思考充電學習

在一起久了,愛也淡了該怎麼辦?用這10個方法幫你找回熱戀期!

作者/王梅 | 康健雜誌 | 2020-05-16

瀏覽數 

210905

關係越久,愛也跟著變淡了嗎?無數「生病」的婚姻,都源自於這段關係最後只剩「陪伴」,而不是「愛情」,而陪伴其實並不足以支持婚姻持久...

在一起久了,愛也淡了該怎麼辦?用這10個方法幫你找回熱戀期!圖片來源:unsplash.com


據說,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有一次和妻子一同參觀某家禽飼養場,場主很驕傲地指著自己飼養的公雞,大聲告訴總統夫婦:「牠一天可以交配數十次。」柯立芝夫人說:「你可不可以把這番話對總統再說一遍?」柯立芝立刻接腔反問:「牠每次交配的對象都是同一隻母雞嗎?」雞場主人尷尬地回答:「喔,當然不是同一隻。」


在結婚的那一刻,幾乎每對「牽手」都憧憬與伴侶白頭偕老。但「現代婚姻的『保固期限』平均大約只有10年,」英國作家帕森斯(Tony Parsons)在暢銷小說《六人行不行(The Family Way)》語出驚人,「但那是指做錯的時候,如果做對了,時間可以維持更久,」他補充說。


帕森斯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依據英國國家統計部公布,失敗的婚姻平均為期11.3年。很多婚姻都「生病」,一些先進國家的離婚率早已飆高,每兩對結婚的夫婦中就有一對離異。


婚姻諮商專家分析,上一代許多貌合神離的夫妻,因為經濟考量、擔心孩子或者畏懼親朋好友的閒言閒語,不得不勉強維持只剩軀殼的婚姻;如今人們高唱追求個人獨立自主,這些顧慮都變得無所謂,分手的理由可能只是「我不再愛你」,不見得是誰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而是彼此的新鮮感沒了,不想這樣終此一生。


婚姻的意義和目的也在改變,使得「操作」的難度愈來愈高。早期的農業社會,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與增加家庭勞動力;時到今日,男女是因為互相看對眼,產生愛情才結婚;「大家對婚姻品質的要求上升,但相愛的能力與技巧卻未提高,」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專家黃維仁道出癥結。

相互陪伴卻不再熱情

愛情無法持久,婚姻逐漸露出疲態,的確是大多數婚姻的寫照。《幸福關係的七段旅程》作者、英國婚姻諮商專家馬修(Andrew G. Marshall)診斷過無數「生病」的婚姻,發現很多夫妻的關係最後只是變成「陪伴」,而不是「愛情」,但陪伴並不足以支持婚姻持久。


在一個眾多夫妻檔聚會的場合,有人丟出這個問題:「結婚20年,伴侶究竟是你的親人,還是愛人?」現場陷入一片短暫的靜默與沈思。

低聲交頭接耳之後,終於有一名男士答腔:「親人的成分多於愛人。」


另一名男士接口說:「大概一半一半吧!」


只有一對夫妻檔勇敢大聲回道:「當然是愛人!」


許多人用質疑的眼光回頭看這對中年夫婦,他們舉止自然、甜蜜恩愛的模樣,似乎並不像在說謊,他們互以「最佳男主角」與「最佳女主角」稱讚對方,並自認是最棒的組合。


如果換成一般的夫妻,最常聽到的反應:「都老夫老妻了,幹嘛還把愛來愛去掛在嘴邊,沒事搞浪漫,很肉麻!」


假設你喜歡吃某種食物或者熱中從事某種嗜好,你可能一輩子樂此不疲。你愛上一個人,並決定和對方終身廝守,但朝夕相處之後,彼此的習性都摸熟了,結果就像是與父母、子女、手足之間的情感,互相關心卻喪失了吸引力。


你漸漸發現,熱戀期的耳鬢廝磨早已不再,並且把對方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


當初互相吸引的愛情為什麼會變調?馬修根據臨床治療經驗,歸納出兩個最主要原因:


1.伴侶忽略身體的接觸,愛情就會死亡,尤其是性愛。

2.婚姻生活過久了,夫妻不再是兩個單獨的個體,而是變成面貌模糊的一對,其中一方或雙方抱怨「失去了自我」,甚至想拋棄一切去找回「從前的自己」。


外遇、出軌、劈腿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是出於想再找一個「愛人」重溫激情。


根據暢銷同名小說改拍的電影《她的私密日記(The Private Lives of Pippa Lee)》,女主角琵琶嫁給大他30歲的丈夫,全心做個稱職的賢妻良母,婚姻生活平穩,結果琵琶的丈夫卻在80歲時與年僅30歲的有夫之婦搞婚外情。


