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利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http://cte.hk.edu.tw/~cte/teacher/7/7-2.htm


第一節 前言
微生物大多無法直接用肉眼看見,顯微鏡可以將其放大,以利於觀察,因此顯微鏡鏡檢是研究微生物主要方法之一。顯微鏡有兩種,分別是光學顯微鏡(light microscopes)和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s),光學顯微鏡可利用光線及透鏡將欲觀察的物體放大,而電子顯微鏡則利用電子放大物體。光學顯微鏡大多只能放大1000倍,而電子顯微鏡可放大至10萬倍或更高。
第二節 光學原理
解像力(resolving power)為可見物體的最小直徑(見2-1),也相當於波長光口角(numerical apertureNA);光口角等於nsinθ,其中θ為光透至物鏡形成的開口角度的一半;n為蓋玻片與物鏡前透鏡間介質的折射係數(refractive index),一般乾式透鏡的n=1,因為空氣的折射係數為1,所以NA一定小於1;若使用油鏡,n=1.56NA值則在1.2~1.4間(見2-2)。一般光學顯微鏡之解像力需達0.17μm,否則大部份的細菌無法檢出,假如顯微鏡的解像力為0.2μm,直徑小於0.2μm的細菌就無法觀察得到。
第三節 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可由一片或多片凸透鏡,當光線透過鏡片時,產生放大的效果。簡單顯微鏡(simple microscopes)是由一片凸透鏡所組成,一般我們所使用的放大鏡便是,一般簡單顯微鏡只能放大到10倍左右,倍數過高會因解像力不足,而使影像模糊失真。複式顯微鏡(compound microscopes)(見2-3)則是由2~3片放大透鏡組成,通常只有兩片放大透鏡,分別稱為接物鏡(objective lens)和接目鏡(eyepiece lens),接目鏡乘以接物鏡的倍數,即得顯微鏡之總放大倍數。例如,物鏡是40×,目鏡是10×,則總放大倍數是400×。
若要仔細觀察細菌,需採用100×物鏡,加上10×目鏡,總放大倍數為1000×,為了達到良好的聚光效果,物鏡必需浸於一滴無色的油中,因此100×又稱為油鏡(oil immersion lens)。使用時,先將一滴純度高透明的礦物油,滴在欲觀察檢體的蓋玻片上,再將物鏡慢慢地浸入油中,微調焦距。
顯微鏡依特性分為﹕
1、              明視野顯微鏡(light field microscopes)﹕利用自然光或電燈光源,依光學原理,使檢體本身呈暗的狀態,背景為明亮的狀態。
2、              暗視野顯微鏡(dark field microscopes)﹕加裝集光器(condenser),引導光源進行的路徑,使檢體呈明亮,背景則呈暗影(見2-4)。
3、              紫外線顯微鏡(ultraviolet microscopes)﹕使用紫外線為光源,波長較短,所以有助於解像力,但是紫外線無法目視,需要將影像顯示在螢幕上。
4、              螢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es)﹕有些處理過的檢體可以吸收紫外線,放出較長波長的可見光,此現象稱為螢光反應(fluorescence),這種使檢體產生螢光的螢光染色劑,可以用在抗體免疫技術之應用(見2-5)。
5、              位相差顯微鏡(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s)﹕主要設置為一位相差物鏡(phase contrast objective lens)及聚光鏡(見2-6),利用菌體各部位密度的差異,產生光線折射的不同,使細胞不同部位的對比更強烈,藉而分辨細胞內不同的構造。
第四節 光學顯微鏡檢體製備和染色
微生物不論染色與否,均可在顯微鏡下觀察,未染色的觀察方法有二﹕
1、                濕抹片檢查(wet mount)﹕先加一滴水或生理食鹽水(saline)於載玻片上,再將檢體塗抹在水中,覆蓋一片蓋玻片,然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濕抹片檢查法可以觀察到細菌的大小和形狀、部份的微細結構和微生物的運動性。濕抹片檢查可以使用明視野鏡檢,也可以使用暗視野鏡檢。
2、                懸滴法(hanging drop method)(見2-7)﹕先將一滴檢體滴於蓋玻片上,然後翻過來蓋在中央有凹槽的載玻片上,使水滴自由懸浮於蓋玻片下,允許其中微生物自由運動,此懸滴法主要用途是觀察微生物的鞭毛運動情形。
此外,細菌表面或內部有某些構造可與染劑發生離子交換,當染劑中帶顏色的染劑離子與細菌結構的離子產生交換,便可以將細菌的特殊結構染色。染色的目的有(1)鑑定不同菌體之形態;(2)鑑別不同菌體之結構;(3)提高顯微鏡的解像能力。
染劑的種類依帶電荷分為﹕(1)酸性染劑 – 用於鹼性結構的染色,例如細胞質之染色;(2)鹼性染劑 – 用於酸性結構的染色,例如細胞核和細胞粒;(3)中性染劑– 缺乏可解離的化學基,所以多數可與脂肪結合。
另外所謂媒染劑(mordant),意指可與染劑形成不溶性物質者,常先染劑用於檢體,以增加染劑對檢體之親和力,常使用的例子是鞭毛的染色。
染色的方法有三﹕
1、                簡單染色法(simple staining)﹕指溶液只使用一種染劑的染色法,常用的是鹼性染劑。
2、                鑑別染色法(differential staining)﹕鑑識菌體或菌體中特殊部位,而使用一種以上染劑的染色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六﹕
