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中藥溫和不傷身?只要是藥都有侵略性!前台大藥學系教授:吃中藥該注意的2件事

 


良醫讀書會

撰文者王惠珀

2019-02-20

瀏覽數:50038

fb-share.svg

line-share.svg

link-share.svg

font-size.svg

share.svg


go-top.svg

有句話說:「滿桌中西藥,會吃才有效。」我聽了總是不寒而慄。藥就是毒,沒病本來就不該隨便吃藥,何況是同時把東方、西方兩種藥一起吃進肚子,這不是在跟身體開玩笑嗎?

中西醫的治病思維異曲同工

中、西藥合併使用是個複雜的問題,牽涉到對中、西藥的藥物在體內運行狀況、藥效及與人體的交互作用。已有很多研究陸續出爐,證實中藥、西藥會在身體「打架」,例如中藥的白芷、 大茴香與西藥的抗凝血劑合併使用,會增加出血風險,石膏、龍骨、石決明跟四環素一起服用,會降低四環素的吸收,影響療效。這些已被證實的結果,在在說明同時服用中、西藥的風險有多大!

經常有人問我:「三餐飯後要先吃西藥,還是中藥?」每種藥都不同,這樣的問題真讓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通常我的回答是:「藥有侵略性,藥就是毒,吃多了會出毛病,不照規矩吃藥,也會出問題。像你這樣中藥、西藥什麼都吃,還混著一起吃,不出問題才怪!」當然,這麼不中聽的話一出口,只會讓自己變成拒絕往來戶。

為什麼如此粗糙的用藥習慣,一直普遍存在於社會?這與國人對於中、西藥的錯誤理解,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人都說,中醫與西醫的理論不同,思維相異,對疾病與用藥的方法也大不相同。但在我這個受過西方醫學及藥學訓練的人看來,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中醫、西醫的治病思維異曲同工,用藥理論也是殊途同歸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藥食都是外來物,身體一視同仁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藥食養生的內容占了很大篇幅,而且中藥與食物沒有明顯界線,只有依風險區分為上藥、中藥、下藥,這也反映了中國人「藥食同源」說法,亦即不論食物或藥物都是來自於自然界的「外來物」,而身體是不會自己分辨什麼是食物,什麼是藥物。

中醫「辯證論治」,是透過望、聞、問、切四診的症狀,辯證體徵、產生疾病的原因,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以確定治療原則與療法。用西方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事前必須對生命體系進行評估,掌握身體的運勢才能正確下藥,讓藥物在體內產生最好效果。這種掌握「外來物」與「身體」的「夥伴關係」的理論,與現代醫學探究身體如何對付外來物的理論,可說不謀而合。

至於談到中醫的用藥理論,也就是《內經》說的「君、臣、佐、使」,指的是將中藥材按照原則配對,組成具有功效的複方。其中「君」是發揮作用治療病症的主藥;「臣」是輔佐、強化「君」發揮治療效果,或對兼病、兼症起治療作用的輔助藥;「佐」在中藥配方裡,用於對有療效的「君」「臣」發揮增效減毒的效果;「使」則不僅能引藥入經,還能調和諸藥。也就是說,「君、臣、佐、使」指的是一個藥材組成的團隊,是複方。

西藥的用藥理論,則是將有效的「外來物」經過篩選過程去蕪存菁,得到有實證醫學證據的「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而原料藥再經過增效減毒的配方優化,得到表現最佳,可以供人使用的「藥」(finish product)。

內行人針對新發現有生物活性的外來物通常稱為「新物質(new chemical entity)」,只有取得藥品許可證,可供人使用於治病的產品才可稱為「藥(drugmedicine)」。國人治學不夠嚴謹,仍在研發尚未取得藥品許可證的「新物質」也藥來藥去的胡亂稱呼,混淆專業,應是藥食文化低知識化的元凶之一。