琵琶發現後十分震驚,老公卻振振有詞:「我不想被人當作快死的老頭照顧,只有『戀愛』才讓我有活著的感覺。」


鍛鍊大腦,不讓婚姻「生病」

「性」趣的確會因為新鮮感而提升,就動物本能而言,不斷地更換交配對象,一點都不稀奇,但婚姻關係重視承諾與忠誠。


事實上,聖地牙哥醫學中心精神醫學專家布朗(Stuart Brown)確切表示,人類並不需要一直更換伴侶來維持「性」致,或者保持新鮮感,「夫妻共同從事新奇的活動,能得到較高的滿足,

因為,經常玩樂可以刺激大腦,而影響婚姻關係是否美滿、真正的「祕密基地」,答案就在大腦。臨床證實,人類的腦部經過「訓練」,可以保護伴侶關係以及增強信守承諾的意願。


羅格斯大學應用科學部門的研究員費雪(Helen Fisher)與工作夥伴,曾經利用核磁共振掃瞄沈醉於愛河情侶的大腦,從影像中發現他們腦部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正是負責表達歡樂愉悅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更是促成伴侶間互相吸引的主要關鍵。


另一項類似的研究也指出,婚姻幸福的夫妻檔大腦中的「催產素」(oxytocin)含量較高,這是一種保護性的荷爾蒙,一般又稱「抱抱荷爾蒙」,可抑制腦部「防衛牆」杏仁核的機制,緩解緊張情緒,降低防衛心態與恐懼,促進社交關係。


專家建議,夫妻間如果經常擁抱、牽手、親吻,多增加表達關愛的互動,體內的催產素濃度便會增高,可以維持親密感;反之,相敬如「冰」或者言辭間經常針鋒相對,對健康造成傷害。


費雪和她的團隊從腦部掃瞄得知,愛情的型態大致區分為「性慾之愛」、「浪漫之愛」以及「眷戀之愛」,腦部負責掌管這3種愛情的區域是不同的系統,這3種愛情甚至可以各自獨立。

性慾之愛最迫切強烈,是人性本能,但非常不具有專一性,而且來得急,去得快。


浪漫之愛的專一性較高,會受到某人強烈吸引,墜入愛河,產生迷戀,猶如服用安非他命,讓人朝思暮想,並開始願意做出長期承諾。諮商專家馬修觀察,一般浪漫之愛的平均週期為18~36個月。


眷戀之愛(也有心理學家稱為「依附之愛」)最為穩定,到了這個階段的愛情,絕大多數願意與同一個伴侶長期共處,一起孕育子女,雙方保持一種安逸舒適的關係,「眷戀之愛雖不像浪漫之愛令人目眩神迷,但同樣美妙,」馬修形容。


譬如,某個星期天早上,你的伴侶剛淋浴出來,突然間,你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不同的他,讓你想起曾與他一起做過一些美好的事;你們並肩坐在學校裡觀看孩子的才藝表演,共同分享為人父母的驕傲;你本來只是想出門買一份報紙,卻臨時起意,為另一半添購了一件他喜歡的東西……。這種眷戀之愛,正是維繫伴侶長期親密的最大動力來源。

但眷戀之愛也隱藏了陷阱,因為它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


但其實,伴侶需要共同面臨生活的複雜性與解決實際需求,眷戀之愛必須得到回饋,否則就會枯萎而死。


很多愛侶認為,一旦結合之後,感情就像當初互相迷戀的高峰期,可以度過任何難關,尤其當一方過度投入工作或忙於照顧小孩,以至於忽略了其他事物,卻一廂情願認為「伴侶自然會懂得我、諒解我」。結果卻是,另一方覺得被孤立、不被了解、被排拒在外。


與伴侶重新談戀愛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與重燃愛戀期。


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一旦順利度過這兩個關口,進入第25~50年重燃愛戀期,往往最浪漫而且最親密,因為已經歷完整的循環,彼此依戀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前面所有階段。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你是不是經常忽略一些充滿愛意的舉動,你想和伴侶重溫「戀愛」的感覺嗎?這裡有10個祕訣:


1.傾聽


你平常花多久時間專心聽伴侶說話?有一個統計指出,戀愛中的情侶交談時,平均花75%的時間注視彼此,而一般的伴侶目光接觸只有30~60%。


心理學家魯賓指出,直視對方眼睛可以誘使大腦釋放苯乙胺醇,這是一種天然的腦啡,也是陷入戀愛的化學物質之一。


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伴侶,讓他知道他的話被聽見了,而且你對他的話題感到興趣,一旦真正「聽」到彼此,自我意識感就會消失,彼此敞開心房,維持情感的親密性。