1.          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ing)﹕於1884年由丹麥微生物學家Hans Christian Gram所發明。此鑑別染色法可以將細菌分成革蘭氏陽性菌(G+)及革蘭氏陰性菌(G-),但是高等動物細胞則無法被革蘭氏染色劑染色。革蘭氏染色有四個步驟﹕首先在已固定的抹片上,滴加結晶紫(crystal violet),經過一分鐘讓細菌吸收染劑,然後用水沖掉,加入碘化鉀溶液,碘與結晶紫和細菌的細胞壁反應一分鐘後,用水洗掉,再加入脫色劑,通常是95﹪酒精或丙酮。無法被脫色的細菌,稱為革蘭氏陽性菌,保留染劑的原因與細菌的細胞壁構造有關;而能被脫色的細菌,稱為革蘭氏陰性菌,需要使用對比染色劑番紅(safranin)將被脫色的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粉紅色。
2.          抗酸染色法(acid-fasting staining)﹕又稱Ziehl-Neelsen staining,有些菌體外包脂肪質或蠟質物質,當用強脫色劑處理後,仍會保留染色的顏色,這些細菌就叫抗酸菌。染色後的抗酸菌呈粉紅色或紅色,非抗酸菌則為藍色。
3.          鞭毛染色法(flagella staining)﹕鞭毛形體大小接近光學顯微鏡解像力的限制,所以染色前需先使用染媒,使鞭毛有化學沉澱生成,增大鞭毛,然後用鹼性洋紅染色,染色後鞭毛呈紅色,而細胞為藍色。
4.          莢膜染色法(capsule staining)﹕莢膜為黏質外層,成份為多醣體,較難染色,可以使用印度墨水(India ink)行陰性染色(見2-8)。
5.          孢子染色法(spore staining)﹕使用孔雀綠(malachite green)和番紅(safranine O)染色,孢子染成綠色,而菌體為紅色。
6.          細胞壁染色法(cell wall staining)﹕細胞壁厚,染色不易,但可以先用染媒劑處理,使細胞壁呈正電荷,再用酸性染劑處理。
3、                陰性染色法(negative staining)﹕菌體本身不染色,而是將背景部份染色。例如使用印度墨水或黑色素(nigrosin)染色,以油鏡或暗視野鏡檢。
第五節 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是利用電磁波,提高放大的倍率及加強解像力。1932BrucheJohannson合作製造第一架電子顯微鏡,現代電子顯微鏡的構造見2-9。電子顯微鏡的顯微鏡的解像力可達3Å,電子光束擴大檢體的影像,結聚至鏡筒末端之螢幕上,可以在投影的終端機上檢視,其投射的路徑和光學顯微鏡的差異可參考2-10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如下﹕陰電極釋放出5萬伏特的加速電子光束,由磁性收集器(magnetic condenser)整理,使電子光束形成一直線,均勻通過檢體,由於檢體密度不同,電子光束被檢體吸收的程度也會有異,通過檢體的電子光束強度於是產生相對的差異,這些通過的電子光束再經過磁性物鏡的牽引,產生偏離,使得電子束的角度放大,因而得到放大效果。但是電子光束無法目視,需要以螢幕顯像,螢幕影像的亮度取決於撞擊電子光束的強度。
第六節 電子顯微鏡檢體製備
電子顯微鏡的檢體需在真空下鏡檢,通常有3種製備的方法﹕(1)直接鏡檢法;(2)複式印製法(replica method);(3)投影法(shadow-casting method)。電子顯微鏡雖然可以將檢體的影像放大,但是必需在真空中進行,因此無法檢視活菌體,此外,強烈電子光束照射,產生高熱,容易使檢體變形,最後,電子光束的穿透力低,因此觀察細胞內部構造時,需使用薄切片才可。
第七節 結語
主要幾種顯微鏡的比較如下﹕
種類
最大放大倍數
檢體處理
應用對象
1、明視野顯微鏡
1,000~2,000
染或未染色
觀察未染色的細菌、黴菌、酵母菌、藻類及原生動物
2、暗視野顯微鏡
1,000~2,000
通常未加染色
觀察活菌體特殊部位,如Spirochetes
3、螢光顯微鏡
1,000~2,000
明亮具螢光反應
由螢光反應而有助於臨床診斷技術
4、位相差顯微鏡
1,000~2,000
不同的暗度
檢視較大活菌體之細胞構造,如酵母菌、藻類、原生動物及一些細菌
5、電子顯微鏡
200,000~40,000
於螢幕上顯示檢體
檢視很小的菌體,如病毒及菌體之超微小構造。
第八節 微生物相關資訊
參考書目﹕
1.Tortora G.J., Funke B.R. & Case C.L. 1998, Microbiology – An Introduction, 6thedition. Publishing Co.,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Menlo Park, CA
2.王進琦編著,2000,基礎微生物學,藝軒圖書出版社。
3.蔡文城編著,2000,微生物學,藝軒圖書出版社。
 
微生物相關網站﹕

Microscopy Online

URL:http://www.microscopy-online.com/

provides the commercial and non-commercial microscopy communities with a forum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History of the Light Microscope

URL: http://www.utmem.edu/~thjones/hist/hist_mic.htm

covers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microscope, starting with use of a simple lens in ancient times, to the first compound microscope, up to the microscopes of the 19th century.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

URL: http://www.amc.anl.gov/

inclu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Advanced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ele-Presence Microscopy Projec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