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破碎的心也可復原:認識心理創傷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4403
文:Andy H.W. Fung & Elly Lee(聯絡電郵:andyhwfung@gmail.com
日常生活中的創傷與壓力事件其實並不罕見。部分經歷過創傷或壓力事件的人士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與心理反應,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僅人類,其他動物也會有類似情況。本文嘗試講解什麼是心理創傷,以及創傷或壓力後可能會出現哪些身心反應,並分享一些應付創傷與壓力後身心反應之方法,讓曾遭遇創傷或壓力的朋友對自己的身心有多一份了解。
什麼是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是一種主觀的經驗,換言之,某件事對A君來說可能是創傷經歷,但對B君來說可能並未有造成創傷。一般來說,如果某些事情(無論一件還是多件事件)壓垮了一個人的情緒整合能力,使他/她無法處理和負荷這些身心經驗,心理創傷便可能發生了[1]
從朋友爭執、被責罵、父母離異、情感被忽略,到家庭暴力、重大傷病、重要親人離世、性侵犯、童年受虐、大型事故、天災、酷刑、戰爭、群眾衝突等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儘管從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醫學診斷上來說,創傷的定義相對較狹窄,但不代表其他看似較「輕微」的經歷不會造成創傷。
RTS2MY8Z
Photo Credit: Tyrone Siu/Reuters/達志影像
從朋友爭執、被責罵,到家庭暴力、重大傷病、重要親人離世、群眾衝突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
經歷創傷或壓力事件後出現困擾,是軟弱的表現嗎?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足以對我們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影響,當中可能包括對自律神經系統等生理層面的影響,令身體激發以便於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也可能令身體變得僵硬或凍結(freeze)來避免刺激敵人。這些自然的反應,不僅出現在人類,也出現在很多其他動物身上,可見這是演化而來的保護機制,並不是軟弱的表現[2]
如果創傷或壓力的強度太大,或者事主缺乏社會資源(例如親友無條件的愛和支持),事主可能一時三刻難以處理和接受經歷,或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有些經歷過創傷或壓力事件的人,未必一開始就感受困擾,可能事隔多時之後,因為某些緣故觸發,才出現跟事件相關的困擾,這些都是常見而可以理解的。
在美國,大約8.7%的人在一生之中會經歷PTSD;經歷過性侵犯、軍事鬥爭、囚禁、種族或政治拘禁、種族屠殺等事件的倖存者,更有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可能出現PTSD [3]。台灣921大地震後,一個研究顯示,農村地震倖存者中大約10%至20%出現創傷後症狀甚至PTSD[4]
因此,在經歷創傷或壓力事件後出現困擾,乃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身心反應。
創傷或壓力後,可能出現什麼身心反應?
創傷與壓力事件,可以在各個層面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包括認知、情緒、行為、記憶等等。
基本來說,創傷會造成解離(dissociation),即是一個人跟自己的某些部分(例如情緒、記憶)分裂了。這就好像一塊琉璃破裂了,有一些碎片未有跟主體相連。創傷倖存者可能會失去相關記憶,或者覺得有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情緒,或者彷彿有一些不由自主的畫面或聲音侵擾腦袋,甚或自己突然變得激動起來而不能自控,這些都很可能涉及解離──那些記憶、情緒、行為、念頭彷彿就是暫時破裂了的碎片,等待我們慢慢消化、處理和整合。
心理創傷可以造成不同方面的身心反應。
其中一個常見的反應是「重新經歷」(re-experiencing),意思是腦海裡不斷閃現跟事件相關的畫面、聲音或記憶,或者有一些跟事件相關的惡夢(可能是跟事件相關的夢境,或有隱喻性質的惡夢)。這些不自主出現的創傷記憶,往往是事主未能處理和整合的記憶。
有些人,在經歷創傷或壓力事件之後,也可能會迴避著令自己勾起相關記憶的東西,譬如交通意外倖存者可能不願意再乘搭那種交通工具(甚至害怕其他交通工具)、不敢回到那個地方,或者會逃避一些人、事或環境。