2.分享


伴侶要保持對話,而不是退回各自的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並融入在對方的情境裡,才能感同身受。


3.慷慨

為你的伴侶做一件他(她)不喜歡的工作,譬如拖地、打掃、洗車,或出其不意送一份小禮物、替他榨杯果汁、幫她放洗澡水,保證令他(她)感動萬分,立刻為愛情加分。


4.身體接觸


不一定是全心專注投入的性愛,譬如看電視時一起擠在沙發上,擁抱,親吻,坐車時摩擦輕撫伴侶的手背,或者替他按摩肩頸,都能增加親密感。


5.分享幽默感


彼此私密的玩笑、打鬧或小小的裝瘋賣傻,都是增進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後只顧專心做媽媽,忘了做女人的角色,「整天只會對著全家大小發號施令,以前那個愛撒嬌、愛作夢的女孩不見了,」帕森斯的《六人行不行》,就深刻描述在婚姻中失望與失落的男女。


6.支持


祝福或參與伴侶從事的嗜好活動,並給予讚美支持;若遇到對方進修、開會、出差,主動幫忙帶孩子,以及協助對方實現夢想。


7.一起玩樂


「玩樂的作用猶如潤滑劑,」布朗博士比喻,能夠一起玩樂的伴侶,可以增進彼此的適應性,關係才能長長久久;否則,不是勞燕分飛,就是變成「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雙方像在生存耐力比賽,在不快樂的關係中度日,」布朗建議,與其坐在那裡互相指責、數落對方,不如起身去發掘真正的歡樂。

8.額外的付出


伴侶間最感激對方的,往往就是對方最不容易做到的事,譬如以愉悅的態度面對難相處的岳母(婆婆)等。


9.嘗試新鮮事物


並不需要像「柯立芝效應」笑話的那隻公雞,更不需要更換伴侶,生活照樣可以找到樂趣,讓人興致勃勃。譬如一起煮三餐、到從未去過的地方旅遊、動手改造家中裝潢擺設等。


10.共同成長


不要把雙方的關係困在一層不變的模式,而是不斷探索彼此的新領域,一方面加入他的陣營,但也給對方空間「做自己」。


譬如另一半喜歡閱讀,要容許他擁有專屬安靜的角落;另一半喜歡打球,你設法成為他的球友,或者至少可以在場邊當一名啦啦隊。


伴侶如何有品質的吵架?

「當兩人終於鍛鍊出,再大的爭吵,也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和好的功力,我們不想在每次約會結束時依依不捨,所以決定結婚了!」這是牙醫師陳志民與夫婿郭鑑德印在結婚喜帖上的一段文字

許多伴侶以「個性不合」拆夥,其實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磨合,夫妻不可能個性完全相同,彼此要有足夠的差異性,才能防止關係停滯僵化,「摩擦力往往能製造出熱情的火花,」婚姻諮商專家馬修指出。


有些夫妻認為,對問題故意視而不見就可避免爭執。但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經常吵架一樣具有殺傷力,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無法真正表達感受,關係就會冷卻。


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比起避開不談將問題擺爛、擺臭,更具有建設性。


1.接受對方的缺點。


譬如睡覺打呼、亂丟襪子、吃東西會發出聲響等,雙方在迷戀期間,你會把這些缺點當成特點;一旦成為一起生活的伴侶,卻往往把注意力過份關注在這些缺點。


婚姻專家觀察,快樂婚姻通常是因為可以忽略伴侶的不良習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學習與之共處。


有些夫妻的做法是,誰在乎那些事,誰就去想解決辦法改善;誰受不了髒亂,誰就去打掃;而不只是整天在旁邊碎碎念。


另外,不斷地提醒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人,而不是責罵怪罪,「我當初真是看走了眼!」


2.有品質的爭吵。


會吵架的夫妻才是健康的,

譬如,與其抱怨「家裡弄得這麼亂,你從來不幫我打掃」等,不如改口「我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保持乾淨」;伴侶在廚房裡忙得滿頭大汗,你走進去只注意到廚房弄得像颱風過境,卻忽略他做好的菜餚,會令他非常洩氣,不如改口「嗯,聞起來好香,我真等不及想吃,不過,哇,這裡好亂。」


