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覺得更快樂的時候,會更願意與他人合作並相互幫助,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又能提升快樂感。
有時候參加會議、網路活動,或甚至是你一個人也不認識的社交聚會,對你來說是個考驗,尤其你本身的個性又很內向的話。這就是我們通常喜歡和認識的人來往的緣故,即使這個人只是泛泛之交。
人會尋求彼此間的共通點。人與人初次見面時,最常問對方:「你是做什麼的?」這個問題讓大家有機會探尋彼此是否有共同的興趣、觀點和背景,而且當然又比談天氣有意思得多(雖說天氣這個話題也比完全接不上話來得好)。
有些特定的工作,特別需要社交互動與合作。然而,讓人有機會自行思考問題或想出新構想仍然非常重要。因為「這就是我們公司的做事文化」,就強迫大家隨時隨地都要合力完成工作,這種模式未必適合所有工作。有些人需要較多時間獨處,才能想出他們最出色的見解。
管理者或領導人這樣的角色,就是要確保天性內向、害羞或有社交焦慮的員工,不會有格格不入的孤立感。
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曾研究孤獨引發的生物效應。無論是出於選擇或環境因素使然所產生的社會隔離感,會影響人的健康與認知。孤獨的人,其頭腦無時無刻都在堅守崗位,對外界的威脅保持高度戒備狀態。當人感到孤單,包括皮質醇在內的壓力激素分泌會增多,睡眠受到干擾,同時也會擴大對事件的負面感受。
人的健康與認知,取決於社會腦。
我在倫敦的聖湯瑪士醫院進行護理訓練時,向一戶人家租了他們頂樓的房間一段日子,與房東分住樓上樓下。雖然身邊不缺人來人往,每天上班也需和別人一起工作,但我還是感到孤單。我決定搬家,和別人共租一層公寓,因為我領悟到,住頂樓那段類似隱居的生活,已經對我的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我當時並不知道孤獨會拖垮人的認知能力,否則我一定及早搬走!社會研究證實,人的社會隔離感愈強,其認知表現就愈差,除了工作記憶和短暫表現之外的各個領域,都會有認知力下滑的問題。
如今有不少職場致力於確保新進員工受到妥善的照顧, 他們設立夥伴機制或由管理者負責查核新手是否適應並融入團體當中。團體社交活動、茶水間的東聊西扯,都是為了打破沉默,讓彼此更「相像」。這些做法對新人來說當然大有益處,不過那些已經來了一段時間的非新進員工如何是好? 無論是針對剛來公司五分鐘、五星期的菜鳥,或者是已經在此工作五年的老鳥,你的職場是否具備某種機制,可以用來確認每位員工是否已融入公司?
融入小團體
想要打入一個團隊合作的小圈圈,你首先必須被接納。
倘若你對某人的第一印象是他跟你「很像」,因此可歸類為「圈內人」,那麼你會比較容易信任他,這是有道理的。想想看當你收到指示,必須和某個你不太喜歡的人合作時,會發生什麼事?你很有可能拿不出最好的表現,因為你的全副心思都用來自我防衛、提防別人。
打破高牆、連結彼此
溫蒂在公司待了三年多,希望有升遷的機會,所以當公司請貝琳達加入溫蒂這六個月來所領導的小組專案時,她如坐針氈。這兩位女士初次交談時,既沉悶又話不投機。溫蒂怕自己地位不保,擔心渴望已久的升職機會被她視為勁敵的貝琳達搶去。貝琳達努力博取溫蒂的認同,希望能得到對方的接納,但是她覺得溫蒂很討厭她。某一次會議, 她們講不到幾句話就散會了,經理分別找她們相談。經理竭盡所能想化解兩人之間一觸即發的敵意,他擔心她們無法合作將危及並拖垮整個團隊的表現。
隔週,她們的經理走過溫蒂和貝琳達身旁時,驚訝地看到她們兩個竟然為了某個只有她們才懂的笑話,爆出一陣笑聲。剛搬到此區的貝琳達,不久前幫她最年幼的孩子報名足球隊,而這個足球隊正好也是溫蒂兒子的球隊。她們因為孩子的興趣相同而找到共同連結,打破了社交障礙,形成共同的「小圈圈」。
製造「小圈圈」是人類常有的事。電視節目製作人正是利用這一點,製播出許多實境節目,投觀眾所好,因為我們就是喜歡觀察和接觸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物。看著這些人追逐夢想,無論是想成為流行明星、大廚師還是新房子的幸運得主, 我們會認同這些與我們相似的人。遊戲節目的攝影棚現場,會安排一些像我們這樣的觀眾,所以當電視機前的我們看到攝影棚裡的觀眾興奮激動時,我們也會因此亢奮不已。
不如起而行!
北美極區的因紐特人會互相摩擦鼻子打招呼。(既然鼻子已經暴露在外,又何必脫掉手套,冒著凍傷的危險握手呢?) 英國人喜歡握手;歐洲人則親臉頰,法國人會親吻兩次,瑞士則親吻三次。假如在美國的話,說不定你會得到一個擁抱;在日本,他們會向你鞠躬。
人類透過某種形式的身體接觸向彼此打招呼時,會觸發頭腦分泌催產素,也就是所謂的信任激素。難怪醫生總是用「請相信我,我是醫生。」這句經典台詞。發揮安定作用的,除了他們的專業或權威之外,還有檢查過程中,他們的雙手在病患身上的觸感。
催產素經證實對於人類社交生活的其他層面,也有重要影響,例如:
▲提升社交技巧,減緩社交焦慮與害臊感。
▲提高自尊與樂觀度。
▲減少皮質醇濃度與降低血壓。
▲讓我們更慷慨大方。
▲使人更快樂。
這些效益是如何產生的呢?假設你剛剛和某個你既賞識又信任的人開完會,你回過頭要去開車的路上,有個陌生人來找你募款做善事。這個時候的你,會比平常更有可能停下腳步,捐出較多金額。
人在覺得更快樂的時候,會更願意與他人合作並相互幫助,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又能提升快樂感。保羅.扎克(Paul Zak)就發現,一天只需要八個擁抱。但如果你不喜歡擁抱,輕輕碰觸別人的臂膀也有不錯的效果,或者去按摩或和伴侶一起依偎在沙發上也是不錯的做法。
扎克認為,催產素雖然是增強同理心、慷慨與信任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讓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與他人連結的能力, 但是商業界與經濟學卻忽略了互惠的生物基礎,因為我們天生會規避風險。假設有一群主管或資深經理正在分析是否該與其他組織共享資訊與知識,他們優先會考慮到所有可能的風險,而不是去看這種互惠互利的做法,日後能帶來多少業績成長和商機。
改革行動與團隊合作最大的絆腳石,就是我們認定任何有利的一面都比不上潛在風險的強大。而此不利之處所產生的相關痛苦,又強過任何可能的獎賞,使頭腦不停地說服自己另尋他路。
管理者和領導人若是察覺到這種狀況,可藉由社會互動來減緩壓力反應,適時提供協助。焦慮症與憂鬱症逐漸主宰這個世界,社會化變成一種重要性更甚以往的管理工具,有助於建立群體感、歸屬感及奉獻感。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珍妮.布羅姬 Jenny Brockis
出版:寶鼎出版
書名:啟動未來式頭腦:關鍵12密碼,職場潛力X競爭力翻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