有些人,可能會常常處於過度激發的狀態,一遇到少許刺激或觸發,就會情緒爆發,動輒受驚,甚或變得很激動,彷彿痛苦事件再次出現了,只能拚死、奮力保護自己。
有些人,也許會出現記憶方面的障礙(記憶方面的解離),譬如難以回憶起痛苦事件的經過,甚至痛苦得失去了相關的記憶。
另外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其他解離或麻木的狀況、身體症狀,例如沒有(一般常規醫療檢查到的)生理原因的身體痛症或毛病,也可能覺得自己變得好像一個機械人,沒有感情似的。也有些情況是,事主可能會覺得有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情緒或感受,或者出現情緒調節方面的困難。
如果創傷與壓力事件是多次、重複發生的,甚至是出現在童年,尤其可能造成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例如不易信任別人,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難以發展親密關係)、解離性失憶、身分認同解離(例如覺得有多個不同的自己)等等。
這些都是因為創傷或壓力而可能出現的身心反應。
RTS2M5O2
Photo Credit: Issei Kato/Reuters/達志影像
創傷相關心理障礙(Trauma-related mental disorders)
事實上,經歷過創傷或壓力事件的人,可能會出現不同方面的身心障礙,也可能符合各種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譬如抑鬱症、焦慮症等等。部分創傷倖存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幻覺的情況,因此有可能被認為是思覺失調(psychosis)。
跟創傷有密切關係的心理障礙,主要包括急性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症、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邊緣人格障礙、解離症、身心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等[5]
根據美國的精神醫學診斷系統DSM-5 (3),如果事件發生,創傷後反應持續3日至1個月,並且符合一些特定的診斷標準,可能屬於急性壓力症(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如果創傷後反應持續1個月或以上,並且符合一些特定的診斷標準,可能屬於創傷後壓力症(PTSD)。值得一提的是,如果PTSD伴隨著明顯的自我感喪失(depersonalization)或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症狀,DSM-5有一個PTSD解離亞型(dissociative subtype)。
正如上文提到,長期、複雜的創傷或壓力,有可能造成更嚴重、更廣泛的身心反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的診斷系統ICD-11裡,已經承認了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TSD)之診斷[6]
出現創傷後反應後如何是好?
並不是所有經歷過創傷或壓力事件的人也會出現心理障礙的。事件過後短時間內出現身心反應的人,也不一定會發展出心理障礙,因此不必過度擔憂。
事件過後,最首要的是確保安全,包括身體和心理的安全。譬如暴力或災難倖存者,事件過後要遠離暴力或災難源頭,盡快確保自己的安全。同時,心理上的安全也很重要,不要強迫自己去一些沒有安全感的環境,盡量找一些事情(例如人、物、環境)讓自己感到安全。避免再一次受到創傷或壓力,是從創傷中復原之關鍵。
在創傷或壓力事件後,無論有什麼情緒或感受,不要勉強自己,也不要壓抑或怪責自己。這些都是身心的自然反應而已。
如果覺得適合和安全,可以找可信的人談談,適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對處理和整合不愉快記憶有很大幫助,但切記循序漸進,不要勉強自己。
創傷或壓力倖存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身心反應,包括上文提到的記憶回閃、惡夢、難以放鬆、容易受驚、焦慮、過度激發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事主的意識仍然停留在事件發生的那一刻,事主的身心彷彿在回應著當事的情境(例如:全身處於激發狀態是為了準備逃命,身體僵硬不受控制是一種假死求生的本能反應)。因此,事主可以練習「回到當下」的方法,以觀察呼吸、「自我定位」(grounding)等方法來幫助自己,譬如深呼吸三下,看看自己身處何地,數出眼前三件物品、說出當下的日期時間地點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請避免使用酒精或非醫生處方藥物來麻醉自己、逃避症狀或不愉快記憶喔。如有藥物需要,請諮詢醫生。
何時需要向專業人士諮詢?