3.不回應對方的咆哮。


堅持立場,但不必大聲咆哮,如果你的伴侶習慣用叫囂表達情緒,你可以用平靜的態度回應,「我沒有辦法接受你現在的態度,如果你不停止,我會馬上離開。」


有些夫妻約法三章,當一方發現自己快失控的時候,自動離開現場,等情緒冷靜之後再回來好好談。


4.不尋求無意義的「幫腔」。


許多女性一旦和老公吵架,最常做的事就是找好朋友訴苦。妳的朋友當然都會站在妳這邊,幫著妳一起大罵「這個不知好歹的傢伙」、「這個爛人」等,但這些說詞等於火上加油,反而把事情愈搞愈糟。

言詞麻辣的兩性作家許常德批評這些愛亂幫腔的親朋好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表面上是助人,其實根本是在害人。


舉例來說,曾經發生演藝人員或公眾人物爆發婚外情,周遭的親友把出軌的一方罵得體無完膚,但當事人最後決定回頭,家人與孩子將如何面對,並且繼續一起生活,這等於是變相的二度傷害。


5.回憶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


熟悉感可能造成厭煩,但即使是處在壓力之下的婚姻,也還是有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個人分享同一張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動,需要時間,」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蓋同一條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纏又不會戳傷你的肋骨,這往往得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調和得剛剛好,一旦你弄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知道『分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因為戀愛的感覺,我們不離婚

民國100年元旦,素人寫實記錄片《離婚,要不要》舉行首映會。導演林靜一、製片林淵博與二、三十名演員,是一群相交20多年的好友,包括知名環保醫師作家李偉文在內,所有參與演出的人馬,全都是情義相挺,業餘跨刀。


起源是這群四、五年級生,有感於人生苦短,上半生忙著在職場打拚,進入50歲中場以後,決定成立一個「下半生(夏瓣生)俱樂部」,並相約一路玩到老。

這群人原本想集體創作劇本,合演一齣舞台劇,但左等、右等,始終難產,最後決定拍一部電影,由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林靜一與半路出家的製片林淵博組成「騙吃騙喝二人組」,隨身帶著一支設備簡單的陽春攝影機出任務,劇本則由演員臨場創作,即興演出。


林靜一丟出「喬治和瑪莉夫婦的離婚事件」,瑪莉留書離家三個月,喬治尋遍各處找不到人,痛苦地不知該怎麼辦,立刻引發周圍好友各種反應。


二人小組一共訪談了15組對象,其中包括12對夫妻,而且都與喬治、瑪莉熟識,竟然沒有任何一對的立場相同,但有一位女士直辣辣地嚴厲警告男主角喬治,「你是豬頭啊,我們這群朋友當中,沒有一對夫婦離婚,你可不要壞了我們的風水!」

林靜一坦言,這部紀錄片裡有每對夫婦故事的縮影,每樁婚姻裡都有需要解決的難題,而面對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包括你的婚姻、最在乎的伴侶,以及擁有的幸福,你決定用什麼態度去守護。


「離婚」就像是一面鏡子,看看別人,觀照自己,每對夫妻在探索的過程裡也不斷自我省思,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而那個老婆出走的男主角「喬治」,其實正是林靜一的寫照,5年前他和老婆大吵一架,離家1個月期間,思考是否要繼續維繫這段婚姻,答案是「Yes」,「我發現自己依舊深愛著她,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他不斷地提醒自己回到初衷,不時重溫昔日與伴侶戀愛的感覺,「我老婆從不對我碎碎念,給我很大的空間和自由,我們並未在婚姻中失去自我,」他一路回想兩人一起生活的各種片段,產生強烈的信念,「我想要繼續和她在一起。」


《離婚,要不要》的結尾雖然沒有交代「喬治與瑪莉到底有沒有復合」,但在高舉「不婚」與「單身」、追求個人自由的時代,還有下半生俱樂部這群人用力歌頌婚姻的價值,拉高婚姻在社會的位階,並且努力實踐,信守婚姻諾言,結論其實已呼之欲出:離婚,還是不要吧!


編按:此文為2011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6855&page=8


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共依存症自我療癒手冊

 

《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共依存症自我療癒手冊》(已絕版)

我要買書

書序:

照顧自己

 

書摘:

認識共依存症

共依存症新貌

放下標籤污名

 

延伸閱讀:

《愛,上了癮》

《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共依存症自我療癒手冊》(已絕版)

The New Codependency: Help 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

 

作者:梅樂蒂.碧媞(Melody Beattie)

書系:Selfhelp 017

定價:32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11 年 01 月 06 日

ISBN:9789866782978

 

特別推薦:◎ 謝文宜、曾陽晴、鄧惠文、朱衛茵、廖輝英

 