每種西藥的誕生,都有一套精采的「灰姑娘變公主」的故事:發明者將一系列有效的「外來物」篩選,得到原料藥(依統計成功率只有萬分之一),這時原料藥只是灰姑娘,不能用於人體。藥廠透過現代科技(天使棒),設計配方(馬車),由眾家兄弟通力合作(車伕),把灰姑娘送進宮(臨床試驗),有良好的表現(午夜之前進宮),與身體達到最好的夥伴關係(王子欽點),才能成為公主。



中西藥切割管理,偽科學又一樁

如此看來,灰姑娘能成為公主,並不是她有多能幹,而是配方團隊的功勞,換句話說,西藥理論也是「君、臣、佐、使」,產生過程也是增效減毒,形成的藥品自然也是複方,只要打開藥品的說明書,洋洋灑灑的一堆成分,有君、有臣、有佐、有使,當然是複方。認為西藥是單方的人不妨想想看,如果西藥是單方、而且又那麼有效,「灰姑娘」不必變「公主」,直接吃「原料」就好了,何必吃「藥」?

既然西藥的配方理論,與中藥的「君、臣、佐、使」理論殊途同歸,也就是說不論中藥、西藥都是複方,那麼「中藥是複方,西藥是單方」、「中藥溫和、西藥有毒」的說法只能說是愚民了。至於用這些說法將中藥、西藥切割開來管理,以保障特定產業利益,也只能說是汙衊中醫理論,拿消費者身體拚經濟的偽科學了。

中藥具有藥效,應無庸置疑,使用中藥最大的問題是管理,以及品質管理不當潛藏的風險。根據消基會20161月的資料,2015年民眾申請檢驗的中藥有104件,其中有17件驗出違法摻入消炎鎮痛劑、維生素B1及利尿劑等西藥,違反《藥事法》第20條,涉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責,得併科新台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最恐怖的是某件購自中藥行、治療流鼻血症狀的中藥,被驗出含有高達1000毫克/公斤(ppm)的汞,遠超過衛生署「複方製劑之總重金屬限量於30ppm以下」規定,而且整整超出了30倍!

這個結果讓民眾大感意外,因一般總以為中藥是藥草,藥性溫和,再怎麼吃也不會傷身。其實凡藥皆毒,不懂得藥性與體質,人云亦云地濫用藥物,不免潛藏危機,若是碰到無良商人存心違法,欺騙消費者,防不勝防,絕不能掉以輕心。

或許你會說:「那些送去檢查的中藥,不是GMP藥廠出品的,才會出問題!」

很抱歉,你或許不知道,我國中藥與西藥有不同的GMP認證,中藥總重金屬限量標準又頗為寬鬆(台灣是30ppm,美國及歐盟則是20ppm),難怪每個人都吃出「金剛不壞之身」。

沒病的人不會天天吃西藥,卻可能天天吃中藥。如果你就是天天吃中藥、把吃藥當吃補的人,不妨好好想一想,如果你吃的是來路不明、摻了西藥、或含有重金屬的中藥,經年累月地吃下來,你覺得身體吃得消嗎?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黃楸晴


書籍介紹

f840c5eb5886f6493f5ff79cd41c24fb.jpg

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看懂高消費低知識的台灣食藥文化與真相

作者:王惠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28

語言:繁體中文

王惠珀

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

研究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獲1541項新藥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124篇,科普著作百餘篇。曾獲國科會研究優等獎、經濟部「國家發明獎」、教育部「大專院校教師與產業界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王民寧基金會「醫藥研究成果對國民健康有傑出貢獻獎」、台北醫學大學產學計畫總經費傑出獎等,並獲選名列當代名人錄(The Contemporary Who’s Who)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of the year 2005)。

1984年返台。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擔任公職期間,致力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以及提供建言促成健保「三同政策」,並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PIC/S GMP」,帶領國產藥廠走入國際。曾獲得總統府提名監察委員,並獲藥師典範獎。





標籤:



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M.aspx?ID=ARTL000129669&p=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路發言請遵守和現實同樣的發言禮儀,謝謝,優良網路環境仰賴你我共同合作~^^