在經歷創傷與壓力事件後出現身心反應,乃人之常情。可是,若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仍然受到困擾,或生活因而受到影響,則應該考慮諮詢專業人士,尋求適當的協助。
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師)、輔導心理學家(諮商心理師)、社工、合資格的輔導員,都可能幫到創傷倖存者。建議尋找有協助創傷倖存者經驗或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
現時已經有很多評估心理創傷情況的科學化評估工具,譬如國際創傷問卷(International Trauma Questionnaire, ITQ)和PTSD評估表DSM-5版(PTSD Checklist for DSM-5, PCL-5)。兩者之中文版已經初步驗證,前者由何博士等人發表[7],後者則由我們團隊研發(注:相關數據仍未公布)。至於解離症狀方面,現時亦已有相關中文評估工具[8]。然而,只有精神健康專業人士,才能作出正式而全面的評估。
自20世紀初以來,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越戰,以及多年來治療受創人士的經驗,現代學者在創傷治療與復原上已累積了豐富的科學研究知識和臨床智慧。創傷後心理障礙是可以有效治癒的身心反應,不用過度擔憂。
創傷治療的選擇
無論是哪一種創傷後心理障礙,心理層面的介入都是首選的,而藥物治療則可作為輔助,但一般不能取代心理治療[9][10][11][12][13]
一般來說,PTSD的治療需要認知行為治療,有實證研究支持的治療方法包括延長暴露療法(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認知處理療法(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和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而跟複雜創傷有關的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邊緣人格障礙和解離症,一般需要較深入的專門心理治療。
除此之外,其他方法如果使用得宜,對創傷復原也有幫助,譬如藝術治療、敘事治療、靜觀練習等等。另外,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也非常重要。
創傷治療的重點在於建立安全、控制症狀、接納自己、處理創傷和身心整合。治療必須循序漸進,不能心急,以免造成反效果。
復原的希望
創傷與壓力可以改變大腦,對我們的身心帶來影響。可是,別忘記大腦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意即大腦神經可以透過學習和生活經歷而改變。
因此,專門的心理治療、正面的社交經驗、愛的關係等等,也可以為身心帶來良好改變。
RTS2NP6T2
Photo Credit: Thomas Peter / Reuters / 達志影像
從創傷中復原是充滿希望的,而且也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啊!
過去的事情發生了,我們不能改變。心靈的某一部分破碎了,這已成事實。可是,從當下開始,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破碎了的琉璃,也可重新堆積變成更美麗的珍寶。
相關資料:
  1. Giller E. 'What is psychological trauma?'. 1999.
  2. Nijenhuis ER , Vanderlinden J , Spinhoven P. 'Animal defensive reactions as a model for trauma‐induced dissociative reactions' J Trauma Stress. 1998; 11(2): 243-60.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2013.
  4. Lai T-J, Chang C-M, Connor KM, Lee L-C, Davidson JR. 'Full and partial PTSD among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rural Taiwan'. J Psychiatr Res. 2004; 38(3): 313-22.
  5. Herman JL. Trauma and recove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ICD-11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Author. 2018.
  7. Ho GW, Karatzias T , Cloitre M, Chan AC, Bressington D, Chien WT, Hyland P, Shevlin M. '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ICD-11 International Trauma Questionnaire (ITQ) for the Assess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omplex PTSD (CPTSD)'.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 2019; 10(1): 1608718.
  8. Fung HW, Choi TM, Chan C, Ross CA.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athological dissociation measures among Chinese research participants – A study using online methods'. Journal of Evidence-Informed Social Work. 2018; 15(4): 371-84. doi: 10.1080/23761407.2018.1456995.
  9. Cloitre M, Courtois CA, Ford JD, Green BL, Alexander P, Briere J, Herman JL, Lanius R, Stolbach BC, Spinazzola J, van der Kolk BA, Van der Hart O. The ISTSS expert consensus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complex PTSD in adults. 2012.
  10.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in adults, Third Revision'. J Trauma Dissociation. 2011; 12(2): 115-87. doi: 10.1080/15299732.2011.537247.
  11. Goodman M, Siever L. Current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2012.
  1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n adult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13. 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and Department of Defense. VA/Do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and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0.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鄭家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