認識共依存症

有位舊識聊到自己有多熱愛為人夫、為人父的生活。「我想我這樣算是共依存者吧。」他帶著歉意地說。「不,」我說,「這只代表你喜歡婚姻生活。」


許多人還是搞不清楚何謂共依存症。


他們可能把共依存症和電影「致命的吸引力」裡的烹兔行為 聯想在一起,或將之誤認為精神病、邊緣性人格違常或是強迫症。有些人覺得共依存症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家族中沒有人喝酒或受虐。也有人認為,得了共依存症,或是在酗酒家庭長大這類問題,就表示他們可以把所有責任推回給父母親。


復元不是要你指責他人,而是承擔自己的責任。


有些人把共依存症視為「唯我世代」(Me generation)的象徵,一個讓自私的人繼續唯我獨尊的藉口。有些人相信(誤信)要從共依存症復元,就表示他們得要離婚。或者他們害怕共依存症的復元行為會和自己的宗教信仰衝突。還有人認為,抽離(detachment)就表示要變得冷漠無情。或者就像我朋友那樣,誤信共依存症就代表享受婚姻,這也錯得離譜。


我能理解這些混淆。我在《超然獨立的愛》中用一整章來定義共依存症,但是要把它加以分類仍是困難重重。大家常以他人的作為來定義共依存症。「共依存者就是照顧別人」、「就表示另一半會酗酒」、「很依賴別人,死纏爛打」、「一走進房間,馬上就被病情最嚴重的人吸引」。雖然這些行為都是共依存症的象徵,但只是全貌的一部分而已。問題不在於我們做哪些事,而是做這些事情的原因。


在《超然獨立的愛》裡,我把共依存者定義為「讓另一人的行為影響自己,且執著於控制該人行為的人。」但是共依存症不僅止於此(不過控制和執著是很好的起點)。


寫完《超然獨立的愛》後有好幾年,我仍陷於恐懼,害怕疼愛自己會變得怠惰放縱。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知道懂得欣賞自己可以給我力量。

「傷害我們的,不是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有人說,「而是那些誤以為真的假象所造成的。」


深愛某人和困於悲慘的婚姻關係是兩回事;為了得到他人喜愛而付出,和真誠的大方也不一樣,前者會讓我們充滿怨恨;自戀和自愛,自我中心和站在自己的立場也不盡相同。


雖然家裡有人酗酒可能促成共依存症,但這並非必要條件。有些人認為共依存症是一種病,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這到底是病還是問題呢?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時,說自己有病會有幫助嗎?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完全理解與共依存症有關的行為。我們只懂得控制的時候,會把控制和愛混為一談就不難理解了。認為掌控會讓自己安全也說得通,因為這種方式的確管用——但為時不久。只要追根究柢,所有共依存行為都自有其道理。


我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的時候,這些與共依存症相關的行為──從控制到照顧──都曾救過我們的命。在大多數情境之下,不管有沒有酗酒,只要在我們的處境過個五到十年,任誰都會出現共依存症。許多共依存症的行為,如擔憂或控制,都是一般人不時會做的事,但是這些行為一旦停不下來,我們就有麻煩了。


況且,共依存症是正常行為,我們都難免做太多、太在乎、體會太少或涉入太深。我們忘記了他人的責任始於何處,自己的責任終於何處。我們也會忙過了頭,做太多事而忽略了自己。


共依存者可能會緊迫盯人,黏著人不放,要人關心(他們會親切到叫人吃不消,還會想盡辦法取悅我們,直到我們受不了為止)。但是從光明面來看,一旦共依存者克服了這些課題,便能成為出色的人。許多共依存者善用了這些經驗而成功創業。研究顯示,問題家庭中長大的人,調適壓力的能力遠比其他人優異。


有些專家學者將有共依存問題的人稱為「過度追求成就者」(over-achievers),但是這樣講苛刻了些。「他們是優秀的追求成就者(super-achievers)。」有位治療師說。這樣講比較友善,也比較合適。解決問題和吃苦耐勞(兩種共依存症的正面特質)對這些經過大風大浪的人來說,可謂第二天性。


我們一旦開始照顧自己,過去的虧損便會轉為資產。許多有共依存症狀的人盡忠職守,使命必達。他們執著,但也不屈不撓。他們想幫忙,而只要他們學會幫助自己,就能幫得了別人。共依存症的重點在於跨越界限。我們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共依存症的行為呢?我們越界跨入共依存區(Codependent Zone)的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往往別有用心,而且還會傷人。本書會幫助我們回到自己的生活,然後我們就能選擇對我們管用的作為了。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共依存症的行為。由於共依存行為保護過我們,所以一開始要放下這些行為會讓人恐懼不安。你願意讓自己不自在一陣子嗎?

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php?func=visit&bookid=MjAxMTAxMDUxMTUwMzA=&deeprea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